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贯彻三中全会精神 实行工作重点转移
第三节 贯彻三中全会精神 实行工作重点转移
第三节 贯彻三中全会精神 实行工作重点转移
一、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我党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强调全党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1979年始,全局上下召开各种会议,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重点学习党重新确立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党的“解放心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总结了前几年的经验教训。认识到三中全会所做的战略决策,完全适合我国国情,决心集中精力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尽快把农业生产搞上去。
1980年中央八号文件下发后,管局党委召开电话会议,要求全局要认真传达学习邓小平重要报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党员尽快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为此各单位分期分批的学习党的章程和党的基本知识。
1981年春,各场有计划的分期分批对党员、干部进行培训,重点学习《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和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 6月,管局党委认真贯彻中央15号文件和省委13号文件精神。在全局进行隆重的纪念活动,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认真学习《关于建国一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使广大党员、干部进—步加深了对党的十一届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保证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使全局在经济上和政策上都出现了好的形势。
二、贯彻“八字”调整方针
1979年,中央工作会议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强调边调整边前进,在调整中改革,在调整中整顿,在调整中提高。
首先,调整农业生产队的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管局党委在1980年—1982年间对农业生产队的规模和现状,进行多次的分析和研究,并组织工作组做了专门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当时有相当一部分农业生产队规模过小。据1978年统计,全局有农业生产队 314个,平均担负耕地面积10937亩。(其中一万亩以下生产队129个;1~1.5万亩的生产队126个;1.5—2万亩的生产队52个;2万亩以上的生产队7个),—万亩以下的生产队占总数的41%。这样规模的生产队规模小、费用大、成本高、连年亏损,拖农场的后腿。经过几年的实践,农业生产队应以2~3万亩为适宜;于是,在1980年一1982年间,管局党委集中抓了对农业生产规模的调整,三年间共撤、并了61个生产队,新建43个生产队。到1982年全局农业生产队为301个,平均担负耕地面积1.95万亩(其中:一万亩以上的 35个,主要是良种队;1~1.5万亩95个;1.5~2万亩的73个;2—3万亩的79个;3万亩以上的19个)。通过调整,提高了经济效益。其中:胜利农场1980年撤并三个连队,减少非生产人员44人,盈利比上年增加16万元。
同时,对耕地面积不够30万亩以上的7个二级制农场提出开荒连片,扩大耕地面积。到1982年7个二级制管理的农场先后达到了30万亩以上的规模。其中大兴农场 36.7万亩、青龙山农场39.6万亩、创业农场42.6万亩、前进农场41.9万亩、红卫农场39.4万亩、前哨农场31.7万亩、前锋农场25.9万亩。四个老场也相应的扩大了耕地面积。其中胜利农场46.5万亩、七星农场达92.1万亩、勤得利农场达90.2万亩、八五九农场达46.5万亩。新建的洪河农场开荒达到30万亩。
