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基地建设 第一节 基地建设
1969年,商业物资综合批发站建在富锦县北炮台松花江边,并在距富锦镇四公里处的北炮台附近建立了码头,当年建点当年投入使用。年货物吞吐量在七万吨以上,其中:煤四万吨,油料一万吨,农机整台设备、木材等两万余吨。
1970—1975年间,建简易库房1600平方米,业务室、职工青年宿舍、食堂等 800平方米,家属简易宿舍600平方米。从富锦电厂架了一条高压线路用于照明和生产。
1976年站处合一成立物资处,随着“福前”线铁路的建成,上级决定有计划、有步骤的将供应站由富锦转迁到建三江城区铁南的一片荒地上,在勘察设计专用线的同时,全处自己动手组建铆焊场,投资30万元,承建了立式油罐六个,每个容量500立方米。
当时,物资储存临时新搭起的九顶帐篷,各种吊装设备极不完备,道路和场地环境差,给物资供应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一、原富锦北炮台仓库搬运工作,在1977年的第四季度,仅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就将三百多万元的各类物资突击开票、处理完毕。调拨员白天参加出库装车、利用晚上业余时间开票,分给各团,当时日装车量最高达到四十多台汽车,出库量三百多吨。最终只剩余两汽车物资由富锦运到建三江库。在这项工作中,大家不怕苦、不怕累,昼夜奋战,使搬迁仓库的工作顺利完成。
油库的搬迁工作正处年末严寒期间,有的油罐是50立方米的,有的油罐是80立方米的,并且是卧罐,体大量重,公路上来往的车辆多,道路又差,搬迁任务十分艰巨。对此,处党委专门组成搬迁组,王绪平任总指挥,其他成员有左彦良、李文亮、王主举、穆金山等人。由左彦良自己设计特制了一台八轮重型拖车,只用了 15天时间就顺利的完成了任务,比原计划提前5天。
二、建物资仓库。为了尽早开展工作,因地制宜地用仅有的几顶帐篷搭起来做为临时库房。同时,全处人员利用业余时间起早贪黑,拉石毛、铺场地、修道路、垫货场等。终于把建三江仓库建起来了,使物资处的供应工作,在短短的时间内开始供应。
三、全处动手,办福利。搬迁初期,职工家属住房和办公地点又分散又拥挤。在办公分散,食宿困难的情况下,全处自己动手在短短几年内把办公室、职工俱乐部、食堂、招待所、职工子弟小学、中学、幼儿园、托儿所等都相继建立起来了。
其中:家属房6395平方米,解决职工住房 130户(设有煤气罐、暖气、自来水、菜窖)。还有粮油供应部、生活服务部、菜地、冷库、洗澡堂、理发室、卫生所等,大大方便了群众。
随着“福前”线铁路的通车,为适应三江垦区的经济发展,保障物资供应,减少运输环节,在换新天站、前进镇新建了两个库,编制为科级单位。为适应机构改革,两个分库在1983年均改为供应站,从而使大宗物资直接供应。
1976年以来,物资处所在地和建三江供应站的投资共 269.5万元,其中:国拨和管局自筹资金191.8万元,物资处自筹资金77.7万元。
基层单位
△建三江供应站:
建三江供应站原名建三江仓库,现有职工 127名,为科级单位。下设机电材料股、农机配件股、燃料股、财务股、综合业务股、保卫股。主要经营:汽油、柴油、副油、煤炭、建材、化工、机电产品、各类配件等生产资料。
△物资综合经销公司:
经销公司原名加油站,1982年组建。1983年 1月改为经销公司,为科级单位。现有干部、职工26名,下设加油组、外协组、汽车配件组、后勤组、财务组。经营范围:局直地区各种机车用油和过往车辆零加油。对外经营协作。
△换新天供应站:
换新天供应站原名换新天仓库,1978年开始组建,投 资180万元,编制为科级单位,1983年改为供应站。现有职工45名,下设四个股:即燃料股、行管股、经营股、机务股。主要经营汽油、柴油、航空油,煤炭及部分水泥、玻璃等。
△伟江供应站:伟江供应站原名伟江仓库,建于1980年,投资62万元,编制为科级单位。1983年改为供应站。现有职工29名,下设两个组:业务组、行管组。主要经营汽油、油柴、煤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