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事业的发展概况
第五编 文化
第一章 教育
第一节 教育事业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教育事业的发展概况
六师组建时,只有八五九、胜利、七星、勤得利等四个老农场的75所中、小学(初中1所、小学71所)。中小学教师415人(初中教师96人,小学教师319人)。中、小学生1130人(初中学生940人,小学生3190人)。各场无高中,初中毕业后分别报考富锦、同江、饶河三个县的高中学校。
1969年,六师组建后,随着开荒建点,生产连队日益增多,学校也陆续建立起来,并始建高中。但仍没有单独的教育机构,只在师宣传科或团宣传股设一名副科(股)长分工负责教育工作。
1970年,为使学生就近上学,建一个连队不管有几个学生,都建一个学校。有的连队小学戴帽办起了初中班,营办初中,搞复式教学,致使全师中学增加到25所,中学生增加到1955人;小学增加到 162所,小学生增加到8077人。此间,在“工人阶级进驻学校搞斗、批,改”的口号下,“工宣队”进驻学校。教师分批下放连队劳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革命小将”登讲台,实行开门办学,厂(连)校挂勾,有时把学生带下去听工农兵讲课,有时把工农兵兼职教师请到学校上课,名曰“走出去、请进来”,“开门办学”,时间长达二年之久。
1972年,强调要上好“社会主义文化课”,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不久,全国开始“反右倾”,“批回潮”,学校抓文化教育被说成是“教育战线上的资本主义回潮”,而遭到批判,使刚刚好转的教育形势又消沉下去。
1973年师、团设文教办公室,教育自成体系。此间,为适应教育发展形势,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的方针,师要求各单位首先解决学校 “上马”问题。三、五年内重点抓好普及教育(一至七年), 稳步提高高中教育,搞好学前教育,积极开展业余教育,相继创办专业教育,坚持“点建到那里,学校就办到哪里”,狠抓入学率,保证适龄儿童都能上学,都能就近上学。中央五号文件下达后,各单位组织人力在各中小学抓“马振扶”事件,使各校领导和教师,人人担心害怕,个个提心吊胆,严重地冲击了全师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以干代学”,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也不敢管了,放任自流,学生无政府主义严重,教学秩序混乱,教育质量大幅度下降。这种无政府状态一直延续到“四人帮”垮台才有所好转。
是年,学校增长了两倍,教师增长了 3.08倍,在校学生增长 2.26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7%。但教育工作仍存在新、小、散的特点。 新:成分新。新建学校占学校总数的三分之二,在学校领导干部中原做过教育工作的占三分之二,由“知青”中选拔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1.8%。小:学校规模小,在校学生10名以下的学校占学校总数的28%,平均每个学校才 有56名学生,个别学校只有两名学生,全师有39%的班级,21.7%的学生进行复式教学。散:分布散,平均每三十多平方公里才有一所学校,个别团两端相距120多公里。
1976年初,全师各校开展中、小学教育革命大辨论。 3月兵团体制改革,成立建三江农管局,管局政治部内设文卫处,教育事业发展很快。粉碎“四人帮”以后,经过拨乱反正,调整了中、小学布局,批判 “两个估计”(前十七年教育是黑线统治,知识分子基本是资产阶级的),调整了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恢复了正常的教育秩序,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推动了教育事业上的发展。1977年 4月,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全管局各校开展了向雷锋学习的活动,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师生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10月15日,各校组织学习邓小平副主席在教育工作座谈会结束时的讲话。是年,全国高等院校恢复招生考试后,局成立招生委员会,孙英任主任,金丹麟、陈朝江任副主任,委员7人。12月 28日,管局转发教育部《关于安徽省霍丘县发生一起学生自杀事件的通报》,要求教育学生正确对待高考。
几年来,管局教育又有很大发展,截止1977年底,全局有中学78所,其中:初中55所、高中23所,小学267所。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连队建到那里,学校就办到那里,有条件办学,没有条件也创造条件办学,方便了职工子女就近入学。