其次,调整了体制、机构。农场的工交科和工交党委合并,基建科和基建党委合并。还有的实行了科、库、科、站、院、科合并,精简了机关,使上层建筑适应了生产,方便了生产。有的农场还进行了一些专业化、社会化改革的尝试,组织专业的畜牧队、林场,场部地区合并成立大食堂等。
还推行了财务包干,利润分成的制度,大大调动了场、队干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出现了人人关心生产,人人关心经济效益的局面。在工资支付上,某些作业阶段,主要作业项目上实行了计件工资,定额包干,超额奖励等办法,进一步体现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三、落实生产责任制
为了进一步调动农场广大职工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落实经济责任制,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促进生产的发展,1979年国家下达了《关于农垦企业实行财务包干的暂行规定》。以农 (牧)场为单位,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亏损不补,有利自己发展生产,资金不足可以贷款)盈亏财务包干方法。从 1981年开始,将包干指标由一年一定改为一定五年不变。管局对农场、农场对所属单位也基本实行了财务包干,农场机关和农业生产队实行了浮动工资制。以职工工资32元的20%(即6.4元)为浮动部分,联产计奖赔。实行则务包干后,使职工从物资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把劳动报酬与经营成果紧密结合起来,改变了过去“铁饭碗”、“大锅饭”的现象,从而调动了职工生产积极性。1982年4月2日,管局召开四级干部会议,总结交流落实中央75号文件情况,实行了农、林、牧、副、渔五业专业承包。林、牧、副、渔四业分业核算,各自付酬。并把多余劳动分离出来,扩大生产门路,增加收入,提高经济效益。
1983年,全面推行和完善多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全局主要采取了六种经济责任制形式①实行浮动工资,利润分成,②实行联产计酬、联产计奖;③实行大包干责任制,④实行定额上交、超利分成;⑤场办工副业;⑥文教卫生部门继续实行基本工资加奖励。对于分离出来的剩余劳力,按专业实行承包责任制,在确定利润分配比例上,坚持国家拿大头,企业拿中头,个人拿小头的原则,按照不同情况,确定提奖比例,克服“一刀切”,平均的现象,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1984年,管局党委根据忠言(84)号文件精神和省农场总局生产责任制方案,在1983年的基础上制定了各场经济承包责任制方案。在保证完成生产建设财务计划的前提下,农场对基层实行以利润为核心的全面承包,基层单位分别承包到组、户和个人,形成逐级承包,包保结合的责任制体系。
四、企业整顿
1982年5月,按照中央(82)2号文件和中办发(83)47号文件,精神和省委、省农场总局党委关于整顿企业工作的布署,管局成立了整顿企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制定了《建三江国营农场管理局整顿企业实施方案》。从1982年 5月,八五九农场企业整顿工作试点开始,共分四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用改革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突出重点,按“四化”要求健全各级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全局12个农场及局直建筑公司,建三江发电厂、物资公司、商业公司等 16个企业进行全面的整顿,于1984年8月底完成了企业整顿工作。
