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积极发展 大干快变 第二节 积极发展 大干快变
一、向荒原进军
1969年冬,57团、58团、59团、60团、61团,62团相继进点,在冰天雪地中搭起帐篷,支起锅灶。白天人们坐上拖拉机拉着的爬犁,进行踏荒定点,晚间在油灯下讨论建点开荒规划。开荒本着先易后难,尽量选择高岗地,无树林地的原则,选好地后开始清荒,打出防火道,然后进行开荒。踏荒时,人们经常迷失方向。尤其在树林中,由于迷路,常常半夜才能找到驻地,一不小心,还经常掉进漂垡甸里,有的还献出了生命;踏荒中,他们吃不上饭,喝不上水,口渴了就啃冰块,饥一顿,饱一顿。地处抚远境内的东方红团(1969年11月 7日迁入25团1营,成立 57团),因路远,道路不通,后方供应不上,曾煮过大豆、玉米粒、小麦粒吃。蔬菜更是奇缺,开春后,稍有改善,他们就挖野菜、拔寒葱、打鱼等,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清理了大片的荒原,年底开荒24.7万亩,为进入大面积开荒准备了条件。
1970年始,在“边开、边整、边播、力争多开多播,使荒地尽早做出贡献”的思想指导下,师按各团拖拉机和大犁拥有量下达开荒任务,每台车一年要保证开荒2000亩。到1972年共开荒232.5万亩,占1999—1976年8年开荒总面积 324.1万亩的71.7%,1972年最高达1068623亩,号称110万亩。
由于1973年以前四年开出的荒地有许多低洼处,不能播种,播种面积仪有 240.2万亩。各团总结经验教训,在种好现有耕地的基础上,抽出一部分拖拉机搞土地归整连片。从1973年到1976年共开荒668703亩,占1969—1976年8年开荒总面积的20.6%,到1976年末,全师耕地面积达到357.9万亩。
在开荒的日日夜夜里,被称为“铁姑娘”的57团19连战士姜业琴、李金凤等四个女机务战士,废寝忘食,昼夜苦战,蚊子叮肿了手和脸,她们全然不顾,雨水湿透了衣服,她们仍然坐在大犁上坚持作业。一次炊事员送饭到地头,招呼了半天,等了一圈又一圈,铁姑娘们也不肯停车吃饭,炊事员只好站到车前堵住,强迫她们下车吃饭。可是,当炊事员刚刚转身盛菜时,她们抓起几个馒头,跳上机车又开走了。挠力河畔,62团开荒大军每台机车担负着4500多亩耕地的繁重作业任务,他们仍然大挖潜力,连队周围的地开完了,就拉着爬犁房,带上粮食、油料,到几十里外的荒野里继续作业。爬犁房刮大风透、下雨大漏,战士们风趣地税;它为“风雨楼”。“风雨楼”伴随着垦荒战士从一个地号转移到另一个地号。整整一个春秋,全团又开出了 4.6万亩荒地。浓江河畔,27团的开荒营向新的荒原进军,他们在老农场两进两出的地方,一下子建起了12个连队,集中了几十台机车向荒原宣战。可是,机车刚刚下地,大雨滂沱,下个不停,土地泥泞,水份饱和,拖拉机走不几步,大犁就堵上了。战士们索性跳进泥水,用手抠,用棍捅,跟在大犁后一步一步地前进。晚上:开荒怕出“耳朵”,战士们就把手电绑在木棍上,几十米远站一个,排成一排,就象航标灯一样,指引着机车前进。
由于开荒进度快,基本建设跟不上,造成垦建脱节,抗灾能力差,以致开荒又撂荒。
二、农田水利建设
1969年,六师组建后,提出“先小先通”,即先挖一米宽、一米深的小沟,使水能排出去,保证种上地。1973年春涝,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困难。为发展生产,师党委专门开会研究水利建设,制止水利规划。有的团成立了农建指挥部,搞农田水利建设,并在每年的红五月和秋收后到大冻前,抽出机械组织大批人员搞水利施工会战。
1975年冬,全师水利会战人员达1.1万人,完成土方量达510万立方。师长王少伯、参谋长陈学良及其他师领导参加七星二排干冬季水利施工。61团的团领导;带领职工,奋战在二、三排干工地上。其它各团也掀起水利施工会战。使工程效益逐年扩大,为以后建三江垦区的开发建设创造了条件。
三、发展畜牧业
六师组建后,以扩大畜群为主,发展畜牧生产,提出“见母就留,先留后选”的原则,同时积极外进牲畜。]970年外购马405匹、黄牛1805头、羊3064只、鹿100只。为进一步发展畜牧生产:1972年,师党委召开主管畜牧生产的副连长、养猪班长、兽医、防疫员及各级畜牧参谋、畜牧技术人员,计 500余人的畜牧会议,落实发展畜牧生产任务。年底,全师各类牲畜有较大发展,养畜总头数达55171头,与组建初期相比,增加1.75倍。
