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衣食住行

第一节 衣食住行


 
                 第一节 衣食住行 
  一、衣
  1956年前,衣料多用青蓝粗布,青年人穿干部服、中山服、列宁服。1956年后,特别是1958年大批转业官兵的到来,部队装束一时为时兴服装,大多数人四季一身黄。1969年组建六师,现役军人、城市青年相继到来,军服、仿制军服仍风行一时。城市青年还从城市购买成衣或布料,样式多随城市流行样式,老职工也托青年捎带城市款式的服装。衣料也由棉布向的确凉、哔叽等化学纤维制品发展。鞋帽,冬季均穿棉胶鞋、自制棉鞋和大头鞋,戴棉军帽、毡绒帽,或狗皮、兔皮制成的帽子;夏季多穿解放鞋、布鞋、塑料凉鞋,个别人穿皮鞋。这期间的衣着以御寒、方便为主,不大讲究样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开始根据各自的年龄、性别、职业、经济条件来打扮自己,所穿服装追求色彩艳丽、款式新颖、质地轻薄,穿着方便。由于部分城市青年在本地安家和外出人员的增多,本地衣着受城市影响很大,各式新颖服装均有体现。男子多着的确凉、锦纶、涤卡、涤纶、尼龙、毛料等制成的各式衬衣、毛料外衣,戴仿军帽、警帽、毡绒帽、皮帽。穿各式的布鞋、胶鞋、皮鞋、棉鞋。女子多着的确凉、涤纶、丝绸、毛料等制成的各式衬衣、彩裙、毛衣、外衣、大衣;戴各色纱布、尼龙巾;穿各色各式的半高跟、高跟布、凉、皮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注意保护皮肤,经常擦用各种防晒、防皱、美容的润肤霜,外出还打太阳伞,戴墨镜或太阳镜。一些青年妇女开始描眉、涂口红、戴耳环、耳坠、项链、手镯、戒指等。
  发式:男子多为平头、分头、背头,只有少数老年人为光头。1979年前女子多梳五号头、扎辫子。目前,除学生尚梳五号头,扎辫外,多梳披肩发、马尾发或烫发,个别人以模仿中外影星发式为美。
  工作服:1979年前多为棉布、麻布制品。1979午后多为的确良、涤卡。公检法、商、税务、交通监理等部门制服也多为的确凉、涤卡、毛料等。
  二、食
  1.主 食
  受主要种植小麦的影响,主食以白面为主,有少量的玉米面、小米等粗粮,当做细粮吃。1979年后,各单位每年都用白面换回一定数量的大米,来调济主食。
  主食品样:多食馒头、包子、花卷、饼、面条、大米饭、饺子等。
  2.副 食
  主要有:蔬菜、肉类、食油、鱼类、蛋类、豆制品、粉制品、水果、罐头,还有少量野味和海货。
  蔬菜:以自种为主,居民住房前后均有面积不等的菜园。种植夏、秋蔬菜,如葱、蒜、菠菜、西红柿、辣椒、茄子、黄瓜、豆角等。此外各单位还按人口分给职工一块地种植冬、春食用的蔬菜,如马铃薯(土豆)、红(青)萝卜、白菜、大头菜等。每逢元旦、春节、“五一”,部分单位还从外地购进蒜苔、圆葱、菜花等蔬菜,定量供应。冬季蔬菜的贮存,多用马葫芦状砖砌菜窖,贮存种类有土豆、白菜、萝卜、大头菜等。许多人家还晒制干莱,腌制酱菜,备淡季食用。
  肉类:以猪肉为主,有少量的羊、牛、禽肉。尤以猪肉食用量为多,近几年人均年食用量二十余斤。羊肉比较少,仅供应回民。随着家庭饲养业的发展,市场上羊肉不断。牛肉多系宰杀淘汰使役牛,偶尔出售。禽肉以鸡为主,少有鸭、鹅(多为家养),部分单位有小型鸡场。
  食油:用大豆加工的豆油。供应量为每人每月半斤,后期为一斤,并在节日有所补助。有人还用大豆、瓣豆兑换,以满足家庭之需。
  鱼类:本地鱼类资源较为丰富,沿江居民时而可吃到多种鲜鱼。
  蛋类:有鸡蛋、鸭蛋,少有鹅蛋。除食鲜蛋外,居民还常自制松花蛋(皮蛋)、咸蛋、茶蛋食用。
  豆制品、粉制品:豆芽、豆酱、豆腐、豆腐皮、豆浆、豆腐泡;粉条、粉皮、粉丝等制品。在缺菜时居民多自制或购买,平时也多用来调剂伙食。