1982年,管局在八五九农场进行全面整顿,综合治理的试点,从局机关和农场抽调22名干部(处级3名、科级3名,技术业务于部占68%,党政干部占32%)组成蹲点调查组,经 过7大集训,于5月 19日由王振捷(常委、副局长)带队进驻八五九农场。其余各场和局直单位根据管局整企方案的要求,相继成立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组成了调查组,分别抓一二个试点单位。在局、场两级抓试点的同时,面上单项整顿也相继展开。有的从整顿领导班子人手,有的从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活动入手,有的从财经纪律和财务工作大检查入手,有的从整顿劳动组织入手,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是年11月至1983年9月,进行第二批企业整顿。管局在洪河、七星和局建筑公司(其中:洪河由管局配合国家农牧渔业部整企调查组, 七星由管局配合总局企业整顿调查组)整企的同时,面上布了20个整企点,由农场党委具体领导整顿。
1983年11月至1984年 5月,进行第三批企业整顿。管局在胜利、勤得利、大兴等三个农场派驻调查组,进行企业整顿,青龙山、创业、前进等农场,由管局派一名视察员帮助进行自行整顿。
1984年4月至8月,进行了第四批企业整顿。管局在红卫、前锋、前哨、建三江发电厂以及局直物资处、商业处等六个单位进行了企业整顿。
在“整企”中,管局党委从机关抽调大批干部,其中:场处级干部42人、科级干部34人、一般干部(包括队级干部)29人,轮流到基层帮助企业整顿。农场也抽调 411名领导和机关干部深入到经营管理较差、连年亏损、政治工作薄弱的基层核算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逐步解决了长期未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一)、调整、充实了领导班子
管局党委对农场基层领导班子考核的基础上,按“四化”的标准,对全局 16个场处级(包括物资、商业)整企单位的领导干部进行全部调整。调整后场处级干部平均年龄为 45岁。其中有大专学历的16人,中专学历的17人,高中以下文化程度28人,有技术职称88人,占场处级领导干部54%,实行了党政分开,配备了 “三总”(总农艺师、总工程师、总会计师)。妥善地安排退居二、三线的场处级老干部 7人,八五九、胜利、七星、勤得利、青龙山、大兴、前进、洪河、创业等九个农场,场长实行职工代表大会的选举任期制,管局对商业公司经理实行聘请,任期二年。通过调整,一批中青年知识分子走上了领导岗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改革管理机构
“整企”中,在在调整科,队领导班子的同时,改革了机关机构,制定了部门和个人职责,落实了岗位责任制,转变了机关工作作风。其中:八五九农场机关由原来的党群、政法、生产行政二个部门,32个科室精简合并为18个科室。把原来带有企业、半企业性质的与基层生产单位有内在经济联系的科室,改为在农场党委直接领导下,有相对独立性的经济实体,独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产、供、销“一条龙”的企业性质的公司;把原来的教育科改为教育培训中心。其他各场在企业整顿中,也大胆进行了机关科室的改革,把部分机关科室改为各项专业公司,减少了行政工作层次,精减了机关人员,建立了经济实体,实行经济核算。管局物资处、商业处也改为物资公司、商业公司,由原来的供应型改为经营性实体。
通过机构改革,提高了工作效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1983年全局没有一个亏损场,经营英里1792.8万元。其中:八五九、胜利两场六项综合指标名列总局一、二名。八五九农场经营盈利1153万元,被总局授予先进农场称号。胜利农场盈利 830万元,被总局授予经济效益显著农场。大兴、创业等场的经济效益逐年上升。
(三)、整顿财务管理
“整企”中,在整顿财务管理方面,各农场、局直各公司都组织力量,发动群众进行揭、摆、查。各核算单位首先进行自查,农场、公司组织复查,管局进行抽查。对查出的问题分别立案,调查核算,逐件处理。对问题严重的单位采取了组织措施、通报全局。同时,对全局财会、物资工作人员进行了训练,提高了当家理财的责任心和业务水平。其中,管局对派驻调查组的勤得利、胜利、大兴等三个农场,进行一次财经纪律大检查。抽出55名财会人员,组成三个小组,历时15天,对117个生产队和独立核算单位进行全面检查,共检查出违纪事项564起。违纪金额1824389元,都进行了逐项落实与处理。
五、抓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农业生产
(一)、机务管理标准化
