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物资供应 第二节 物资供应
一、供应渠道
1969年前,仅有勤得利,七星、胜利,八五九农场,物资供应渠道主要是佳木斯物资供应站。1969—1977年,物资供应渠道是佳木斯供应站和王岗供应站。
1978年以来,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供应渠道畅通了。除佳木斯供应站和王岗供应站外,还直接参加全国订货会与工厂直接见面,对农场物资供应起到了良好作用。
二、生产资料的供应
多年来物资处对农场物资需求采取的做法是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层层编制需要计划。即:首先由各农场的分场(生产队)根据下年度生产规模的实际需要,结合整台农机具的保有量及技术状况,在不超出计划财务部门所规定实际耕种面积亩消耗定额来编制填报物资需要计划。在编制计划后,对本单位库存进行盘点、清理合同和预计每月初库存量。分场(生产队)的物资需要计划由农场物资科进行审查汇总后经有关部门、领导签章后上报物资处。物资处对农场报来的需要计划做最后的审查汇总。根据实际库存情况进行加、减员后,产生全局下年度生产需要计划,经领导与有关部门合审后,呈报总局物资局,由总局佳木斯供应站负责资源落实,并按计划供应我局。物资处把佳木斯供应站下拨给我们的物资根据各农场的需要进行预分。物资处对已经落实的物资资源严格掌握分配原则。除个别短缺物资进行平衡分配外,—般品种都本着先计划内,后计划外的原则对号入座。统配产品按国家或上级供应部门的定量标准进行供应。其中:
1.油料供应是依据总局下达的定量分配指标对农场进行分配,各农场不得超耗。标准是旱田每自然亩4.2公斤,按作物区分小麦亩定量4公斤,大田作物不超过4.4公斤,水田6.5公斤。田间作业机械用油是按马力核定,运输机械按实际吨位大小核定。发电设备按马力小时耗油标准核定。物资处根据农场的实耗情况来考核农场。1978年后由于从上到下重视节能工作,使油料彻底扭转了短缺状况,促进了全局生产大发展。
1969年,六师成立后,全师的油料供应紧张。由于六师当时贮油设备不全,接卸任务全靠三师福利屯的油库,福利屯油库容积小,又贮存六师的油也很困难。当时,兵团有明确指示,三师才不得不承担六师每年在福利屯接卸柴油、汽油、副油等。福利屯油库,是来油就满,一拉就空。为了保证生产,师抢运油料车一天多达一百多辆。
2.原煤供应:原煤供应也是依据上级规定的定额指标核定对农场供应的指标。定额标准是每万亩38吨,生产用煤按年人平均 150公斤核定。原煤的进货量一直满足不了实际生产、生活的需要,特别是“文革”期间更为突出。1979年后,物资处采取各种渠道组织一部分计划外小井煤来弥补不足,使原煤紧张状况有了较大的缓和。但还是满足不了实际需要。从历史资料看:(附表)
历年进煤数量 单位:万吨
3、建筑材料、农机整台及其它材料供应:建筑材料、钢材、 农机整台和大型设备都是按总局规定的分配标准计划供应。其它材料按实际需要供应。
三、供应网点
本着方便农场,降低成本的目的,物资处充分利刚刚铺设的“福前”线铁路,经管局党委决定分别在创业和前进农场建立了两个科级仓库(后改为供应站)。这两个站分别经营油、煤、白灰、水泥、玻璃和油毡纸等。同时,又在局所在地增设了汽车配件门市部和加油站,从而扭转了家家设油库,层次多、费用高、浪费大的现象。并且方便了用户,降低了成本。
除物资处自己设点外,直接供应单位是14个农场物资科,即:八五九、胜利、七星、勤得利、青龙山、大兴、前进、创业、红卫、前哨、前锋、洪河、鸭绿河、二道河。通过物资科这一环节与用户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