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创业艰辛

第二章 回忆录

第一节 创业艰辛



                 第一节 创业艰辛
                 乌苏里江畔建场记
                   赵 明 高
  1954年 8月,西北野战部队进疆部队部分官兵,同驻守在全国其他边疆地区的部分部队一起,奉党中央命令,就地转业,屯垦戍边,从而开创了人民解放军大规模从事农垦建设的光辉业绩。
  我作为三五九旅的一名老战士,有幸亲身参与并具体组织、指挥一些垦荒战斗感到高兴,回忆起来,感慨万千。
  1956年秋天,王震部长指名调我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到北大荒工作。我在北大荒虎林县一下火车,王震部长就派小车把我接到牡丹江农垦局。吃过饭他对我说:“北大荒地多,土质好,很有前途。”过了一会,他忽然要我的介绍信,我把介绍信给他,他看了看说:“先给我吧,我跟他们说—声。”我赶忙问:“你要说什么”他说:“你才十二级,北大荒工资低,给你增加两级。”我一听急了:“不行!我还没有上套拉车呢,怎么好加工资?十二级不低了。我们师长林清海同志才十级,我怎么好同他们要一样的工资?”他想了想,接受了我的意见说:“那也行!回头再说。”过了一会儿,王部长又对我说:“怎么样?到饶河去吧!那里比较艰苦,你去闯一闯。”我说:“哪都行!来,就是为吃苦的。”王部长一听很高兴:“好!那就去八五九农场。那里地好,什么都能种,大豆可以出口。你去把那个农场好好搞起来,要开好荒,种好地,养好猪,办好职工伙食,选配好各级领导班子,组建好各级办事机关,为农垦事业培养人才要办好党校、农校,在工作上做好当前的计划,准备将来的大发展。”这天夜里我们谈到三点钟,王部长谈兴很浓,实在太辛苦了,我提议休息,他才不说。第二天,他带我到八五○、八五三、友谊农场等几个场学习东北办农场的好经验,临走时对我说:“去八五九,把老婆孩子都带去”我就这样从祖国西北塔里木来到东北边疆乌苏里江畔。
  八五九农场座落在当时的黑龙江省饶河县境内挠力河两岸,西南抵完达山脉。
  乌苏里江同苏联西伯里亚的比金隔江相望。土地辽阔,可垦荒面积达二百万亩左右。土质为肥沃的黑钙土。林木、动物、鱼类等野生资源十分丰富,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好地方。“859”总场用的是铁道兵部队第九帅的番号。这个总场是从原来的八五九分场扩建的属师级建制。场址以来在乌苏里江上游的虎头镇,后搬到下游饶河县的东安镇。我奉命去任总场场长时,搬家任务大致完成,由于农场搬迁、扩建。所以条件比较艰苦。全场仅有一千多名职工和几部随军转业的汽车、拖拉机,还有王部长批给的一千多头牛。我到场后。听了张鸣山副书记和其他领导同志介绍了农场的历史和现状,几天后,我同机关的同志一起坐爬犁到胜利(村)的一个连队去调查。这年冬天没事干,职工都在家。我把职工召集起来开座谈会,请他们提意见,畅所欲言。这个民主会一气开了两天。我最后归纳讲了几条意见:一、我们农场是以铁九师番号命名的。九师是一支英雄部队,在抗美援朝和国内建设中打过许多硬仗,转业官兵为北大荒为创建八五九农场做了大量工作,希望今后继续发扬成绩。二、业余时间动员职工收割饲草,每捆按二角钱收购。后来不知怎么变成一角钱,职工意见很大,经过调查后还是按牡丹江农垦局规定的二角钱执行,这样做了效果很好。三、虎头条件差,生产建设没有打开局面,职工有不安心在农场,现在已搬到饶河县境内,土地肥沃,自然资源很丰富,在这里我们八五九农场大有希望。四、铁道兵转业时每人发了一张免费乘坐火车票享受探亲假一次的规定,场里保证负责兑现,但得答应一个条件, 回去一个回来必须是两个。 这话使大家有些莫名其妙,我解释说:“北大荒女同志少,探亲的人最好都带个老婆来。”他们高兴地说:“咳!这个场长怪,不但管生产,还管娶媳妇的事情。”刚新迁场址,冬天基本没有农活,我安排他们自己伐木找地点盖房子,我们农场要有自己的房子,不能继续分散住在老乡家里,我们必须有长期打算。我又给他们介绍了新疆转业建设军垦农场的情况,同志们很感兴趣。这样一来,群众情绪高涨起来了,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安心农场了,干活有劲了。有了这个经验,到第二个连队我就先讲,讲完了问群众有什么讲的,他们说:“我们要说的,都叫领导说完了,今后只有好好工作行了。”转一圈回来,初步弄清了职工思想状况,我的信心也更足了。