为把农业生产搞上去,管局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贯彻总局1978年 5月制定的《连队机务管理十项标准》文件。1977年始,农机行业学习双鸭山农场农机管理的经验,在全局开展历时四年的机务管理标准化运动,确定了检查评比条件和奖惩办法,使机务管理逐步走上正轨,拖拉机各种机械认真做到五净(油、水、汽、机器、工具)、四不漏 (油、水、气、电)、六封闭(柴油箱口、汽油箱口、机油加注口、机油检视口、汽化器、磁电机)、一完好(技术状态)。1982年后,明确提出了 “以田间作业标准化为主攻方向,向标准作业要粮”的方计,把农机工作的重点放在求实效,高标准作业上。从而标准化场、标准化生产队不断涌现。1982年底,全局有 5个农场被总局认定为农机管理标准化的农场,10个农业分场达到农机管理标准化条件,190个生产队被管局认定为农机管理标准化生产队。
随着农机管理标准化运动的开展,1979年始,管局加强了农机技术保养与农机检修。重点抓了实行经济奖罚与竞赛相结合的方法,只抓了机车的“五净四不漏”工作;严格贯彻了大中型拖拉机的“四级三号”技术保养制,统一了技术档案:推广勤得利七队等农具场设专人管理,实行农具常年维修的经验,提倡农具检修标准化。同时,狠抓了“三库一场”的建设。从而使农用拖拉机的技术状态完好率达 95%以上。1982年,全局的“三库一场”建设达到标准化的生产队占全局生产队的三分之一,其中建起标准较高的油楼183座。
为了搞好机务工作,从1979年始,管局狠抓了机务队伍培训。到1981年,管局举办机务副队长、主修技工、联合收割机手等参加的培训班8期,培训人数达877人次。此间,各农场举办科级训练班,培训机务副队长、车长、驾驶员、油料员、统计等7787人次。1983年冬,胜利农场还举办、农机电视教学。近几年来,管局和各场还输送了上百名机务人员到有关高等学校进行半年以上的学习。随着国外机械的大批引进,有近20名农机战线人员出国进行短期考察和学习。从而使机务人员的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成为垦区生产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改革耕作制
1969年后,由于大面积开荒后,土地未熟化,不能耕翻,每年坚持用重耙耙,耙后播种。3~4年之后,每年用苏式五铧犁进行耕翻。由于多年同层耕翻,形成了甲硬的犁底层。曾试图深浅交替耕翻,打破犁底层,但住往下部白浆层翻到地表,造成土壤板结,作业层次增加,成本加大,粮食减产。
1975年,学习外地经验,采用苏式五铧犁,将犁座提高使其与犁铲之间有 8~10公分的间隙,这一年全局用此种方法深松达126.7亩,占耕地而积的42.1%。但此法仍将白浆土带到地表,不仅当年产量减产,而且影响三年。
1977年,改用四连杆松土铲,安装在五铧犁的犁体上进行深松,效果果较好,但这种机械到地头转弯时容易挂草,松土铲不易入土,零件容易损坏,效率不高。
1980年,随着国外机械的引进,受到美产钩子犁松土机械的启发,首先由七星农场制成钩子犁,仍安装在五铧犁架上。此方法简单易行,且避免了几种方法的弊病。从此,深松打破犁底层问题,在全局得到了解决。是年,在全局推广大豆深松法,当年达到53.2万亩。创业农场学习宝泉岭农场经验,搞了5000亩搅麦茬,1982年,全局推广大豆三杆齿垄沟深松24万亩。
在合理换茬的基础上,拟定了轮作制。1979年后,确定的轮作方式有:一是,远三区和近三区,即距居民点较远的地设两个“麦—麦—豆”轮作,居民点周围搞一个“麦—杂—豆”的轮作。二是,远三区和近三区各一轮作, 即远三区“麦—麦—豆”近三区为“麦—杂—豆”。远三区的面积大,近三区的面积小。三是,六区轮作,即全队搞一个“麦—麦—豆—麦—绿—豆”的轮作。改革耕作制,为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剩余条件,有利培肥地力,保证稳产高产。
(三)、科学施肥,培肥地力
1969年开荒初期,主要用过磷酸钙加上尿素,掺合 30—50%的肥土或粪面制成颗粒肥,随播种同播到地下,做为种肥。随着化肥的不断增加,再不用人工制颗粒肥,而且把化学颗粒肥料直接用播种机施下。全局施肥方法主要是:小麦插播前整地施基肥,播种同时施种肥,三叶期至青苗或破板结时追肥,叶面喷肥,大面积为种肥同播一部分,另外,大部分为侧深施肥:现在大豆已发展为垄作全层施肥。
1979年始,采用推广新技术,使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全局321700亩大豆,推广施氮肥,平均亩产增10公斤,增产8%,亩增加收益6元。同时,推广大豆铝酸铵拌种6.4万亩。是年,勤得利、八五九两场搞了62300亩侧深施肥,取得增产16.6%效果。此间,按着总局的统一布署,推行小麦秸杆还田,以培肥地力。
1980年,勤得利农场给1500亩地喷洒矮壮素。八五九农场搞小麦“破板”追肥。
