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拨乱反正 落实政策
第二节 拨乱反正 落实政策
第二节 拨乱反正 落实政策
一、基本路线教育
为进一步搞好揭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罪行活动,在全局开展了基本路线教育运动。从1976年12月23日始,由两名管局常委带队,抽调 488人,组成工作队,分别进驻建三江农场七个分场、39个农业连队和场直14个工副业单位,共布点 60个,进行为期240天的基本路线教育运动。在运动中揭发有重大问题的人、先后立案的有67起,其中政治案件4起、奸污迫害“知青”案9起、流氓犯罪案3起、贪污盗窃案41起、腐化堕落案6起、其它案件4起。这些案件中,追究刑事责任的有20余人(其中报捕12人),给予党纪处分的11人,团纪处分2人,行政处分的6人。
二、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学习讨论
由于长期“左倾”的思想指导,使干部职工的思想不能很快地摆脱僵化半僵化状态。少数人对中央根据新情况做出的新论断,实事求是地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涉及到毛主席的时候就感到不理解,有的对党的十—界三中全会以来的经济决策半信半疑,因而在执行中,顾虑重重。鉴于这种情况,在上级的统一部署下,管局于1979年 5月,在全局开展了对“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问题讨论。9月 25日,政治部下发《关于继续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讨论的意见》等三个方案的通知。在全局开展了“补课”教育。10月、11月管局分别在富锦白炮台、管局党校举办为期 10天,140人参加的两期副处级以上干部的学习班。随后各农场也都举办了党员干部“补课”轮训班,参加学习率达85%以上。通过学习讨论,认识到“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要坚决执行,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要始终不渝地遵循); 不符合马克以主义、毛泽东思想,从而确立了实事求是,—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通过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深入学习,统一了全局党员、群众的思想。从思想上、理论上完成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任务。
三、平反冤假错案 落实党的政策
“文革”“林彪、江青反革命集闭”炮制了“老干部是民主派”,“民主派就是走资派”的反革命政治纲领。“怀疑一切,打倒一切”,许多老干部被打成“走资派”而被揪斗,特别是在反“右倾”和“一打三反”,出现了大量的冤、假、错案。1978年 3月,管局成立落实政策清理“三案”办公室。1979年始,对“文革”中被揪斗的 256人(其中错纠188人、致死16人、致残1人、错判15人、错误 6人、知识分子46名)认真地进行了清理,予以平反,恢复了名誉,安排了适当的工作。对受诛连者也都按照党的政策作了妥善的处理。对历次政治运动中遗留的一些历史问题,也认真地进行了处理,对结论不准或没有结论的都作了实事求是的结论,使这些人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为落实党的干部政策,1979年给3200名“以工代干”的人员,转干定级。成立老干部工作委员会,对老干部在工作上做出了妥善的安排,生活上给予适当的照顾,使他们欢度晚年,1981年成立老干部科(设在组织部)负责承办审批离退休、退休老干部和易地安置工作。1984年对全局 126名老干部颁发了荣誉证书。过去知识分子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被诬蔑为“臭老九”,在全局从事一般的工作,有的在生产队参加普通的体力劳动。粉碎“四人帮”后。管局根据上级的部署,贯彻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各级党委对知识分子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的信任、生活上照顾。还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调动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应有的作用,对年富力强的知识分子,提拔到局、场(处)、科、队级领导岗位上。全管局场处级干部中有技术职称的36名。占场处级干部总数32.1%。其中:大专毕业的 19人,中专毕业的17人。
为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1976年 5月管局成立科技处。1981年农场相继成立科技科。1980年12月31日,管局成立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负责科技干部职称的评定和科研成果的审定上报。1983年10月始,对全局2496名科技人员进行了职称考核评定,有1100名技术人员,晋升了技术职称(其中:中级科技人员 258人)。是月,全局职工普调工资时,给具有中专毕业和大专毕业学历的243人升了两级工资。1984年4月,全局有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和具有大、中专毕业学历的共2496人向上浮动一级工资,岗位补贴 12元(边境农场15元),每年发给工程师级(包括1966年前毕业的大学生);书刊费 20元,发给助理工程师级书刊费15元,发给技术员级书刊费10元。对在农场工作累计20年以上的中级以上科技人员,退休、离休后,继续留在边疆,退休金标准提高 10%。并对中级以上科技人员,建立健康档案,每年定期检查身体—次。从而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献身三江建设的积极性。
四、“知青”大批返城招收新工人。
1976年末,全局有知识青年44175人。其中:北京市青年9768人,上海市青年11185人,天津市青年7154人,哈尔滨市青年7356人,齐齐哈尔市青年3373人,牡丹江市青年 567人,佳木斯市青年619人,其他省、市青年 4143人。这些知识青年思想当时是稳定的,有一部分年岁较大的已经就地成家。但1977年以后,政策允让下乡青年办理困退、病退返城。在1978年底以前,由于困退、病退政策掌握的比较严,返城的人数不多。到1979年,知识青年返城达到了最高峰,仅一年时间就返城27739人,占接收“知青”总数的 62.79%。1983年末,全局有知识青年2912人。城市知识青年大批返城,一时很多工作无人顶岗,青黄不接:劳力紧张。为解决燃眉之急,全局各单位从1977午至1979年,陆续从全国各地招收年龄适当,身体健康,能常年顶岗劳动,投亲靠友人员共18705人,转业军人234人。对年龄在25周岁以下,具有初中以上毕业证书的,身体健康的转为正式职工共9905人。此外,还按排了7426名职工子女就业。
1979年10月19日,根据总局 (1979)280号文件精神(除大兴农场,局直单位未批外),批准十个农场1966年底以前参加工作,1969年被兵团辞退,坚持参加劳动260天以上的长临工共4521人改为固定工作(1982年核实撤销42人,实为4479人)月工资32元。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干部、职工之家属,大多数是从1958年开始就一直参加劳动和山东支边青年被辞退后而又长期工作的。特别是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他们发挥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