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卫生防疫 第五节 卫生防疫
一、组织机构沿革
1972年4月组建卫生防疫机构,仅有一人。6月增加至4人。
1973年9月成立卫生防疫队,配一名队长。
1976年3月六师改制,成立建三江农管局,设卫生防疫站,人员增至6人。
1983年全局共有防疫站13个,其中管局级一个。防疫人员44名。
二、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1978年 4月11日,管局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由一名管局副书记任主任,副主任由政治部副主任兼,委员18名,下设办公室(设在文卫处)。各农场也相继成立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卫生科。基层单位成立爱国卫生运动领导小组。开展以防害灭病为中心的春季爱国卫生运动。“预防为主”,切实做好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并广泛发动群众,搞好宣传教育。
1979年 4月14日,管局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进行调整,由政治部主任任委员会主任,卫生处处长任副主任,委员17人,办公室设在卫生处。9月 18日,由于人事变动,原有的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员变动很大,为加强对两项工作的领导,减少机构,管局决定将两个委员会合并成一个委员会,担负两项工作。由管局一名副局长任委员会主任,政治部主任、团委书记任副主任,委员12人。办公室设在卫生处。
1983年 7月17日,管局对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又进行一次调整,有一名主任,二名副主任,委员11人组成。
每年春秋两季,管局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都下发文件,开展全局性的卫生大检查,搞评比活动。优胜者得奖,不合格者受罚,限期改正。
三、“两管五改”
1972年开展“两管五改”,到1983年全局卫生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1、“两管”:①管水源:经济条件好的农场,从实际出发,积极兴建自来水设施。到1983年底,局直单位及七星、胜利、八五九、勤得利等农场场直地区基本都饮用自来水。其它各场场直及条件好的生产:队也饮用了机井水。大部分生产队及部分场直地区仍是大口井。使用大口井必须做到“五有”:即有井台、井裙、井房或井墙、公用水桶、井盖及有排水沟。井台夯实,高出地面半米。井裙要高出井台,积水不倒流井内。井壁用木板水泥砖石材料构成,保持坚固。水源周围30米内不得有厕所、积水坑、垃圾堆、粪场等污染源。②管粪:管局直属单位和部分住户室内有上下水道、厕所,大部分场直单位及农场生产队、局直单位家属区设有公共厕所。(部分场直单位和生产队家属区没有公共厕所)。雨季,粪便污染严重,夏季蝇盛,冬春公共厕所常无专人管理。
2、“五改”:①水质改良:1974年至1976年对全局各农场水质基本上进行了水质检验,全局水质基本符合国家标准。不符合标准的水禁饮。②改厕所:1980年全局建砖瓦结构厕所629个,土墙厕所363个,厕所有门,防雨、宽敞,适用合格率达到49.8%。 ③改炉灶:截止1983年炉灶已基本合乎要求。④改畜圈:大部份养猪有圈,有粪坑,粪尿不流失,做到了猪圈养。牛、马、羊有棚,鸡、鸭有架,能积肥,保持卫生。少数单位牲畜仍散放,畜固改进不大。⑤改造环境:截止1983年条件好的单位铺上了砂石路。路旁有沟,排水通畅,道路两侧绿化,基本合乎要求。每年“五一”前后,全局组织卫生大检查。优者给予奖励。局(场)直辖区设专职清洁工清扫辖区街道。
四、消灭“四害”
局防疫站每年制订灭鼠药物的计划,春秋两手组织两次大的灭鼠活动。1980年至1983年,局防疫站购进敌鼠钠盐31公斤、磷化钠190公斤、漂白粉1710公斤、敌敌畏 6500公斤,过氧乙酸5278公斤、来苏儿550公斤。每年平均订购灭鼠药、敌鼠钠盐80公斤、磷化钠5公斤、消杀灭药物如漂白粉 400公斤,进行水井,厕所的消毒。灭鼠药物都由各场防疫站制作的毒饵。1976年管局防疫站制作2500公斤的敌鼠纳盐。1982年春季对鼠的密度进行了调查,方法采用“播夹法”。局直地区鼠的密度为:室内10%、野外1%。
五、防病治病
预防疾病始于1972年。全局对布氏菌病、流行性出血热、甲状腺肿、结核病进行普查。同时开展了计划免疫工作。
计划免疫工作除卡介苗由总局防疫站供应外,其它生物制品均由各所在县供应疫苗。开展预防接种以来,传染病的发生有所下降,全局控制了脊髓灰质炎和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连续11年全局没有白喉发生。各种疫苗接种率基本上达到了省要求,小儿麻痹糖丸接种率100%,麻疹疫苗接种率85%以上,百日咳三联针接种率在80%以上。1983年全局建立0~7岁儿童免疫证、卡簿的登记管理制度。购计划免疫证27724册,卡片3万张,供儿童建立卡、证用。
传染病发病统计表
预防接种统计表
1、布氏菌病的防治
1980年对全局各农场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布氏菌病进行调查。对疫区的易感人群做布氏菌素试验,皮内变态反应阳性者,在进行血清素检验。全局共普查1330人,发现 4例病人,及时进行治疗。通过流行病素调查,掌握了布氏菌病在三江地区的流行情况。
2、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
1972年始,历年发生有出血热。一般情况,降雨量越大,发病率越低。如1973年降雨量450毫米,发病103例;1981年建三江遭到严重涝灾,发病4例。为防止此病发生,管局防疫站每年召开一次农场防疫站长、临床主管流行病医生及局直单位医务人员参加的防治会议。农场举办连队卫生员防治学习班。大力宣传卫生知识,制定各种卫生制度及卫生公约,加强疫情管理。每年春秋两季,全局各单位大搞卫生运动,清除垃圾,填平坑洼,疏通沟渠。平时对传染病患者,作到及时隔离消毒,控制传染病源,切断传播途径,以控制流行。
附:历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统计表
3、甲状腺肿的防治
1978年6月7日,根据中共中央(77)48号和龙总党(78)21号文件精神,管局成立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局防疫站),工作人员二人。管局所辖各单位也相应成立机构。
1980年始,每年全局对地方性甲状腺肿进行普查,共普查135490人,普查率 87%,治疗面95%。到1983年底治愈110890人,治愈率81%。对45岁以下人口进行了口服碘油胶丸或注射一支碘油的预防针。
附:地方性甲状腺肿防治统计表
4、结核病的防治:
1977年开始普查普治结核病。首先成立了结核病普查领导小组,下设结核病防治小组,由防疫站负责查治工作中的各项措施落实情况。普查对象是年满15周岁以上的,共查 41340人,患病率0.5%(比全国低0.2%,比省低1.7%)。
1978年在原有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结核病普查,主要对象是中小学教员,饮食服务行业,(常年咳嗽、体弱也列为普查对象)。 这次普查全局进展较快,如八五九农场一个多月就胸透1454人次,摄片137人,涂片阳性一人,Ⅱ组35人,Ⅵ组病人41人,合计77人。患病率o.22%。在普查中发现病人以农场为治所,就地治疗,就地管理。为了提高防疫队伍的技术水平,管局举办结防工作学习班3次,培训一百多人。参加总局、省、地学习40余人,各农场办班 20余次。从1977年至1983年全局尚未发生儿童结核病例。
地方性甲状腺防治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