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城市青年来建三江

第四节 城市青年来建三江



                 第四节 城市青年来建三江
  1968年始,广大城市知识青年(简称知青),响声毛主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到农村去,到边疆去”的号召,怀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卫社会主义壮丽河山的志愿,纷纷来到北国边疆,为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增添了新鲜血液,投入了火热的开荒建点。到1976年,六师先后从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齐齐哈尔和佳木斯等大中城市接受知识青年共44175人。其中:北京市青年9788人、上海市青年11185,天津市青年7154人、哈尔滨市青年7356人、齐齐哈尔市青年3373人、牡丹江市青年567人、佳木斯市青年619人,其他省、市青年4143人。
  广大“知青”在半军事化生活的培训下,在大批老转业官兵,老战士的带领下,表现出勇于吃苦、不计报酬、争做贡献的可贵品质,在短期内很快地成为各条战线上的一支骨干力量。其中:机务战线上的车长、驾驶员、修理工中有 80%以上的是“知青”。基建战线的各种技术工种中“知青”占 60%以上。文教、卫生、会计、统计、基层单位的八大员几乎全部是知识青年担任。上海“知青”孙英走上了领导岗位。知识青年徐淑芳、刘美华、王国英、王敏华、陆士龙等担任了团级领导,还有一部分知识青年陆续的担任了连、营、股、团级领导干部。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充分地发挥了知识青年的才智和作用。
  在生产实践中,他们头顶蓝天,脚踏污泥,在茫茫荒原上支起帐篷、开荒建点,开挖渠道,修筑道路,新建家圃,开垦出大片沃土良田。建三江垦区的每寸土地,洒下过“知青”的汗水,他们是建三江—代青年的开拓者。24团上海“知青”陆士龙,在春涝,机车无法下地时,带领兵团战士用小棍插眼播种大豆。为了抢时间,争速度,有的知识青年夜里打着手电开荒,耙地,在水中捞麦:龙口夺粮中广大“知青”人手把镰,黑白连轴转,争当飞刀手。他们为六师的开发建设,历尽艰难、流血流汗,有的甚至献出了年青的生命。
  他们中间 2028人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8783人加入了共青团,1400人被选拔担任团、连级的领导干部。1976年打倒“四人帮”以后,恢复了高考制度,他们当中部分考上了大中专院校,成为祖国“四化”建设中的高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