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计划管理 第三节 计划管理
一、概 述
国营农场是农业企业,有与其它企业不同的特点,不仅拥有农、林、副、渔、工各部门的综合性生产经营活动,同时还兼有政权、企业的双重职能。建三江管局所属农场地跨附近四个县,但又有其自己的独立性,自成系统。因此,计划管理的范围广,包括部门全,具有一定难度。
1969年兵团六师成立,辖区内有九个团,其中有四个团由兵团三师划归,原属东北农垦总局,有五个开荒新建团。师部设计划建设科,负责全师计划统计工作。团设计划建设股,负责团计划统计工作。
兵团成立前,农垦系统经历了二十年来的艰苦创建、生产经营阶段,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计划统计工作管理制度。生产建设兵团时期,经济计划纳入沈阳军区的计划范围之内,一切经济活动都以军事化的指挥命令式为主,计划管理大大削弱,已形成的计划统计工作制度被废弃,老场(团)原计划统计人员大部分被下放,—度形成生产和经济活动无计划、无定额、无检查、无统计数字的严重局面。
1973年,鉴于计划管理工作的混乱局面,六师下发了《关于加强计划管理的试行办法》,规定了经济计划的编制审批权限,强调了计划的时间观念和纪律性。
1976年,兵团改制,成立建三江国营农场管理局,设计划财务处 (由原兵团六师计划科,供应科合并而成),负责全管局的计划财务工作。
1977年,农场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强计划管理的通知》,重申统一计划,分级管理的原则,实行黑龙江省和农林部农垦局统一计划指导下的总局、管理局、农场、生产队四级计划统计工作“条块”结合的双轨管理体制。
生产建设兵团时期的生产建设计划,每年由兵团下达指令性计划给各师,然后由各师适当调整后,再以指令性计划形式下达给各团,这样层层下达直至基层生产队。这种方法,造成了喊大口号,下高指标,层层加码的现象,使得计划数字与实际情况严重脱节。1978年后改变了计划下达方法,以基层生产单位和农场为主,在每年的九、十月间编制下年度生产建设计划草案,直到第二年的一、二月这几个月间,要由下而上,直至省农场总局反复两次讨论,征求意见后,再以正式文件下达。内容上减少了部分指令性指标。这种方法延续至今。
1983年后省农场总局对计划管理工作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取消了生产计划中的全部指令性指标,实行指导性计划,使农场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在国家计划的统一指导下,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经营,对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总局控制总规模和百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管理局控制50万元以上项目,按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改革方案变无偿投资为有偿投资,改国家拨款为银行贷款。我垦区在总局的统一计划指导下,还着重抓了以自有自然资源、资金、技术以及社会经济情况为依据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调整,使生产经营活动走向良性循环轨道,经济发展逐步趋于合理。
二、计划工作
计划管理包括编制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环节。管局的计划主要由计划部门统筹兼顾,综合平衡。计划一经确定即由具休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实施,计划执行结果主要靠各项统计报表来反映和监督。
(一)长期计划
长期计划,也叫战略计划或长远规划,是与国家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相一致的。
管局自创建以来,多次做过长期计划,大都随着政治形势而定,随政治形势而变,并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各业务部门的职能作用,只是由计划部门大包大揽。
1970年,在 “三年上纲要”,“五年过黄河”的口号下,做了不切实际的 “高指标”的“四、五”规划.计划在“四、五”最后一年(即1975年)粮豆平均亩产达到151公斤,实际达到89.9公斤,完成计划的59.5%,粮豆总产量计划5.4亿公斤,实际达到 2.6亿公斤,完成计划的48.1%,小麦亩产计划149公斤,实际达到82.9公斤,完成计划的55.2%,玉米亩产计划227.5公斤,实际达到166公斤(是至今为止历史最好产量),完成计划的73%,大豆亩产计划 233斤,实际完成102.3公斤(是至今为止历史最高产量),完成计划的87.7%。
1975年~1976年,兵团体制要改革,无人顾及规划问题。直到1976年末才由计划部门草草编制了一个“五·五”规划。计划在“五.五”规划最后一年(1980年),粮豆平均亩产达到125公斤,实际达到104.7公斤,完成计划的83.4%;粮豆总产量计划5.25亿公斤,实际达到4.37亿公斤,完成计划的 83.1%。这个发展规划虽是草草而就,但因不受政治口号与长官意志的左右,基本接近实际。因此,对于“五·五”期间的发展,还是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的。
1978年,国务院发出了“大干快上”的长远规划。我局相应也做了“六·五”规划。计划在“六·五”最后一年(1985年)耕地面积达到了700万亩,粮豆播种面积608万亩,粮豆平均亩产150公斤,粮豆总产量达到9.1亿公斤。
1982年,党的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在本世纪末工农业总值“翻两番”的奋斗目标。为贯彻“十二”大精神,管局依据我局的人、财、物的实际情况和我局经济客观实际,科学技术的发展等情况,来全面考虑,统筹兼顾,量力而行地编制了我局的远景规划。
(二)年度计划
我局年度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各业生产计划,各业主要产品上交计划,外贸出口计划,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及人口、文教、卫生、物资、劳资、财务等计划。计划部门主要编制各业生产计划,各业主要产品上交计划、外贸出口计划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其他各项专业计划均由有关业务部门或有关业务部门会同计划部门提出草案,经过管局计财处综合平衡,报请上级批准,形成正式年度计划后,再由各有关业务部门分工负责,归口管理,保证计划的实现。