其中:猪由16556头增长到38159头,增加1.32倍,羊由3947只,增长到7612只,增加0.92倍; 马由1430匹增长到3220匹,增加1.25倍;鹿与其它畜群成倍增加。
1973年,由于两年农业受火,粮食减产,造成磁疗缺乏,加之“左”倾思想的影响,大砍畜群,大批牲畜死亡,仅1973、1974两年砍掉基础母猪1376头。1974年末,各牲畜数比1972年下降12.3%。
1975年 3月20日—23日,师召开畜牧工作会议,重温毛主席“关于发展养猪一封信”和有关发腿畜牧的教导;传达了王震副总理关于发展养牛业的指示;学习了兰州军区先进养猪经验及24连科学养猪和25团 6连造万吨肥的经验,进一步落实师党委提出的千垧地、千吨粮、千头猪生产奋斗指标。使畜牧生产又开始回升,大牲畜年末存栏达 8410头。猪年末存栏45967头,比1974年增加了10851头。
四、发展交通、通信事业
六师组建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当时本地区没有火车,外来的大批物资,都要到福利屯火车站去拉,而从福利屯到六师最近的团有150公里,最远的长 达300公里,4个老场的汽车总计 115台。为适应生产建设的需要,迅速发展运输业,从1968年底到1969年底;短短一年时间,六师所辖车辆就从原来115台猛增到207台。在开发建设农场中,运输战线门职工不畏艰苦,不怕困难,在不够等级的公路上长年的奔驰转运着。1971年,为了满足建设的需要,规定每台汽车配备双班司机、人停车不停,一天24小时连轴转。有的司机为了保证车辆正常运行,在驾驶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连续几天几夜不下车。尤其是、春播,需要大量的燃料、种子、化肥。针对运力不足,师党委组织各团主要领导参加运输领导班子,调动全师 70—80%的轮式拖拉机和各种小型车,到福利屯车站拉机械,燃料、种子、化肥。小型车行驶速度慢,每跑一趟就要三、四昼夜。但广大职工不叫苦,不叫累,争时间、抢速度、保安全,争取多拉一趟,多跑一趟,创造了建局以来最佳运输成绩。到1975年底,全师已拥有汽车638台,胶轮拖拉机426台,加速了六师的开发建设。
通信事业发展很快。组建初期,六师师部到各团没有电话线路,四个老农场也没有形成通信网路,场外通信全是租用地方线路。为了加速通信事业的发展,在通信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下,承担了大量通信施工任务,使建三江垦区通信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形成了适应生产需要的通信网路。1969年,共架设通信线路107.7杆公里,到1974年共架设347.4杆公里的通信线路,并接收了边防部队队24团至反修营之间 60杆公里“545”线路,进行了部分地段整修,使师到兵团,师到各团,团至连队(个别连队无有)都叮以直接通话。1970年始,有增设了载波机,到1973年共开通18路载波电路。全师建设起比较完整的以有线通信为主,有线、无线通信相结合的通信体系,对本地区的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六、文教卫生有发展
六师成立后,从部队及其它各场调来一批医疗骨干,同时又把表现好的一部分知识青年及本地职工送出学习,充实到医务战线上来。团有卫生队,内设住院处。连队有卫生所,配1—2名卫生员。1971年,师投资43.5万元自行施工建成4300平方米的的五层医院大楼,内设住院处。基本做到职工有病就地医疗。为了解决医疗经费不足,各级医院还自己制做制剂,种植中草药,配制中草药剂。
1970年,随着开荒建团,生产队日益增多,学校—所所的建立起来,同时各团陆续地开办高中。年底,中学由原来的4所增加到25所,中学生增加到1955人。小学校增加到162所,小学生增加到8077人。1973年学校增长了两倍,教师增长了3.08倍,学生增长2.26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99.7%。在艰苦条件下,全体师生自力更生,坚持办学,开展教改。坚持点建到那里,学校就办到那里,保证了适龄儿童都能上学,都能就近上学。此间因全国批判教育复辟回潮,大学“朝农”经验,大树“白卷英雄”,严重地冲击了本地区的教育事业。学校“以干代学”,学生无政府主义严重,教育秩序混乱,教育质量大幅度下降。这种无政府状态,对学生毒害很大,直到1978年后有所好转。
七、良好开端
