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电影放映

第三节 电影放映



                   第三节 电影放映
  一、电影事业发展概况
  建三江地区电影事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是创建阶段(1958—1968午),仅有七星、勤得利、胜利、八五九等四个农场的电影队,计20多名放映人员,十多套放映设备。电影发行和放映管理工作分属于富锦县、同江县,饶河县电影管理站。各农场电影队没备陈旧,放映场所简陋,技术力量薄弱,条件十分艰苦。为了活跃人民群众的生活,放映工作者经常长途跋涉,步行近百里去县城取影片,然后又日夜兼程地把电影送到每个生产队和居民点。许多老放映工作者把青春献给了边疆的文化事业 (如:王明亮、向立明、任声权、陈淮、马武云、洪常刊,张敏、于志远等)。
  二是发展阶段(1969~1976年)
  六师组建后,成立师电影工作站,设在师部(开始火烧孟,后随师部迁到七星农场所在地),行政隶属于师政治部宣传科,配一人负责。影片发行直接由沈阳军区政治部供片,放映与技术管理隶属兵团电影工作站。师所辖各团也相继成立了电影队。
  1972年,工作人员3人。所辖各团的电影队逐步发展壮大,到1976年2月已建立10个电影队,50多个放映组(两个独立的放映组),60多套放映设备,共有放映、管理人员 120多人,放映点300多个。放映场次由组建初期不到千场上升到一万多场。
  1974年,广大放映员认真贯彻“三服务”,共完成10099场。超额18.4%完成了厂映任务,为1973年实际场次134%。
  1975年4月16日至20日,师召开电影工作会议,总结交流了经验。
  战斗在放映第一线的放映工作人员,继承发扬革命光荣传统,肩背、人扛,手拉,小车推,走遍三江垦区的每一个连队。他们吃百家饭,住百家炕,雨天一身泥 晴天一身土,忍受着蚊子小咬的叮咬,抵御着北大荒三九的严寒,以勇于献身的“北大荒”人精神把电影送到连队、送到帐篷、送到炊事班、送到工地和每一个居民点。
  放映员还以当时形势、党的中心工作、各团先进人物为题材制作幻灯片,逢场必演,观众称影前幻灯为“不见面的指导员”。为了达到幻灯放映及时与效果相结合,师每年搞一次幻灯比赛。
  三是大发展阶段(1977~1984年)
  1976年 3月,建三江农管局成立后,电影放映事业发展出现了又一个高峰,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电影设备增加了三分之—,放映场次翻了一番(年放映场次突破了 2.5万场)。电影工作站改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配一名经理,下设发行宣传组、机检组,财会组,共10人。业务隶属总局电影公司管理。行政隶属于管局宣传部。9月 10日至12日,管局电影工作站在前进农场召开各场电影队长参加的电影工作会议。进一步落实全局电影工作计划。
  1977年 4月20日至23日,管局召开电影工作会议,落实了电影工作责任制及具体措施。12月10日至13日,召开管局电影放映战线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大会表彰了前进农场电影队,坚持“三为”方向,全力抓好放映队伍的思想和业务建设,历年来,都超额完成了放映任务。这个队11月底完成工作日836个,完成任务 1136场,提前一个月完成全年任务的142.3%, 幻灯宣传场次占工作的90%以上。八五九农场电影队,八年如一日,坚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没发生过损机损片事故,保证了安全优质放映。
  1979年 1日,管局召开1978年度放映战线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此间,正值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大批技术骨干外流,放映技术队伍濒于解散,工作局面很难开展。面临这一局面,管局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于1979年 4月举办了第五期放映技术训练班,重新培养和建立了一支放映技术队伍。
  1980年12月,根据国家“垦字第25号”和中国电影公司 151号文件规定“农场连队每月看四场以上电影”的精神,管局规定因连队人少造成亏损,可从连队留成或过去文体费结余中解决,连队没有留成的可从场留成中解决。放映人员超额完成任务,除得超额补助 (由电影公司发给)外,并参加本单位的利润分成奖。
  1981年,根据农总劳字(81)115号文件,管局拟定放映员超场奖励试行办法,规定 16毫米超额一场奖励 2元,35毫米超额一场奖励3元,半年兑现一次。各场电影队长(包括技检、发行)的奖金为本队放映员得奖的平均数,全年放映员所得奖金不得超过全管局放映员两个月的平均工资。
  1982年,管局下发《电影放映系统责任制的试行草案》,对浮动工资“核算指标”及“奖励办法”都做了简要说明。
  奖惩制度的完善和落实,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调动了放映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电影事业的发展,使放映设备增到139套,放映工作人员达到400多人(包括兼职放映员)。由于放映设备的更新、改造和增加,放映队伍的壮大,出现了1980~1982年连续三年的场次大幅度增长,单机完成任务近千场,全局年完成场次突破 2.5万场的大关。在这一时期,仅仅八年的时间,放映场次累计超过十万场,发行收入超过150余万元。
  1982年省文化系统召开表彰大会,授予建三江农管局电影发行公司“农村文化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管局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连续六年被评为总局电影系统先进单位。
  1983年后,由于广播电视的迅猛发展,建三江地区的电影发行放映工作受“电视热”的影响,场次逐年下降。
                 放映场次及发行收入情况



  二、放映队伍及放映设备
  1、队 伍
  六师组建时,放映系统工作人员有30余人,半数以上是新参加放映工作的知识青年。由于生产的发展, 放映队伍也逐渐扩大。 为了培养放映技术人员,先后办放映员初级训练班五期(详见附表),每期三个月,参加过训练的放映员有 250余人次。办电工原理中级训练班一期,培养放映技术骨干50余人次。1984年参加全省电影技术人员考核共116人,其中 17人被省文化厅评定为放映技师。其中:一级技师15人、二级技师1人、三级技师1人。
  2、设 备
  六师组建时,全师放映设备不足20套,其中35毫米提包机也只有 5套。到1984年全管局有百余个生产连队都配备了放映机,自然放映点发展到三百余个。除去淘汰放映机外,在册放映机共193套,其中35毫米座机8套;提包机8套;16毫米座机2套;流动放映机165套 (有105套发到连队)。放映用发电机80余台。
  管局电影公司除有35毫米和16毫米试片机外,还设置了相当数量的放映技术质量检测仪器。其中保护影片方面有自动调温影片湿润箱,电动倒片机,量片机,补片机等。检测仪器有:晶体管图示仪,真空电子管测示仪,高频讯号发生器,低频讯号发生器,示波器,复用电表,毫伏表,照度计,拉力计,游标卡尺,千分卡等。多数放映单位都配备了宽银幕镜头,管局物资处还配备了宽银幕立体放映设备。
                 电影放映技术培训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