  1957年春天,我们着手搞八五九总场的规划。党委决定由我带人负责勘查荒地。这次工作断断续续进行了一、二年时间。我们采取的办法是边勘查边开荒边建设分场。我们以东安镇总场场部为中心,先勘查了胜利(村),和平(村)两地,建起一、二分场后,继续发展到西通、小佳河、饶河郊区。1958年,我们开始向里、外小山和四平方向发展,当时在饶河县境内及饶、抚(远)边境共建起了八个分场。勘查规划工作十分艰苦,没有交通工具,只能步行,食、宿均无法保证。在勘查四分场时,我们曾在荒野上—个小窝棚里住了一夜。为查看挠力河两岸情况,我们一连在船上住了几天几夜。
  在北大荒,开荒前要烧荒。这点同新疆很不一样。烧荒是一件非常严肃、危险而又壮观的工作。荒原的野草又密又高,无边无际,开不好就会烧到林区和住宅点。点火前,先在垦荒区域周围开出一二十米的防火道,道内清除杂草和—切易燃的物质,以防大火从中穿过。然后在职工的严密监视下点火。1958年 5月,总场几乎全体出动,组织了一次声势浩大的烧荒战斗。烧荒区域包括别拉洪河以东,乌苏里江以西,四合屯以南的广大地区。我们把它分割成若干小块,一块一块地烧掉。有一次烧荒,大火从头天上午烧起,一直烧到第二天早上才熄。一天下午我们一行四人坐拖拉机去六分场检查烧荒工作。途中,拖拉机陷进泥塘,我们步行到天黑,迷了路,在荒原上住了一夜,第二天天亮一看,原来六分场就在眼前。
  北大荒雨水充足,平均降雨量在 500毫米左右,种地不需要考虑人工灌溉,田硬都可以不要。地块长度不等,有的在千米以上。有人讲:“拖拉机手带着干粮,一开就是几公里,中午就停下吃干粮、下午又转回来,这就是—个工作日。”部队开荒情绪很高,我们又搞了竞赛,给先进个人和集体发了奖,第一年就开了二十多万亩荒地。第二年这些地大部分种上了大豆。又动员部队业余种豆子,规定谁种谁收谁吃,并且给各连发了小磨,解决了职工吃豆腐的问题。第二年,一部分人继续开荒,一部分人就在头年开垦的大田里种小麦、大豆,粮食达到了自给有余,光大豆就收了两千多万斤。大豆主要是上交国家,供出口换外汇。部队连续开了几年荒,到我走那年,八五九总场共开垦地63万多亩。据说我离开北大荒后,他们又开了二十五、六万亩。
                   终生难忘第二故乡
                     王 少 伯
  我怀念第一故乡,因为她给予我生命的机会,她培育我十三个春秋,她使我留恋忘返。然而第二故乡更使我难忘。十三岁参军,四十余年的戎马生涯,把我锻炼成为一名名符其实的战斗者。
  第二故乡——建三江,她虽没有家乡般秀美,但却有她独特的风采。在建三江创业八年从头至尾,每件事都记忆很深,因为在这里有一段艰苦的创业史。建三江的全体同志经过八年如同大庆人一样艰苦创业,也是头顶蓝天,脚踏荒原,把亘古荒原,原始沼泽地开拓成全国的商品粮基地,为国家做出了贡献。手捧丰收的硕果,看到用双手开垦出来的三江平原,禁不住心潮澎湃,感慨万分!这也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
  回顾赴六师受命于紧急战备之际,组建在极端困难之中。1969年正值“十年浩劫”,苏联又挑起了珍宝岛事件。上级考虑抚远地区人烟稀少,是块空白地区,决定从老农场抽调部分老职工、复转官兵为骨干,调一部分解放军当主要领导,接收京、津、沪、哈、齐、牡、佳等各大中城市知识青年,组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派我去任师长。