1981年,在全局推广大豆侧深施肥183800亩,为当年播种面积的9%。同时,开始推广大豆喷施磷酸二氢钾,面积为39500亩。七星农场6000亩小麦进行测土施肥,取得好的效果。
1982年,七星农场当年2000亩大豆喷三十烷醇,并在全局开始推广。
1983年,八五九农场农艺师李求欣,总结了本场历年小麦破板结与施肥同时进行的经验,改为小麦芽期追肥,在全局推广后收到明显的增产效果。继稀土微肥在大豆上应用,取得很好的增产效果,又在小麦上应用。
为了培肥地力,在改革耕作制的同时,1975年始曾先后提出以肥改土,以砂改土,草灰改土、绿肥改土等多种措施。后来又提出麦杆还田改土,经多年实践,效果最佳。尤其80年代采用联合收割机后安装麦杆抛撒器,茎杆切割抛撒器等,使麦杆还田效果较好。到1983年,全局共改土239万亩,其中:麦杆还田156万亩,翻压绿肥79.6万亩,草灰改土1.45万亩,以砂改土0.03万亩。
(四)、应用化学除草新技术
消灭杂草,是粮食增产的重要措施。最近几年,消灭杂草主要使用化学灭草剂。施药方法以地面动力机械喷雾为主,有的业农场也采用飞机喷洒。
小麦灭草主要用 2.4~DJ酯于三叶期进机械喷洒。1980午,有农场灭草结合施肥于三叶期,使用飞机喷洒。
1978年始,大豆使用化学除草剂灭草。播前土壤处理:灭杀单子叶杂草为主的地块喷洒氟乐灵,喷后轻耙拌土两遍,镇压后播种;播后土壤处理;灭杀单子叶杂草,用拉索(0.5公斤对水20公斤)兼杀双子叶杂草用拉索加2.4~DJ酯(0.075~0.1公斤对水20公斤),苗前灭草,对未进行播前或播后土壤处理,苗期草荒严重地块,使用除草多(0.075~0.1公斤对水20公斤)或拿捕净(0.1公斤对水20公斤)。1979年,大兴农场在20300亩地上搞了大豆苗前飞机灭草,取得了比地面机械喷洒作业快,成本低,灭草率高的效果。是年,七星农场九队试验苗带灭草。1982年,引进少量大豆苗期除草剂,并在青龙山农场搞了大豆苗期氟乐灵与灭草猛的混用,取得很好的效果。1983年,大豆苗后除草剂大面积应用,当年达283900亩,占大豆总面积的16.4%。
六、基本建设见成就
(一)、房屋建设
1968年前,八五九、胜利、勤得利,七星四个农场,由于条件限制,房屋建设靠发动群众,囚陋就简,就地取材,快速建起了大批小马架住房,以后逐渐盖起了拉哈辫、干打垒和木头垛等各式简易住房,后来又盖起了一些“穿鞋戴帽”房。
1969年后,各场陆续成立了专职基建队伍,负责场部地区的房屋建设任务,基本上是夏天搞房屋建设,冬季备料,进行伐木,准备来年建设。连队都是自己利用农闲季节抢盖住房,材料基本上就地取才,自己解决。由于资金和材料的紧缺,各场砖瓦房很少,而且大多数都是公共建筑。为了满足生产建设的需要,各场都建了砖厂,使砖瓦房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到1979年以后,基本上都建砖瓦房,而且质量要求也不断的提高,室内为水泥地面,白石灰刷墙。而且的公共场所,如学校、医院等还盖起了楼房。
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党重视知识分子,关怀老干部。1982年以后,各农场和局直又建了一部分科技楼和老干部搂,每户都在70平方米左右,基本山都有三屋一橱,地面为水泥或水磨石,多数配有暖气和上下水。
到1984年,全局房屋建筑面积为256.7万平方米,是1969年的 142倍,是1976年的145倍。其中砖瓦结构占146.7万平方米。
(二)、电力建设发展较快
1968年前,七星、勤得利、八五九、胜利等四个农场,由于生产规模小,负荷小,采用小型柴油发电机组发电,集中在各农场的场部修理厂,主要是解决了农机具的修理、粮油加工和局部生活照明。少数座机分散安装在生产队。到1968年。四个场共有柴油发电机组20余台,总装机容量1200千瓦左右,年发电量287.2万度。
1969年,七星农场开始架设富锦县发电厂至七星的线路,1971年 2月正式送电。富锦电流的引入,改变了七星农场的供电情况,扩大了用电范围。
1974年10月“雁—建”线路施工,1975年1月送电。
1976年7月1日大兴交电所正式送电。是年创业、红卫农场变电所先后投入运行。到1977年,全局已有186台柴油发电机组,总装机8322千瓦。年发电1400万度,高压输电线路187公里,配电线路520公里,低压线487公里,变电设备为234台。11703千伏安,用国网电 647.8万度,自备电厂发电353.7万度,合计24015万度。
管局成立后,为满足本地区生产、生活用电,党委决定兴建 “建三江发电厂”,4月破土动工,总装机容量为6000千瓦,投资 735万元。全师抽调技术力量,汇集建三江,主攻土建和设备安装,经过一年的奋战,到1977年7月1日,为了搞好配电工程,1978年春,成立电管站,筹办当年工程项目和建设事宜。
