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党的宣传工作
第五节 党的宣传工作
第五节 党的宣传工作
一、宣传工作
六师成立时,正值“文革”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宣传工作在内容和方法上,曾经出现过片面性和绝对化。特别是“假、大、空”,形式主义,大轰大嗡等,一度充斥整个思想政治工作领域,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当时,为了适应“屯垦戍边”的要求,突出了政治建军,建设强大边防的宣传。1969年之后,着重宣传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强调发挥政治工作的统帅作用,宣传“人的因素排第一”,批判所谓“唯生产力论”开展“活学活用”和“斗私批修”等活功。1970年至1976午,继续宣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开展“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清理阶级队伍”、“一打三反”,“批林批孔”、“基本路线教育”等一系列运动。1977年5月至1978年,宣传的重点是“抓纲治国”,深揭狠批“四人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宣传工作拨乱反正,步入正规,进入一个个“新的历史阶段”。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的讨论,冲破“两个凡是”之禁锢,解放思想,破除陈规旧习,以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清除“左”的影响,扫清障碍,统一思想,统一认识。这个时期,根据不同阶段的中心工作,先后开展和进行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和新时期总任务的宣传教育;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进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教育;深入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教育及经常性的形势任务教育等,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981年7月,全局遭受特大水灾,连续4个儿的涝灾,夺去了即将到手的丰产成果。全局上下开展“团结一致、抗灾抢粮”的教育。配合教育,宣传部编发了“丢掉幻想,夺取丰收”的宣传材料,介绍了七星22队党支部大灾之年为群众办好事的经验,推动了全局抗灾夺丰收的工作。1982年以后,结合全局形势,开展“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再战六、三、一,实现一年恢复,二年翻身”的教育。通过教育,全局职工精神大振,实现了我局“一年遭灾,一年翻身”的口号,夺取了粮豆总产23206.5万公斤,盈利1793.8万元。
1981年 3月,开展“五讲四美”活动以来,每年都由宣传部牵头,会同工会,共青团等有关部门共同抓这项活动。做到组织落实,活动计划落实,年初进行安排部署,一年全面检查一次,年终进行评比奖励。各单位还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了各种公约、守则。为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1982年7月15日至 20日,管局在勤得利农场召开“五讲四美”经验交流现场会。会上树立了10个精神文明标兵单位,表彰了50个先进集体,38名先进个人及11个优秀党支部和22名优秀党员。以后,逐步发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文明场、队活动。1984年至1985年,前进农场,大兴农场被命名为总局文明单位。洪河农场被省委、竹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予以嘉奖。
1983年以后,通过中央“四个一号”文件和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的宣传贯彻在全局掀起以兴办家庭农场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浪潮。为适应形势的需要,宣传部撰写了“承包中如何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报告。同时宣传了前哨农场18队民主选举和13队办集体队的经验,宣传了青龙山医院加强岗位责任制的经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理论教育
六师成立后,正值“文革”,理论学习以学习“两报一刊”社论为主,后又进行“批林批孔”学习,宣讲“儒法斗争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理论教育开始清除“左”的影响,转向宣传党的现行政策与理论基础学习。1979年10月、11月举办两期共 140人参加的副处级以上干部“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学习班。12月,全局开展了“补课”教育,各场举办党员干部轮训班,参加学习率达85%以上。
1980年以后,全局开展学习《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邓小平文选》,《陈云文稿选编》等三本重要理论书籍。管局分13期,对科以上干部和部分党支部书记共1454人进行轮训。其中:有97%的场、处级干部参加了学习,并为基层培训理论骨干144人。其他党员和职工群众,采取分散学习和集中辅导相结合,进行专题宣讲,理解基本精神。