  当时,我是一师副师长,正在北京负责全兵团接收几万名知识青年工作,接近尾声之时,电令要我第三天赶回黑龙江,参加全兵团以上干部战备会。这时只有短短一天的时间,我妥善地处理好收尾工作,坐上火车速回黑龙江。兵团首长给了我三天假,回一师后我交待完工作,简单安排家里一下。按着兵团的规定,我带上司机张志贤,警卫员王义日夜兼程,按时到了六师。一望无边的大荒原,几十里没人家,一见这景象,三个人当时什么也没说。后来谈起来,真吓人,当时狍子、野鸡、乌鸡到处可见,有时野鸡飞到饭锅里,铺底下也常见。客人进屋,出去现打保证不误时开饭。天黑了不瞄准我也打过狍子,后来我还亲手抓过两只黑熊,特别是中央电视台拍《英雄儿女战荒原》时,我打了—头大熊瞎子,电视台童国平等同志、新华社记者胡伟同志大开眼界,高兴极了。
  由于地未开出来,人又少,气温比外地低好几度。到了师部(或烧孟),道路很不好走,离大道不到一百米,走了二十多分钟,师部全是帐篷、板房。第二天,我就下了部队,用几天的时间把全师跑了个遍,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不久,又同一些人冒着北大荒的风雪严寒,披星戴月,用几十天的时间对古老的抚运荒原进行了全面的踏察。经过党委一班人的研究,在师党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做出“迅速改变荒原面貌的决定”。尔后,向全师指战员发出号召,“多快好省,建设抚远荒原。”极大地鼓舞了全师指战员,立下了誓与山河比高低的决心,全师上下出现了热气腾腾的大好局面。
  按照师党委的决定,全师几百个组建新连队的小分队陆续深入到抚远荒原的腹地和纵深处,定点扎营,够1.5万亩至3万亩就建一个连队(点),支一架帐篷,当中一隔开,—半住男同志,一半住女同志。有的还住在地窨子里。当时的条件是很差的,吃的都是用麻袋装的面,面里有麻丝,有的甚至吃囫囵小麦,到嘴里还没周转就滑下肚有时几个月都吃不上油、盐,菜就更别提了,喝的水也大都是泡沼水和雪水,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蚊子、虾蠓、小咬还不停地三班倒,就连吃饭都要钻进蚊帐里,住的是“风雨楼”。真是沼泽地开荒很难,吃不好,睡不好,每月只有三四十元钱,还没有奖金。但战士们没有叫苦,情绪很高,干劲很大,硬是开出了好几百万亩土地。
  当时城市青年在部队占很大比重,他们是生产建设的主力军,由于白手起家,条件艰苦,我们就从生活上下很大功夫,让女青年晚上用上热水,保证他们吃饱吃好,改善卫生条件,不让他们生病。同时在部队进行艰苦创业的教育,引导青年热爱边疆、扎根第二故乡的坚强意志。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六师发展速度很快。到1975年,全师已有10个团及一个独立营,313个农业连队。总人口11.9万人,职工66440人,耕地面积 342.3万亩,比1969年增加247.5%,播种面积299.5万亩。其中年播种粮豆290万亩,平均单产89.9公斤,盈利1301.4万元,上缴粮豆15.8万公斤,每人农业工人平均生产粮豆4019公斤,上交粮豆2436公斤,创造产值2343.4元,上交肥猪4035头,工农业生产值达10402.4万元。其中农业占75.4%、牧业占29%、工业占16.6%,并拥有链轨拖拉机1209台,胶轮拖拉机426台,联合收割机799台,各型汽车 638台,造林9987亩,鹿场6个,鹿803只;猪45967头,黄牛3655头,奶牛319头,羊4982只。有建材工业单位13个,生产红砖3871.6万,水泥196吨;锯材工业单位10个,加工木材12891平方米,粮油加工单位10个;酿酒工业单位9个,生产面粉20689.8吨,豆油463吨。
  在那艰苦的条件下,能取得以上成绩,真是来之不易。中央的一些部长、局长来到这里,肯定了我们的成绩,对我们这些垦荒者给予赞扬。水电部部长钱正英视察后,非常满意,特此批了别拉洪河治理工程。铁路也是上级看到六师的发展成绩,才批准修筑的,使运输事业有了很快的发展。
