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普通教育
第二节 普通教育
第二节 普通教育
一、幼儿教育
1981年前,幼儿教育由工会女工部负责。各场场部建立幼儿园,少数单位开办学前班,而教育部门没有把幼儿教育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
1981年始,教育部门认识到幼儿智力开发的早晚,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主动和工会配合,开展一些活动。根据中央儿童少年工作委员会对教育部门提出开发幼儿智力的要求,管局举办了一期保育员学习班,进行儿童智力早期开发重要性的教育。是年,成立了建三江管局儿童少年工作委员会,负责督促、检查、指导全局的儿童少年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由工会女工部负责。
1982年为搞好儿少工作,管局做出加强儿少工作的决定:要求各级党委要把儿少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调整充实师资队伍,提高教育水平,逐步把年纪轻、有文化、身体好、口音标准、能歌善舞的人调整到保教队伍中来,同时要加强园所建设,着重抓好中心托幼园所的建设,然后逐步办好分场、生产队的托幼园所。并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充实一部分玩具、教具和设备。幼儿教育经费要由教育处统一拨给。10月,管局筹备全局幼儿教师训练班,并抽调局物资处的刘丽、胜利农场音乐教员金付子、八五九农场舞蹈教师包定、大兴农场优秀小学教师冠秀英赴京学习,搜集教材,准备教案。11月,教育处举办幼儿教师训练班,共招收18至20岁的高中毕业,身体健康、性格活泼、能歌善舞、热爱儿童的学员共71人,学期一年。设语文、拼音、手工、音乐、美术、舞蹈、卫生等七门课,经过一年的学习,学员学习成绩优良,符合幼儿教育的要求。这批学员毕业后,分赴各场,促进了全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年全局共有托幼园所413所,比1977年增加51所。入托儿童13428人,保教人员1018人,比1979年增加20%。托幼房舍面积比1979年多扩建了2150平方米,新添置大型玩具 81件,各单位与个人为儿童捐款 11200余元,教育管理、儿童品德教育、儿童膳食营养、儿童保健等方面都有改进和提高。
1983年7月7日至 9日,管局召开儿少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授予胜利农场儿少委员会等20个先进集体,张荣等91名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同年下半年总局进行了托幼工作大检查,七星、八五九、红卫、前进、勤得利、青龙山、物资处等八个单位的园所被总局评为一类园所。
1984年,儿童少年工作办公室纳入教育处领导。 4月教育处组织幼儿教师考核组,对各场担任幼儿教育工作的教员进行了全面考核,经考核合格的发给合格证书,纳入教师队伍管理,共考核164人,其中拿到合格证的有81人。6月教育处组织各场园所所长列京参观学习一个月,开阔了眼界,进—步提高了各园所的管理水平。10月,对 120个在考试中没有拿到合格证书的幼儿教师开办了两个补习班。为提高教学质量,全年共开展评教评学活动15次,观摩教学14次,听课1080节。年底,全局共有学前儿童23800人,各类园所 391个,学前班347个,入托、入班率达63%。幼儿教师249人,平均年龄21岁,其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占 92%。管局儿童、少年工作委员会被评为总局先进单位,12个场级园所跨入总局先进行列。
幼儿教育在全局基本普及,并纳入正常教育轨道。每年都进行两次教学及幼儿管理评比检查,“六一”儿童节各单位还组织幼儿文艺汇演,收到良好的效果。托儿所也发展很快,各场直托儿所都购置脚踏风琴,课桌椅,黑板等教学用品,还制做了滑梯、转椅等大量儿童玩具,使教学逐步正规化,并在幼儿中有计划地开展了语言、计算、美工、音乐、体育等课程,使幼儿早期得到开发教育。
二、小学教育
1、基本情况
建局初期,连队分散,距离远,为使适龄儿童不耽误学习,方便学生就近上学,建一个连队,不管有几个学生或几个班级都建一个学校。有的学校2~3个学生就是二、三个班,配一名教师,搞复式教学。有的学校,一个教师教 4个班,分上下午搞复式教学。主要课程有语文,数学,文体活动由老师自行安排。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连队人数的增加,学生数也逐渐增多,但由于资金困难,很难满足需要。连队开始选一些有文化的能教学生的职工(大部分是知识青年,也有的是家属)教学生。这些人由于未经过训练,不懂怎样教学生,因此教育质量很低,—所学校三、五个学生,一个教师。由于学校分散,不集中,不便业务指导。连队学校条件差,无校舍,无设备,教师拎着小黑板,学生拎着小凳子,夏天在房山头、空地上、晒麦棚里、青年宿舍里上课;冬天在职工家里炕上上课,这家上几天,那家上几课,没有固定上课地点。有的单位挤出一间、半间屋子做教室,桌椅也是木桩、木板搭成的,光线很暗。条件稍好的团直学校,有的也是搞半日制。象这样的办学条件,直到1980年才逐步改善。
1978年,正值知识青年返城,小学青年教师基本走光, 50%的小学停课。为扭转局面,各单位采取措施招考一批有初中以上文化的职工(包括临时工和家属),共招收 230人。另外又从八、九年级的学生中选出优秀者提前毕业担任教师。秋天,各小学全部上课。但由于这些教师没有进行过专门培训,教育质量较低。