农垦企业的年度计划长期以来受“以粮为纲”思想的知道,一直突出种植业生产计划,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片面追求粮食产量,使经营单一,各业之间比例失调。1979年,林业产值为41万元,只占农业总产值的0.4%;畜牧业产值360.4万元,只占农业总产值的3.8%(详见1969~1979年农业总产值结构比例表)。 1980年以来,农业内部结构经计划综合平衡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林、牧、副、渔各业比例稍有上升,但进展不大,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
工业生产在全管局一直不能形成商品性生产,产品不能进入市场,工业产值历年平均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0%左右:1980年,经调整后,产值虽突破 3000万元,但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还是没有上升。(详见1969一1979年工农业总产值结构比例表)
基本建设投资计划也是年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维持简单再生产和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八五九、胜利、七星、勤得利这些老农场是原“东北农垦总局”较困难的农场。在1969年管局创建初期接收时,四场平均亩投资只有 65.27元。亩投资水平较低,是“东总”要在“三·五”计划期重点扶持的农场,此项计划后因“文化大革命”而告吹。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又长期以“先生产,后生活”为主导思想,大面积开垦荒地(详见历年开荒面积表),由于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其他建设跟不上来,投资虽然逐年增加,但实际亩投资水平增加有限,到1976年末,全管局每亩投资水平是69.21元,与1969年初相比只增加 3.94元,增加6%。因此,生活福利性建设远远落后于生产性建设,比例严重失调(详见历年投资表)。
1976年以后,注意了生活性建设投资的安排。为尽快解决职工住房和对文教卫生、社会福利事业上的多年欠帐,在资金和建设力量允许的情况下,通过综合平衡,逐年加大了非生产性投资的比例(详见历年投资表),1969年至1975年七年间共建住宅 64888.5平方米,平均每年建设住宅不到10万平方米。1976~1982七年间,共建设住宅247721平方米,平均每年建设住宅12万平方米。后七年比前七年多建198836平方米,多建 30.6%。到1982年底统计,全管局按人口平均占有住宅8.1平方米。
1976年以来,虽然做了生产与生活方面投资比例的调整,但终因多年基本建设欠帐,而且耕地面积还在逐年增加,亩投资水平不但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到1982年末全管局平均亩投资为59.76元,与1969年初相比减少5.51元,降低8.4%。
1979年计划安排一座机械化养鸡场,投资28万元,年内鸡舍及设备都已建筑安装完毕,只待试车投产。年底因多种原因“下马”了。28万元投资变成为“沉没性”投资。
三、统计工作
统计资料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的依据,检查国民经济计划的执行情况也要靠统计这一有力工具。统计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中,包括的经济部门全,需要统计的范围广,按要求上报的国民经济统计定期报表,是内容较全、指标较复杂的综合性报表。每月、季和年终,都要按着一定表式,一定时间、及时上报统计报表。
每月的月报有:职工人数与工资、工业总产值及主要产品产量、基本建设投资完成情况、社会商品零售额、主要物资消耗与库存等报表。共计140多个数字指标。
每季报表有:除月报需报的表外,增加职工人数增减变动情况、畜禽生产变动情况两表。共计260多个数字指标。
半年报有十几份报表,共计380多个数字指标。
每年的国民经济统计年报有五十几份表,共计4500至5000指标。每年的统计年报工作,都要在12月的下旬开始,直到第二年的二月下旬才能全部结束。
除以上的正常定期报表之外,还要经常为各部门提供统计数字,为领导提供分析资料等。统计数字资料的搜集,主要靠各级统计人员的认真工作。
生产建设兵团时期,统计人员大都被下放,基层生产单位的原始记录不健全,统计台帐无人记,统计报表无人报,整个统计工作一度处于瘫痪状态。
1970年,全国生产建设兵团会议上提出,实行经济核算,统计工作稍有恢复,各级领导开始对统计有所重视。
1974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省“八一农垦大学”,举办了一期计划统计学习班。全管局有14名参加了学习。这14名后来成为统计工作的骨干力量。
1976年,在八五九农场举办了一期综合统计学习班,培训了 120多人。主要是农业生产队统计,聘请了“八一农大”的一位副教授、二位讲师授课。
1977年3月,国家计委召开了“全国统计工作座谈会”。4月份,省农场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通知》 (龙农总1977年52号文件)。6月份黑龙江省 62号文件转发了省统计局《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报告》。为了贯彻以上文件及会议的精神,我管局迅速起草下发了《统计工作制度》(建局1977年30号文件)。制度中确定了各级统计人员的职责范围,对统计报表管理和统计资料管理等都做了较详细的规定。并在制度中明确了 “统计纪律”。
同年11月,管局召开了“统计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各级政府及省农场总局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指示。管局领导到会做了讲活,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1978~1979年,大批城市知识青年返城,给全局统计工作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当时全管局各级统计人员,绝大部分是城市知识青年)。 为尽快使统计工作恢复正常,管理局分别在1979年末和1980年3月,举办了二期综合统计学习班,共培训统计人员410多人,几乎所有的基层生产队的统计都参加了这次学习。
1979年整理印发了《1966~1978年统计历史资料》。
1980年,农场总局组织了统计人员技术职称评定考核工作。经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出题并批卷,管理局考核评定,全管局有七名被任命为助理统计职称。管理局计财处会同组织部、科技处组织了对农场及基层统计人员的考核评定工作,有300多名同志被任为统计员职称。
1982年,为全管局统一设计、印制了适合于基层单位张挂的统计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