  第二故乡,洒下我们辛勤的汗水,为她谱写一篇光荣而伟大的创业史,在历史的长河里,她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愿我们拿出当年垦荒者的创业精神,以百倍的信心,把这块宝地描绘得更加美丽富饶。
                调整发展时期的建三江
                   耿 国 栋
  1976年初在六师的基础上,成立了建三江国营农场管理局。1982年末管局一级老班子基本本都退居二线。从1975年底至1982年底,七年来,我主管过计财、劳资、商业、物资、工交、基建和党群工作。
  回忆这七年是调整的七年、发展的七年,也是艰苦曲折的年代。这七年正处于打倒“四人帮”后,召开了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上提出“拨乱反正”,在经济上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也是我管局这个时期发展的主导方针。
  七年过程,我写几个主要侧面
  第一、发展的七年。就以耕地来讲,1975年底耕地面积已达到 3423400亩。管局党委组成后,就今后发展问题,不只一次的进行认真的讨论讨论。党委当时提出二条原则:一是“在种好现有耕地基础上,积极扩大耕地面积”;二是“在不增加新场的前提下,搞连片开荒”。为什么当时提出这二条原则,其理由是:
  1、根据长远规划,三江管局可开水一千万亩,平时规划到1980年耕地要达到500万亩,而且国家有开荒任务和投资。
  2、除四个老农场外,新建几个农场当时都不定型,连队规模过小。据统计 1975年底大兴20.5万亩,青龙山20.0万亩,前进20万亩,创业22.4万亩,红卫26.5万亩,前哨25万亩,前锋69万亩。当时规划二级制场最低限度要达到30—40万亩的规模。
  3、三江局基础差、底子薄。1981年计划每亩投资只有52.91元,农机具不配套,从局到各场 400公里砂石路多年失修,场队都是遇雨不能通车的土路。对职工生活欠帐太多,突出的是没有房子住。我当时主管计划就主张多开点荒,是想在开荒投资中,解决一部分资金,以补贴各方面的欠帐。是否对头?当时我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于是,从1976年开始到1982年底开荒2991441亩,几个新建场都达到 30万亩以上。其中大兴36.7万亩,青龙山由39.6万亩,前进41.9万亩,创业42.6万亩,红卫 39.4万亩,前哨31.72万亩,前锋25.9万亩,几个老场也相应增加了面积,八五九达到46.5万亩,胜利达到46.5万亩,七星达到92.1万亩,勤得利达到90.2万亩,新建洪河开荒30万亩。
  这七年,除用外资新建—个洪河开荒30万亩,用国投新建二个分场接近 17万亩外,200多万亩都是搞连片开荒的。几片开荒有很多好处(1)不用远征,减少费用;(2)利用现有机力,播种结束后,可拿出部分机车开荒;(3)使规模过小的连队及早的定型,(4)连片开荒和归整土地集合。现在看来,搞连片开荒并重视种好现有耕地,是提高了经济效益的。
  但是,也有问题,我认为在这七年中,对种好现有耕地和开荒的关系,还是处理得不够好,荒是开多了一些。一是随着耕地面积扩大,农机具配套没有跟上去,1976年至1981年间开荒242万亩,而农用履带拖拉机只增加314台,单台拖拉机负担面积3500亩,收获机单台负担面积4000亩,设备负担面积过高,显然影响了种好现有耕地。 二是有些荒地不应开的开了。特别是1978、1979、1980几年干旱,洼塘都干旱三尺。过去不能开的荒地,也开相当—部分,有些连队为了现得利,当年种大豆。借干旱的机会把重沼泽、河滩地开了不少,结果造成这部分土地一遇涝年就种不上,1982、1983、1984每年都有近百万亩种不上。其原因并不是一个因素,我个人认为除述原因之外,也有农田水利工程不配套和处低平的沼泽地带有关。“早年丰收,涝年遭灾”。