1978年,文教与卫生分开,成立教育处。2月 19日,管局召开先进集体、优秀教师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166名,列席代表73人,特邀代表11人。2月22日,管局党委授予青龙山农场场直学校等单位为“教育战线模范单位”和前卫农场一连学校等单位为“教育战线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授予马国栋为“教育战线模范工作者和徐金生等为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何淑英等为“模范教师”和葛秀成等为“优秀教师”。6月 19日,管局政治部转发国家教育部关于颁发《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及黑龙江省教育局贯彻执行《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年末中学有33所、小学 270所。此间正值“知青”大批返城,师资奇缺。1979年初,仅三个月,教师走了900多人,占教师总数60%,高中教师走了 80%,英语教师基本走光,50%小学停课, 70%的初中课程开的不全,最多只能开四门课,80%高中班解散,使教育战线受到很大损失。为解决师资严重缺额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教育处于3月27日至3月29日,召开各农场教育科长和各农场场部中学校长参加的教育工作会议。确定,自力更生培训教师,并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外招收部分教师。 4月,全局各单位从附近县招收具有初,高中毕业、身体健康,愿意到农场落户的民办教师,经考试,请示总局同意,录取教师 411名,破例批准为农场职工。5月 30日这批教师全部走上教育岗位。另外,各场又从八、九年级的学生中选出优秀者共192名,提前毕业,担任教师。其中;担任初中教师156名,小学教师36名。出现了初中毕业教初中、高中毕业教高中的被动局面,教育质量下降。连队小学教师还从家属中招收230名。秋,共录取教师833名,除八、九两个年级课程开不全外,七年以下基本全部上课。为了提高教学质量,5—7月管局在胜利、八五九、勤得利、管局看守所举办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五个培训班,共培训教师170名。9月后。陆续举办各种短训班 12个,培训教师530名,基本上每个教师都受到了培训,教育质量开始回升。10月 6日,管局党委规定教师实行归口管理:教育行政干部,包括务农场教育科长,干事及各级党校行政干部仍按原规定由组织部管理,教师从外地转入或转出,及农场之间的调转,需经管局教育处审批,办理调转手续。
1980年后,进行了中、小学布局的调整,取消连队办中学,集中力量办场直中学和分场中学,结合我局具体情况搞好教师的定编、定员,开展了职工教育和幼儿教育。局直建立了中、小学。
1981年,全局中、小学普遍贯彻执行了中小学《条例》,配齐了领导干部。管局自筹资金90万元建立了建三江一中、建三江职工中专、电大、教师进修学校。5月4日始,对全局3400多名教师进行全面的业务考核。并抽出少数业务能力强的教师组成考核小组,逐校进行考核。建立健全教师人事档察和业务档案,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加强教师队伍的统一管理。9月 20日至22日,管局召开职业高中工作会议,要求各单位坚持标准,按上级要求,办好职业高中。1982年5月10日至14日,召开全局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及优秀教师表彰会议,授予马永江等 84名教师、八五九农场职业高中等六个单位为管局1981年度优秀教师和先进集体。
1983年6月7日,管局下发《关于1983年师范内招班招生工作的通知》,招收1971年底以前任教的“以工代干”的小学教师,年龄30周岁以内的共80名。是年,为了快出人才、早出人材、开发三江,经管局党委批准,向全国各地招聘136名教师,其中大学本科毕业的有 54人,大学专科毕业的有72人,充实到各场中学,从而使七个农场增设了普通高中班,入学人数达 800人,为职工中专、电大、内招师范提供了师资。管局还对招聘教师的有关待遇问题做了具体规定。此间,管局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签订合同,投资30万元,在八一农垦大学建校舍,每年学校招生时降低两个分数段,招收建三江学生。到1984年,二年共招收学生48名。
1984年又与东北农业大学签订合同,每年为全局代培农机、农学、园艺三个专业的学生,计25名。仅委托代培学生一项管局共投资75万元。
1981年至1984年,全局共建 20座教学大楼,计4.5万平方米,投资1080万元,用于智力投资的资金达2775万元。
16年来,全局已具有 341所小学、27所初中、5所普通高中、12所职业高中、2所职工中专、一所卫生中专、一所教师进修学校、一个电大班。师生达40858人。其中:小学生22129人、中学生13198人、职业高中生4887人,内招师范生110人、职工中专生 330人、卫生中专70人;以及职工教育、幼儿教育、函授,业余教育等较完善的教育体系和一支能适应本管局教育事业发展的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