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六师组建前后
第一节 六师组建前后
第一节 六师组建前后
一、六师组建前
六师组建前,仅有七星、勤得利、八五九、胜利四个农场。七星农场建于1956年1月1日。其前身系松江省富锦县地方国营农场第四作业区龙富农场的一个开荒点。初建时,称黑龙江省七星岗农场,后将“岗”字删去,为黑龙江省国营七星农场。1958年 4月27日成立合江农垦局,改为合江农垦局七星农场。1963年1月1日合江农垦局随着东北农垦总局的成立而撤消,改为东北农垦总局七星农场。
八五九农场建于1957年1月。1956年3月驻在汤原县的铁道兵九师(部队代号8509)部分指导员就地复员,只留下6名军官和80名士兵,继续留在汤原建场。所属8个中队1200余人与 4个劳改中队,共1800余人,由吴占奎(政委)、孙培军(大队长)、龚伯言(副大队长)带队到虎头开荒建场。1956年6月5日成立虎头大队。1956年10月上旬,经农垦部批示,迁移到侥河县建场。11月3日兵分两路(水、陆),由大队长孙培军带领,从虎头迁往饶河县开荒建场。1957年1月在饶河成立牡丹江农垦局八五九农场。1958年 3月,总场搬到东安下营。是年12月,场、社合并后,成立虎饶县饶河(八五九)人民公社。1959年1月,公社搬到饶河,在东安成立指挥部。5月 9日,更名八五九农场。1962年 3月场社分家,公社退出后的五分场成立四平农场,六分场改为平原农场,四分场改为胜利农场,一分场改为饶河农场,东安指挥部成立东安农场。1964年 1月八五九总场撤销,成立东北农垦总局饶河分局。鉴于布局不合理,经营规模小,总局决定,将平原农场并入四平农场,成立新八五九农场(今八五九农场)。
勤得利农场建于1958年3月5日,当时为八五六农场,隶属密山农垦局领导。 4月,根据国务院决定,成立农垦部直属合江农垦局。秋天,八五六农场改称合江农场,隶属合江农垦局领导。1960年 5月24日,合江农场与抚远县合并(机构合并,经济独立),改称抚远农场。1961年12月21日抚远农场与抚远县分开,改称勤得利农场,隶属合江农垦局领导。
胜利农场于1957年建点,是在原东北农垦总局八五九农场四分场的基础上组建的。由当地之名“胜利”得名。1964年,原八五九农场改建为八五九、饶河、胜利三个农场。
建场初期,因管理体制多变,生产规模不变,加之1959年至1961年,农场遭受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生产经营亏损,资金状况紧张,许多农场经常开不出工资。1964年后,由于生产的不断发展,农场经营状况逐步好转。到1988年,耕地面积发展到985263亩。播种面积出 25081亩,增加到 830644亩。13年来四个农场共生产粮豆38671.5万公斤,平均每年生产2997.6万公斤。八年亏损。五年盈利,盈亏相抵尚盈744.2万元。
二、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
1965年秋,苏联沿我边境地区不断增加兵力,苏军干扰、侵犯我边境事件件不时发生。为了稳定边境局势,加强边防,中共中央东北局向中央提出报告,建议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66年初,中央农委召集了专门会议,肯定了东北局的报告。1966年 3月,沈阳军区所属部队的10769名转业干部和战士(其中干部511人),分批在东北农垦总局,省农垦厅、省水产厅所属的 29个边境农、牧、渔场插场插队,组建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农建第一师和第二师,共辖9个团、24个营94个生产队。
1966年 5月,垦区被卷入“文化大革命”的内乱之中,边境局势紧张。为了加强战备,巩固边防,1967年秋,沈阳军区和刚成立不久的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经过酝酿讨论,报请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原则同意,开始重新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68年 3月,黑龙江省革委,省军区,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召开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会议,并就筹建工作向中央作作了报告,1968年6月 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发出《关于建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此件经毛主席批示:“照办”。以后简称“六·一八”批示),“同意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黑龙江省军区关于筹建沈阳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情况的报告”“将农垦部所属东北农垦总局建制划归沈阳军区,由沈阳军区委托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和省军区领导。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与黑龙江某些省属农场,黑河农建一师,合江农建二师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生产建设兵团的性质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领导的,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部队;它既是战斗队,又是生产队,工作队。它的主要任务是屯垦戍边,反帝反修、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平时以生产为主,亦兵亦农亦工,战时一面做战,—面坚持生产。