  总之,这七年三江管局在农业上是发展的。到1982年底耕地面积已达到 578.8万亩,累计开荒近300万亩,生产粮豆3863300万斤。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为生产服务的大项目,也抓了几件。
  电力事业;从1976至1978年用三年时间投资670多万元(包括生活设施)建成一小 6000千瓦的发电厂。用五年时间架设406公里主干输电线路。
  铁路:在生产建设兵团六师的基础上,管局党委曾下了最大努力,使国家把福前铁路列入计划。于1981年铺轨结束,“临管”通车。这给三江管局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仅运费一项全局每年就减少—千万元左右。
  物资供应基地: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富锦白炮台的物资供应站已感到不适应了,地点搬迁到建三江。从1976年开始到1980年,用五年时间投资 547.6万元,重新建成建三江、创业、前进三个物资供应基地,基本适应当前接近600万亩耕地的生产资料供应。
  第二、调整的七年。在贯彻中央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上,我个人认为最有成效的是二件事,一是对农业生产队规模的调整;二是全面落实生产责任制,也就是分配制度上的调整。
  1、调整农业生产队的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管局在 1980、1981、1982三年对农业生产队的规模和现状,不只一次的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组织工作组做了专门调查。在调查中认为:当时有相当一部分农业生产队规模过小,据1978年统计,全局农业生产队 314个,平均担负耕地面积10937亩,其中—万亩以下生产队 129个,1—1.5万亩的生产:队126个,1.5—2万亩的生产队52个,2万亩以上的生产队7个。—万亩以下的生产队占总数 41%。这样规模的生产队:规模小、费用大、成本高,连年亏损,拖农场的后腿,—个农场几个队盈利,补不上这些小队亏的,同时对几个 2万亩以上的生产队做了调查,这些连队机动范围大,每个劳力平均担负面积200亩左右,相对的管理人数少,成本低,一般年景都盈利30万元左右,好年景 50万元上下。据1980年调查:
                 不同规模的生产队情况



  在调查中认为,建场初期由于管理水平的限制,当时主张生产队一般为1.2—1.5万亩的规模是对的。随着生产的发展,耕地扩大,管理水平提高,显然再强调1.2—1.5万亩的规模就不适应了。经过几年实践,农业生产队应以2—3亩为适宜。于是,管局在1980、1981、1982三年间,集中抓了农业生产队的调整,该撤的撤,该合并的合并,三年共撤消38个生产队,合并23个生产队,新建43个生产队。到1982年底全局农业生产队为 301个,平均耕地19484亩,其中1万亩以下35个(主要是良种队),1—1.5万亩95个,1.5—2万亩73个,2一3万亩 79个,3万亩以上19个。
  彻底消灭 1万亩以下的拉腿队,扩大生产队规模,确实起到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这是三江局在贯彻执行调整方针上,做了一件突出的大事。我现在写这个问题是以当时的历史背景讲的,不是以当前办家庭农场的观点来说的。
  2、认真贯彻中央 75号文件,全面落实生产责任制。在落实生产责任制问题上,我管局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75号文件前,在肃清“左”的影响的形势下,总局党委决定恢复“文革”前所实行的“基本工资奖励”的政策。这项政策在当时是在分配制度上一个突破,对调动广大职工生产积极性,解放生产力也是一项有效措施。