1981年,全局小学普遍贯彻执行《条例》,并针对小学教学质量差,重点抓了小学教学中识字、拼音和数学数量关系等方面的教学。暑假期间在七星农场举办近400名为期8天的小学教师学习班,集中讲解汉语拼音教学和小学集中识字教学以及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法,数学的数量关系等问题。还在全局推广常青《分格写作》教学法,举办全局 200名教师《分格写作》学习班,聘请二九○农场学校校长讲课。8月,在管局一中举办200名教师参加的写作学习班,传授了外地特级教师的教学经验;七星小学吴玉芬。辛兰娥、王风云,物资处小学曲亚琴,局直小学韩淑珍老师给教师做了作文指导,作文讲评等示范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1982年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的法纪教育,革命传统和理想教育,开展学雷锋、创“三好”和“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使教学秩序井然。到1984年,全局已有341所小学,22129名学生。
建局以来到1983年前,小学学制为三、二分段。使用教材:1969年上半年使用黑龙江省编写的“全日制九年制”教材。1978年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即“全日制十年制学校教材”。
2、局直小学
1968年建局以来,局直地区没有学校,所属单位的近千名职工子女上学都由七星农场中,小学校负担,致使七星农场学校压力很大。
1979年,抽调七星农场学校的九名教师组建物资处小学。8月 15日开学,接收铁路以南的172名学生上学。
1980年,又从七星分出四个班,共 182名学生,由这四个班的班主任利用科研所的旧房组建局直小学校,在无经费、无桌椅(学生自带小椅子)的情况下,坚持办学。
1981年 6月,局直小学成立。1982年局直单位在七星农场学习的小学生全部回到局直小学上课。
1983年,局立小学在数学、语文教学上开始改革,一至四年级运用循环识字记忆法学习生字;二年级开始写作文,三年级开始试教分步阅读法;一年级和五年级开始运用“尝试教学法”,经过一年的试行,效果比较明显,在小学升初中(黑龙江省命题)统考,局直小学和物资处小学共218名考生只有两名不及格,其余全部升入局直中学。
1984年,局直小学校发展到19个班7377人,教职工37人。物资处小学校已发展到334名,5个年级9个班。
三、中学教育
六师组建初期仅有中学4所,学生940人,无高中班。
1970年后,各场普遍办了高中,有的生产连队也办起了初中班。但由于师资力量差,教学质量不高。
十年浩劫,中学教育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各校各自为政,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五花八门,有的学校还办起了“小工厂”。每到农忙,各学校学生都参加较长时间的劳动,还得参加社会性义务劳动,把学生作为劳动力使用,忽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学期考试,学生抄书,抄报纸,互相讨论,名曰开卷考试,一无所得。导致当教师“教书倒霉”,学生“读书无用”的严重思想混乱。“四人帮”垮台后,各级学校才逐步走上正轨。
1977年,高等院校恢复招生考试后,全管局升学率很低,考上大专院校仅有6人。 1978年,8人。1979年,7人。
1979年,全局抓了教育的改革,调整了中小学布局,规定三级农场中分场以上可办中学,取消连队办中学。并推行了两种教育,即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农场师资不配套的普通高中改为职业高中。把优秀教师集中到管局建立建三江重点高中。当年组建,初定每年招收六个班,三年在校生为18个班900名学生。1980年3月校舍还未竣工,重点高中就已经开始招生,共招收六个班,300名学生。
1980年 3月,在教师进修学校开办为期三个月的高考补习班,当年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录取33名。秋季,重点高中招生六个班 300名学生。1983年重点中学的学生参加高考,大专录取64名、中专66名,占学生总数的45%。1984年,重点高中学生参加高考,大专院校录取 66名、“八一农大”代培29名、中专71名,占学生总数的70%。
1983年后,全局初中毕业生3200人,但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只有260多人,100个初中毕业生只有7—8人有上普通高中的机会。
1983年为了适应需要,局直以物资处挑头,联合工交处、商业处、医院、粮食科等五个单位集资10万元,在物资处创办了一所局直中学,至此局直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已经形成了整套教育体系。
1984年,全局经过调整,除继续加强重点高中外,按农场位置分片增设了五所普通高中,管局重点高中中学为一中、七星农场中学为二中、红卫农场中学为三中、勤得利农场中学为四中、八五九农场为五中。调整后,普通高中召收的学生占应届初中毕业生的 25%,基本符合上级的要求。年底,全管局已有初中27所、普通高中5所,学生13198人。大部分场直中学盖起了教学楼,学校面貌进一步改观,教学质量逐年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