三、新闻报道
六师成立后,师党委重视新闻报道工作。师宣传科内设报道组,配专职报道干事 1人,报道员3名,负责全师对外的新闻报道工作。各团在宣传股内设报道组,少则3人,多则 5人。多数连队都有报道员,形成了师、团,连三级报道网。师、团每年召开新闻报道工作总结会,各团之间互相比赛。为了提高业余报道员素质,师、团报道组经常举办报道学习班,组织稿件会战,不仅对外报道的文字产稿件数量增多,而且图片新闻有所发展。此间,比较出色的新闻干事有应为光、邵煜栋、叶永平、杲文川、梁喜忠。较出色的报道组有27团的“战旗红”、24团的“工人写作组”、25团的报道组、六师宣传科报道组等。
1976年 2月,兵团撤销后,新闻报道工作处于徘徊局面,由于“知青”大批返城新闻队伍减少,全局所辖12个农场,仅有 9名新闻干事,其中只有一个人是专职。对外报道稿件数量明显下降。为了扭转局面,1980年 6月16日管局在创业农场召开新闻、摄影工作会议,要求各单位采取措施,建立通讯报道网,配专职报道人员。
1981年 2月,管局宣传部配一名专职新闻干事,负责全局报道工作。管局宣传部与各场宣传部积极配合,通力合作,采取不同形式举办报道员学习班,使报道员的素质不断提高。勤得利农场新闻干事赵连干、红卫农场新闻干事赵电文、七星农场新闻干事孙成聚,胜利农场新闻干事黄家斌、青龙山农场新闻干事孟祥斌等人不仅自己多写稿件,而且还花费心血培养了一批骨干报道员。前进农场宣传部部长石军、红卫农场宣传部部长孙景贵等人,不仅经常为新闻干事出主意,指导业务,而且还带头写稿见报。年底,全局在各新闻单位见稿突破千篇,达1086篇。其中:国家级新闻单位见稿16篇,省级新闻单位见稿120篇,《农垦报》见稿314篇,在全总局名次由1980年的第八位进入第六位。
是年,建三江垦区遭受特大小涝灾害,全局新闻战线的专职和业余报道员,克服困难,深入第一线采访,在抗灾夺粮新闻报道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农民报》、《黑龙江日报》、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等二十多个新闻单位,都先后播发了建三江垦区抗灾夺粮的新闻稿件。其中《人民日报》登载的“建三江垦区三万农场职工泥水中抢收小麦”的消息引起中央领导同志的注意。不久,万里副总理亲赴建三江垦区视察灾情,鼓舞了农场广大干部、职工家属的斗志。建三江垦区新闻界也受到了上级有关新闻单位的好评。年底,省农场总局党委授予建三江管局为“新闻报道先进管理局”称号。
1982年,全局有 200名专职和业余新闻报道员。其中:有局机关的处级干部,也有管局领导中的副局长;有农场各级领导、科技战线的工程师、农艺师;还有生产第一线的机务工人,为各新闻单位撰写了大量的稿件。为提高报道员的素质,管局举办了一期35人参加的报道员学习班,还有 5名新闻干事到上级新闻单位培训,收效很大。年底,全局在各新闻单位见稿1250篇,其中在国家级报刊、电台、杂志见稿34篇,比1981年翻一番还多。在省级报刊、电台、杂志见稿240多篇。比1981年也翻了一番还多。更为可喜的是,在《农垦报》见稿达350篇,名次从第六位进到第四位,这是我局新闻报道历史上最高水平的一年。
1983年,全局有报道骨干 150名。其中专职报道员都受过业务训练,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年底超额完成管局制定的 “保六争七奔八”的见稿指标,共见稿 1116篇。其中: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农垦》杂志等17个国家级新闻单位见稿40篇,超额完成年初下达指标的 12.5%。在《黑龙江日报》、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党的生活》等三十多个省级新闻单位上稿 277篇;在《农垦报》、《合江日报》、佳木斯人民广播电台、《北大荒农业》杂志等二十多个地区级新闻单位上稿 800多篇。特别是勤得利农场,注意抓报道队伍的基础建设,为全场报道员订了报纸刊物,举办报道员学习班,收效很大。全场有37名报道员在各报纸、杂志见稿,其中有 15名是报道骨干。年底全场共见稿182篇,报道干事赵连于一人就见稿70多篇。前进农场制定了“关于对新闻报道人员实施奖励的通知”文件,推动了农场的新闻报道工作。洪河农场从自己的特点出发,抓新闻、要闻,一年就有11篇稿件刊登在国家级刊物上。
1984年 3月初,在改革的新形势下,管局召开农场宣传部长和新闻干事参加的报道工作会议。会后,管局宣传部新闻干事孙成钰和各农场新闻干事一起深入基层采访,并撰写了一批重点稿件,相继在四、五月份的《工人日报》、《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等国家级新闻单位采用,孙成钰和赵连干等同志受到总局宣传部的通报表扬。孙成钰同志被评为管局优秀党员。是年11月30日,全局共上稿1482篇,比去年增加 34.2%。其中:省级新闻单位上稿352篇,国家级新闻单位上稿 59篇,并有的稿件还随刊发往国外或直接被国外刊物采用。全年见稿人数达220人,比去年增加39%,见稿单位增加 16%。国家级、省级用稿率和发表在一版上的文章比去年分别提高了47%和20%实现了管局提出的“保七、争八、奔九”的奋斗目标。勤得利、大兴、八五九、胜利、前进、七星、洪河、青龙山、红卫、创业、商业处、工交处、党校、医院、管局宣传部等15个单位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任务指标。其中:勤得利农场完成任务的340%,商业处完成350%;前进、八五九和大兴农场各完成任务200%。业余报道员胡爱民结合自己行业特点写专稿一年就在地区以上报刊、电台见稿4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