1970年在师党委提出的“加快六师建设步伐”的号召下,全师行功起来,为了摸清荒原的土质情况和可开面积,各团领导干部带领一支踏查小分队,披星戴月,餐风露宿,穿过一片有一片树林,越过一个又一个水池。在开荒建点中,广大指战员住帐篷,吃小麦米饭,啃冷馒头,喝泡子水,不顾蚊虫叮咬,晴天一身泥,驾驶拖拉机,翻出了—条条乌黑的泥土,把一面面开荒建点的红旗,牢牢插到了一座座帐篷面前,使六师的开荒点,星罗棋布在抚远三角洲上。
两年多米,扩建了叫个老团,组建了五个新团,所建297个生产连队。其中:有135个连队,耕地面积已达1.2万亩至1.5万亩,职工 150人左右,并配上了相当数量的农机具,盖上了房,修上了路,已初具规模。有128个连队耕地一般在7000亩至1.2万亩,职工 100人左右。另有34个连队已开荒5000亩至1万亩,职工60—70人。1971年耕地面积达237.2豆万亩,比1969年增加150万亩。1970年粮食总产量1.1亿公斤,比1969年增加0.45亿公斤,除“三留”外,上交国家粮豆4677.9万公斤。1971年遭到特大自然灾害,粮豆总产量略高于1970年水平,除“三留”外,上交国家粮豆317.04万公斤。多种经营也得到很快发展,1971年猪的饲养头数达到6.24万头,比1969年增长4倍。工业总产值5010.7万元,比1969年增加 1.88倍。建立了机械修配厂,初步形成了农机修理网。米、面,油、酒、食品、制革、被服等工业亦初具规模。修筑道路4000公里,架设高压线路124公里,建筑房屋56.64万平方米。到1971年,全师共开荒491669亩,是原农场15年开荒总合的1.5倍。五个新建团的耕地面积都达到了14至24万亩,老团开荒 58.2万亩。修水利土石方52万立方米,修筑大小排水渠道711条,总长1448公里。
六师组建三年来,生产有了很大发展,1970年全师盈利 151.1万元,为以后的发展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人民日报》以“唤醒了沉睡的抚远荒原”为题,报道了六师三年来开垦荒地三百多万亩,生产粮豆2.25亿公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0.8亿公斤的事迹。
八、着手抓经营管理
几年的生产实践,使党委认识到:“搞好生产,必须抓好经营管理。”
抓好经经营管理,首先启用懂得经营管理的人。师党委检查了执行政策上的摇摆性,认识到:“对原农场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损失很大,教训很深”。因而,从1971年再不称原农场为“旧农场”了,逐步启用原农场干部。师、团、科、股领导中配备原农场场,科级干部作为副职,被下放了的科以上干部和生产队干部绝大部分恢复了职务。兵团后期,有的团的主要领导也开始由原农场干部担任。这些干部被启用后,不计较职务高低,兢兢业业,积极工作,敢说、敢管、敢负责。同时,落实了知识分子的政策,使技术人员尽快归队,发挥作用。
从1972年始,全师开展了清产核资工作,弄清了家底,核定了资金。开展了连队“五定五有” (五定:定任务、定人员、定设备、定资金、定利润,五有:生产有指标、作业有计划、消耗有定额、经营有核算、成本有考核), 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了财务管理、物资产品管理、劳动管理、生产管理、计划管理、机务管理等规章制度,改变了嘴巴就是计划,计划没有变化快,以及有钱就花,没钱就要的状况。生产中提倡科学种田,师部成立科研站,各团成立科研连,连队成立科研班,加强了农业科学的研究工作。并开始重视发挥机械作用,恢复了专管农机的机构,团设机务办公室,农业连队配上了机务副连长,机务统计,改行的机务干部多数归了队,并着手抓机务队伍的培训和“三库一场”的机务基本建设,从而加强了整个机务管理工作,提高了机务队伍的技术素质。
九、扩大生产规模
六师时期,是生产规模迅速扩大,生产经营逐步发展的时期。到1975年,生产有了好转。 是年播种粮豆290万亩,平均单产89.8公斤,经营盈利1301.4万元。上交粮豆15.8万公斤,每个农业工人生产粮豆4019公斤,上交粮豆2435公斤,创造产值2343.4元,上交肥猪3677头,工农业产值达10402.4万元。是六师成立7年来生产最好的一年,为以后的建三江农管局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六师生产规模发展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