  水果、罐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果、罐头的需求增大。探亲访友,看望病人,还是家人自食,居民都不吝金钱。秋季还整筐地买回苹果,桔子等,备冬春食用。
  野菜、野味:野菜有黄花菜、蕨莱、薇莱、山菠菜、曲麻菜、荠荠菜、线菜、山菜,山韭菜等,菌类有木耳、猴头及各种蘑菇,野味有乌鸡,野鸡、野鸭、狍子、野猪、野兔等。在建点初期,众多的野味为丰富和改善生活提供了方便条件。随着资源的开发和国家保护动物资源条例的颁布,居民不再食用野禽肉,野菜也很少有人食用。
  海货:各商业部门每年都购进虾米、海鱼、海带、海蜇等,因路远运价高,购入量不大,常常供不应求。
  3.酒及饮料
  建点初期,居民多饮烈性老白干,瓶装白酒和色酒用来赠送亲友。当时未有饮料出售,夏季生产队给职工自制汽水、绿豆汤消暑。1979年开始,人们在饮料上,白酒要喝好的,色酒要喝精装的,多数人要喝啤洒。饮料也大有改观,汽水、汽酒以及其他各种饮料种类齐全,随意购买,不时饮用。
  4.饮用水
  井水:为居民主要饮用水。初期多打木制简易水井,用辘轳汲水,井口一般敞开,易掉入家禽、杂物等,不卫生。后来分场以上和一部分生产队改为机井,用机电水泵汲水,经水箱过滤后使用。有的生产队仍使用简易水井。
  泉水、江水、雨水、冰雪融水、泡沼水;建点初期多为居民饮用,以弥补井水之缺。70年代后除野外作业偶有饮用外,无人饮用。
  三、住
  本地住宅多为座北朝南,平房建筑。
  建点初期,居民多住马架子、简易草房、土草垒砌的房屋。后来又盖了一批无地基土坯墙(或拉哈辫墙),树条天棚(或无天棚)、茅草盖、单门薄窗的房屋和“穿靴戴帽”的住房 (即石头地基、瓦盖或草盖、墙壁窗台以下是砖,以上为土坯)。 前一种房屋前面高、后面矮,进门只好低头,上炕不能伸腰,冬季四处透风,夏季潮湿闷热。时间一长,土坯脱落,墙体倾斜,只好加木柱支撑,草顶也零乱不堪,俗称:“弯着腰,柱着棍,披头散发掉眼泪”。后一种房屋则较宽敞明亮,保暖卫生,各单位均大量建造,到1979年才停建。此间还有少量的砖瓦结构住宅,但自己烧的砖质量较差。
  管局成立后,开始统一设计营区建设布局,大量建造砖瓦结构住宅,建筑质量逐步提高,并大量采用红砖、水泥、石绵瓦、木材,玻璃等建筑材料。每户平均住房面积由建点初期的几平方米、十几平方米上升到三十多平方米,多数为一屋一厨,两屋一厨,老少同居一室的现象已经消除。全局民用住宅砖瓦化程度达55%,但生产队还有45%左右的职工住房比较紧张简陋。1980年后,局直、场直家属区和个别生产队逐步实现了用自来水、取暖用土暖气。屋内地面由土地面、砖地面到水泥地面,部分家庭用白油漆粉刷墙壁,用蓝、绿、朱红、乳白等颜色的油漆刷墙围子、地板。老干部、部分科技人员及干部职工还住上了楼房。
  四、行
  建点初期,境内道路多为土路,质量较差,翻浆路段多,“差板”路段多,通行困难。平时各团(场)多用敞车或大客车接送旅客至师部,各生产队居民外出一般乘胶轮拖拉机或牛、马车到团部。逢雪大、雨多,全线均不通车,有时长达半月之久,有急事夏天步行,冬天用履带式拖拉机挂推土铲牵引爬犁或拖车强行开路。1979年后,各单位大量投资于公路建设,提高了路面等级,并成立专(兼)职护路队伍,使公路状况逐年好转,基本作到了风雨无阻。客运班车近者一天一次,远者两天一次往返于管局与农场。生产队到场部的公路也基本实现了砂石化,多数农场有固定班车通往分场、生产队。
  居民外出,建点初期多集中于师部,由师客运站向外发车,沿江居民则乘船外出。1979年10月“福前线”临时通车后,管局驻地、创业、前进的居民可在家门口上车外出,其它农场也都可就近接送站,管局客运站每天有客车发至佳木斯、福利屯、富锦及各场,邻县客车均穿行于境内,非常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