第二节 粮食 第二节 粮 食
一、管理人员
△保管员:1959年前,各农场未有专职粮食保管员,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粮豆产量增加,农场各生产队始配一名专职粮食保管员。到1983年,全局共有粮食保管员 299人。每逢麦、豆收获之前,对粮食保管员进行业务培训。
△检验员:1976年前,全师有粮食化验室12个,每室配2—3名化验员,负责各团粮 食化验工作。
1976年,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农场各生产队设专职粮食化验员一人。但由于兵团改制,直到1980年,根据总局 176号文件精神,大豆出口必须本队化验员检验,填写检验单,方可出口,各队才配齐了粮食化验员。
1983年,全局共有粮食化验员327名。其中:有粮油检验助理工程师5人,粮油检验 技术员5人,有粮食检验员证书和证章的100名。
二、管理设施
△晒场:1963年前,各生产队每年麦收前,选一岗坡地,现翻现压而成的土晒场。1964年有的生产队始建水泥晒场,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粮豆产量的增加,水泥晒场逐渐增加。到1983年,在299个生产队中,有200多个生产队建水泥晒场76.95万平方米。
△凉晒棚:1963年前,生产队仅建简易草木结构凉麦棚,即用杨木搭成屋架,上面苫草即成。
1964年始,生产队逐步建永久性凉麦棚。以木为柱或以砖砌柱,上盖为油毡纸,到70年代改为石棉瓦、水泥瓦盖,凉棚四周有的队用砖砌成围墙,既可凉麦,又可当仓库,相沿至今。
△粮仓:1974年前,无粮仓,储粮以露天堆放或席茓围囤于凉晒棚内为主。1975年始,管局推广七星农场建设土圆仓的经验,(该场五分场每个生产队建8—10个土圆仓,容量为 100吨,造价1500—2000元)。到1980年全局建土圆仓142个,容量8万余吨。
1981年管局又引进竹编粮仓 200多套,在大兴农场一队进行机械通风干燥粮食试验,结果平均每吨降一个水份,费用0.46元,可适用于小麦多,晒场小,储粮能力不足的单位。
是年,洪河农场从美国贝利克、瑞德、卡特等公司引进粮食处理中心全套设备,整个中心由预备、提升、烘干、贮藏四大部分组成,包括两座18米高能自动排除故障的 940型烘干塔,7台提升机,13条空中、地面输送线,13座集成电路导控的大型金属粮仓, 13个单机组成的种子清选处理车间,一台 50吨地重秤,2个控制室及其它一些附属设备,占地2000平方米,每小时可处理粮食 5万公斤,13座金属粮食仓贮粮1710万公斤,从检斤、倒仓、烘干、贮藏、卸粮全部自动化。
以后不少农场开始引进金属粮仓,可贮粮1750万公斤,维修少,损失小,便于机械化作业。
△场院机械:1962年前,晒场作业均靠人工。
1963年始,引进扬场机。
1975年有的队自造入囤机或把小型轮式拖拉机改为摊场机和收场机。
1979年引进清粮机,可将含水份不超过 14%的原粮一次清选达到商品粮标准,效率提高—倍,而人员减少一倍,并且减少破碎豆。1983年底全局共有清粮机 289台。至此,晒场作业基本上实现机械化。
△检验仪体:1976年,各场粮食化验室先后配齐了快速分水器、放大镜、干燥器、天平等粮检仪器。各生产队配备了手拉粮探、培养器等。
三、粮食上交
(一)征 购
1971年前,粮食无征购任务,留足三留粮后,其余上交。
1971年始,国家实行粮食征购一定五年不变的政策,我局的征购任务4500万公斤,超交部分加价30%。1978年全局超交得奖908万元。1979年调整为7410万公斤,超交部分加价50%。1980年全局超交得奖3179万元。1981年大豆调价后冲减征购基数,改为4266万公斤。1983年全局超交得奖2231万元。
附:各场粮食征购表
(二)上 交