1968年 6月30日,省革委、省军区在哈尔滨市召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连以上干部代表大会,宣布兵团成立。兵团共接收国营农(牧)场93个,合编为五个师,辖58个团。
三、六师的筹建和建立
1969年春,由张锡久、吴桂凯等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组建六师的筹备和开发抚远地区的工作。2月25日,兵团下发(69)沈龙兵字 16号文件,在抚远地区由二师负责包建60(前进)团和反修营,三师负责包建57(东方红)团和61(五·七)团,四师负责包建59(青龙山)团和 62(红卫)团。从包建单位调干部、技术人员,并经沈阳军区报请国务院、中央军委于1969年 7月25日批准,兵团在抚远地区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并将三师所属的四个团 (23团、24团、25团、27团)和在抚远地区新建的五个团 (57团、59团、60团、61团、62团)合编为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师部拟驻61团(火烧孟)。
四、管理体制的大变动
六师成立后,组织形式基本上按照解放军部队建制,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司令部设作训、炮兵、侦察、通信、军务、计建、生产管理八个科,政治部设秘书、组织,干部、宣传、保卫、直工六个科,后勤部设战勤,政治,供应,卫生,装备、物资、商业、营房七个科。各团也按部队团的建制,机关设司,政,后,下设各股。师立及各团基层单位按部队的编制为营,连、排、班。为了加强军队对兵团的领导,沈阳军区派 342名现役干部,担任师、团领导和各科、股的领导,以及科,股的主要干事。至此,六师变成了由解放军直接领导的半军事化组织。这种组织形式自身存在不少矛盾,在师机关22个科室中,直接管生产的只有两个科,而直接管军事的有六个科。按1971年师机关编制共81人,直接生产管理人员只有26人,占机关科室人员的七分之一,很不适应生产的发展。干部中有现役、非现役之分,职工中有兵团战士、兵团职工之分,彼此之间在政治、物质待遇诸方面亦有不同。兵团后期,管理体制有所变化,注重了抓生产管理。
五、第一次师党委扩大会议
1970年11月20日至30日,在师部的帐篷里,召开了师党委第一次扩大会议。会上主要传达贯彻沈阳军区四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学习毛主席关于“要准备打仗”的指示,围绕着为什么要组建六师,怎样开发荒原的问题展开了讨论。经过讨论,大家认识到“开发抚远荒原”是落实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决心带领全师指战员,在这一片长满蒿草枯苇,乱树荆棘的亘古荒原上艰苦刨业,开荒建点,用辛勤的劳动,描绘出三江平原的美好未来。会上做出了《加强党委领导,改进领导作风,加快六师建设步伐的决定》。并向全师发出“一分钱,要掰成两半花,一个人要顶几个人用,迎着困难,踏上苦字走,不向上级来伸手,苦干实干巧干,誓叫抚远山河变”的号召。
为了落实师党委的号召,师党委成员分赴各团和广大干部、战士一起,艰苦创业,实行面对面的领导。师长王少伯带领机关部分干部,走遍了全师大部分连队,讲在抚远地区屯垦戍边的意义,讲师党委的决心和六师建设前景。极大地鼓舞了全师指战员。
62团团长王德禄,为了查清全团的资源,合理布局,坐上爬犁带上粮食,锅灶,在一望无际的大雪原上连续奋战七天,为新建连队踏荒建点。23团团长李宝山在麦播中,背着背包,一个连一个连地检查工作,战士称赞他是当年的老八路。在各级领导的带动下,广大干部、战士,职工,家属积极行动起来,他们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纷纷申请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接受考验,做出贡献。在新建点上,没有房就搭马架,住帐篷,钻草堆;没有水就化冰块,熬雪水;粮食供应不上,就著大豆,吃原粮;机车少,就用人拉犁开荒种地。为了多打粮,夺高产,战士们大修水利,大挖肥源,多少人熬红了眼睛压肿了肩膀。在27团水利工地上,年仅17岁的战士杨风清,肩膀磨破了,脓血和衣服沾在一起,还要求班长再加半锹土。师宣传队演出《向抚远荒原进军》等文艺节目,去各团宣传演出,把师党委的决心以文艺形式送到全师战士心坎上。全师上下一个心眼,为建设好六师,就是掉几根头发,少几斤肉也甘心情愿,不改变抚远山河面貌,死不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