1978年勤得利发电厂破土动工,装机3000千瓦。1979年建成发电,年发电11万度。至此,全局除前哨、洪河农场还用柴油发电外,其余九个单位都用自备电厂的电力。到1983年,全局有输电线路406公里,配电线路960公里,低压线路1250公里,354伏以上变电所容量为10070千伏安/13台,配电变压器容量为28920千伏安/414台。用国网电年用量906万度。柴油发电机225台,年发电量374.6万度。
(三)、治理别拉洪河
别拉洪河是三江平原开发治理的第一批大工程。它贯穿建三江管局八个农场,是中部平原区关键性的排水大动脉。工程总控制面积434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26万亩。
别拉洪河是建三江管局内的一条主要河流。属典型的沼泽性河流。其特点是:没有明显的发源地,河道的纵向坡降万分之一至 1.2万分之一。由于坡缓糙率大,加之无河槽,所以流速极缓,每逢雨季两岸耕地积水难以排除,造成大面积内涝,使农业生产长期处于被动局面。
早在兵团时期,对别拉洪河的治理,就已感到十分迫切。1974年水电部部长钱正英来垦区视察时,听取了对别拉洪河治理规划的详细汇报,并察看了现场。总局设计院为该项工程早日列入国家计划,做了大量技术工作,使这项工程于1977年正式批准修建。
上、中游,预算投资1.8~3万元。设计配套干渠43条,总长 375.8公里,土方1216.14万立方米,配套建筑物5489座,支渠配套土方778.8万立方米,斗渠配套土方 1170.3万立方米,农渠配套土方1081.5万立方米。下游段支、斗、农沟配套上方合计2435万立方米,建筑物4600座。
该项工程于1977年7月1日开工兴建,到19年基本达到通水状态。省农场总局为保证工程胜利建成。在建三江局设立了工程总指挥;动员七个管局 2000人、580余台水利机械参加施工会战。在施工中曾遇到飘垡段、泥浆层和承压水等施工阻力,广大施工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想方设法终于战胜了这些困难。
主河道开挖任务完成后,紧接着又进行排干和桥涵建筑物配套施工,当排干配套施工基本结束后,继而又在洪河、前进、前锋三个农场打支、斗渠配套歼灭战,到1984年底共完成排干43条、支渠402条、斗沟400余座、桥47座、涵洞211个、跌水3座,工程总耗资8047万元。由于上述工程的修建,使别拉洪河流域的涝灾大大降低,大的明水淹涝基本得到控制。随着配套工程建设任务的深入发展,工程效益不断扩大。别拉洪河如今修一条彩带,横贯建三江大地,将给后代子孙带来福音。
(四)、建三江电视转播台
为了适应电视事业发展的需要,1978年 4月13日,管局党委请示总局,在建三江建立电视中心转播台。
1981年,国家和省同意,在建三江局建设一千瓦电视转播台。
1982年7月 8日,总局正式批复建三江电视转播台。初步设计建一座高180米的发射铁塔。建筑面积490平方米。其中:机房220平方米(含微波屏室及适应扩大规模的发射机房),锅炉房50平方米,汽车库30平方米,发配电间40平方米,办公室70平方米,宿舍60平方木,室外厕所20平方米。构筑物:围墙400米,砂石路270米,小桥二座,35米深机井一眼,总投资110.09万元。其中:设备及安装费77.8万元,建筑安装32.29万元。
在电视台的筹建过程中,正值管局连续两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在经济上造成很大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管局党委为满足全局15万职工群众的迫切要求和多年夙愿,克服了资金、技术等方而的重重困难,成立建三江电视台指挥组。由管局所辖12个农场集资,于1982年 7月在创业农场“二抚”路与“胜七”路人字夹角区落土动工,由中央广播事业局广播设备制造设计并帮助安装,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于12月28日正式落成,支付使用。29日,管局召开建三江电视转播台落成剪彩仪式。
建台共用资金140万元,塔高 181.9米,基深5米,四角基墩用钢筋混凝土浇注,塔下有面积为1000平方米的发射台、办公室、座机房等建筑。主要设备由北京购进。现有一千瓦发射机一台,监视器4台,信号发射器2台,录像机5台及其他附属设备。履盖面半径为 60公里,用电视机四频道播放、接收节目。为丰富三江垦区的文化生活,电视台在北京设分录像点。每天可录下中央电视台一至二套节日和北京电视台节日,通过火车转运到建三江电视台,自编播放程序。节目内容主要以新闻和文艺节目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