农场历年实行边收割、边凉晒、边扬选、边入库、边上交的“五边”方针。在安排好“三留粮”的同时,凡符合出口质量要求的大豆积极组织出口,其余部分全部上交国库。1968年前,八五九、胜利农场粮食交东安粮库。1969年改交小住河粮库。1979年胜利粮库建立,接收八五九、胜利、前锋农场上交粮。1972年 8月前,前进、创业、红卫、七星,大兴农场粮食上交富锦县粮库、二龙山粮库。1972年 8月,九○粮库建立,接收创业,红卫及前进少部分生产队上交粮。1976年成立前进粮库,接收前进、洪河、青龙山、勤得利三分场上交粮。勤得利农场粮食上交勤得利粮库。
1969年仅四个农场,上交粮豆3089.9万公斤,平均每个职工上交粮豆709.5公斤。 1983年全局12个农场,上交粮豆为27612.2万公斤,平均每个职工上交粮豆 4516公斤。是历来上交粮最高的年份。上交小麦最高的年份是1983年,共交小麦19209.3万公斤;上交大豆最高的是1982年,共交大豆18284.2万公斤。
1980年前,由于忽视粮食的检质定价,全局上交大豆一等占2.8%、二等占9%、三等占20.4%、等外占22.6%,吨平均少收入 26.2元,等于白白损失4500吨粮食。1980年始,全管局开展上交粮质价分析活动。1983年进一步开展上交小麦优质活动竞赛,促进了提质增收。大兴农场将2600吨次小麦全部提高一至二等级,—等率达95.6%以上。全管局一等小麦超过90%以上的就有大兴、八五九、七星三个农场。
四、粮食调供
(一)调 拨
△种子调拨:根据农用种子留量小麦20公斤、大麦20公斤、大豆10公斤、玉米 3公斤、水稻20公斤、谷子 1.5公斤的标准,由生产队造表,报场粮食科核销。生产队之间互调给种,由场生产科统调。各场之间调换品种,由管局种子公司统调。
△饲料调拨:各生产队根据每匹种马1000公斤、役马750公斤、非役马400公斤,种牛1000公斤、役牛300公斤、非役牛100公斤、奶牛1000公斤;公、母猪各400公斤、后备母猪200公斤、育肥猪200公斤、仔猪15公斤,鹿350公斤,羊30公斤,禽25公斤的标准,每月按实有牲畜头数编报饲料表,报粮食科核定饲料供应量,按供应比例开给调拨单,到粮豆加工厂或生产队取料。
△口粮调拨:各生产队按每人275公斤(水稻加30%),副食豆每人11公斤的标准按月初供应人口和当月人口增减编报粮油报表,报粮食科审核确定供应量,到粮油加工厂取粮。加工厂成品粮所需原料,经粮食科批调,由生产队调入。
(二)供 应
口粮供应实行按人分等定量供应的方法,以面粉为主。1975年前,现役军人每月供应大米0.5—1公斤,有的单位或个人用面粉到附近农村兑换玉米面、高梁米、大米、小米等调剂伙食。
1980年始,随着粮食市场开放,各场用大豆或豆饼到外地兑换大米,逢年过节供应职工。到1983年全管局共供大米355.5万公斤,平均每人一年23公斤。
1984年全管局供应口粮人数 15.53万人,月定量266.5万公斤,其中系统外(包括银行、铁路等单位2059人,月定量3.15万公斤)。
△豆油供应:除个别农场每人每月供应0.25公斤,均是 0.5公斤。农忙及节日另加补助,全年每人豆油达到10公斤左右。]983年始老干部、科技干部每人每月多补豆油0.5公斤。
五、粮油加工
管局所辖各场粮油加工也是经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靠外地运进到自给有余的过程。1959年前,农场粮油全靠附近县城供应,有的生产队以畜力石磨加工口粮。1959年始,四个老场建小型粮、油加工厂,生产面粉、豆油(杂质多、质量差)。主要是解决农场职工、家属生活上所需的粮、油。经营亏损由农场统一核销。随着生产的发展,不断引进新型粮油加工机械设备。到1980年,管局所辖大部份农场始建日产50吨以上的标准面粉厂及日产豆油 1至20吨的现代化的豆油加工厂。至此,面粉、食油除满足场内供应,还向场外销售。
由于粮油价格供应实行倒挂,每年各场根据生产的需要量,拨给粮油加工厂倒挂补贴费。
六、粮票管理
粮票发放由管局粮食处下拨指标,均由各场粮食科(商业科)票证员负责发放,粮票发放历年比较紧张,仅供应因公出差、探亲等用。1984年,全局发放全国通用粮票27.3万公斤,地方省粮票35.1万公斤。
为解决粮票供应不足,各场发放本场粮票,供场内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