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共青团第一节 组织建设 第一节 组织建设
1989年六师组建前,七星、勤得利、八五九、胜利等四个农场都建立了团委。当时,业务隶属东北农场总局团工委领导。
六师组建后,随着大批城市下乡知识青年的到来,团员人数急增,始建团组织。
1970年,在整建党组织的同时,师党委整建了共青团组织。
1971年团,营两级建立了团工委。
1972年,根据上级指示,师、团两级团委都设常委制,不设专职干部和办事机构,团一级团委书记由政治部副主任(副政委)兼任,副书记由组织股副股长兼任。师团委书记由组织科长兼任,副书记由青年干事兼任,常委委员大部分是机关有关部门的干事兼职。团委日常工作由组织部门代管。年底,全师已有团员15800名。其中有1700名团员入了党。有 1400名名青年被选拔到排、连、营的领导岗位。
1973年 1月,按照兵团关于成立团委的指示,经过二个月的筹建准备,全师各连改选了团支部,营成立了团总支,12个团级单位成立了团委。3月 20—26日在建三江会场召开了共青团第六师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六师第一届共青团委员会。设兼职正、副书记各 2人,常委9人,委员会由29人组成。其中:党员16名,占55%;女委员 15名,占53%。最大年龄39岁,最小年龄18岁,平均年龄是23岁。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师、团二级团委仍设常委制,不设专职干部和办事机构。团一级团委书记由政治处副主任(副政委)兼职。师团委书记由组织科长兼任,副书记由青年干事兼职,常委委员大部分是机关有关部门干部兼职,团委日常工作由组织部门代管。兵团与师的共青团工作由原来的对下指导关系改为上下级领导关系,兵团政治部还对团费收缴作了统一具体的规定:师团二级上缴的团费将全部上缴,兵团再上交沈阳军区。是年三月,全师9个团,3个师直单位都先后召开了团代会,选举产生了团委会。这一年,全师共建团支部508个,青年46170名,团员18534名。其中:643名团员入了党。
1974年,经沈阳军区批准同意,师、团二级团委都将团费各提成 50%,其余上交兵团政治部。
1976年 3月,兵团改制,成立建三江农管局,师团委撤销。这时,青年开始陆续返城,使团组织出现了工作没人抓,团费没人收,团的正常工作开展不起来的现象,造成全师 90%以上的团组织严重瘫痪,使团的工作受到很大的损失。此间团组织工作暂由管局群众工作处负责承办,业务领导隶属合江地委。由于当时的群工处不是一级团组织,也不是上级团组织的派出机构,所以很难指导基层,使当时团的工作脱节,处于应付事务的状况。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79年才得到逐步解决。这一时期,由于全师没有建立健全各级团组织领导机构,放松了对广大青少年的教育,再加上十年浩劫的影响,致使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十分惊人。据1979年部分单位调查表明,犯罪青少年约占青少年总数的5—6%,有劣迹行为的青少年约占总人数的6—7%。
1979年12月22日至24日,在管局电厂俱乐部召开了共青团建三江管局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建三江管局共青团第二届委员会,配团委专职干部二人(正、副书记)。管局团委成立后,勤得利、八五九、七星、大兴、管局医院等单位也先后召开了“团代会”,调整充实了团委班子,配齐了团委的一、二把手,各级团组织的正常工作逐步恢复。
1982年,为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工作, 管局团委统一印发了团的工作制度, 健全了常委(委员)会议制度,汇报制度,民主生活制度,工作检查制度,团干部培训考核制度,团费收缴管理使用制度,学习制度,团务工作制度等。
1984年,全局已有基层团委58个,团总支43个,团支部834个,专职团干部50人(其中:女干部14人)。全局41571名青年中,已有 14866人加入了团组织。为了进一步加强团组织建设,局团委与党委组织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团干部配备和管理工作的几项规定》,从而使我局团组织逐步走上了稳定、健康的发展道路。
随着各级团委班子的不断充实和加强,团干部队伍不断壮大,团干部的知识水平、年龄结构、业务素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鉴于当时的团干部多系新手,业务工作比较生疏这一情况,管局团委从1979年始,采取以会代训,短期培训和送往省,地级党、团校代培等途径,重点培训团干部。到1984年,全局共集中培训团支部以上干部2500多人,有力地促进了团的工作深入开展和顺利进行。管局团委也多次被团省委,合江团地委、总局团委评为先进集体。
附:团组织情况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