  第二阶段是全面落实中央75号文件的初期。虽然广大干部和职工群众对落实生产责任制态度是积极的,但在认识上尚不统—,在政策上模糊不清,在行动上参差不齐。主要原因:一是不通,二是不懈;三是老框框。所谓不通,当时总结出:五怕、三怨、一不托底”;所谓不懂,就是对生产责任制这个概念尚不清楚;所谓老框框,就是思想不解放,老是跳不出“吃大锅饭”这个圈子。所以在落实生产责任制初期,仍是抱着“基本工资加奖励”这个制度不放。虽然搞了畜牧、杂粮、林业等部分承包,但也不和农业脱钩,叫农业给其它行业保本。
  第三阶段;1982年4月2日,管局召开了四级干部会议。会议中心议题是进一步学习中央75号文件,总结、交流、加强和完善生产责任制,普遍推行浮动工资。通过政策的学习,通过对生产责任制意义的进一步理解,通过算细帐和典型引路的方法,基本上解决了各种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于是从1982年后,在落实生产责任制这项重大政策上,又迈进了一大步。实行农、林、牧、副、渔五业专业承包。林、牧、副、渔四业分业核算。各自付酬,不坐农业车,并把多余劳力分离出来,扩大生产门路,增加收入,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大灾面前不气馁,经受严峻考验。
  1981年、在上年增产增收的基础上,全局上下,团结一致,抗春涝、抢春种,坚持标准作业,增施化肥,落实各项经济政策和生产责任制,胜利完成281万亩小麦,201万亩大豆,30万亩杂粮的播种任务。六月中旬查田测产,预计小麦单产 150公斤以上,许多地块三百多公斤,大豆和杂粮因水肥充足,生长旺盛,丰收在望,夺取总产十亿、盈利一亿的奋目标,大有希望。
  六月下旬以后,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灾情日益严重,阴雨连绵,江河倒流,内涝、低温、光照少,都是垦区历史上所没有的。6、7、8三个月的降雨量达595.7毫米,比历年同期降雨量多212.5毫米。降雨的特点,除几场每次 100毫米以上大雨外,而且是长期持续的阴雨不晴,6、7、三个月92天,降雨62大。这就给三江地区造成特大的灾害。全局5510960亩粮田作物,全部受灾,其中绝产面积有3658500亩。小麦泡在水里,放铺的生芽霉烂。
  灾害给麦收带来了极大困难,在管局党委领导下,全局上下,动员了一切人力、物力和机械力量,昼夜奋战,在泥水里英勇夺粮。在短时间内对全局 1036台拖拉机,775台牵引收割机,441台自走收割机进行了穿木鞋、铁鞋、旁牵引、安装半链轨等 25项防陷改装,促使陷车四、五十厘米坚持作业。同时每天动员二万多人,上至八十多岁老人,下至十来岁儿童在泥水里抢收小麦。在这90人的抢粮斗争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动人事迹,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
  三江在最困难的时候,国务院、省委很关怀我们,9月3日,万里副总理山杨易辰书记陪同,亲自乘飞机到前进农场观察,并恳切的对管局领导说:“我这次来看到了你们的成绩,看到了你们的困难,也看到了你们的前途”,并要求“受灾以后,要生产自救”。这对广大干部群众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增加了抗火夺粮的信心。
  灾害给三江管局带来了巨大损失和困难
  一是损失近5亿公斤粮豆。小麦只收回6650万公斤,亩产23.7公斤,大豆收回 2500万公斤,亩产12.5公斤。
  二是亏损 1.4亿元。由于资金困难,第二年处于准以维持正常生产和生活的局面,到1982年末就贷款负债9157.7万元。
  三是使国家财产遭到严重破坏。全局房屋倒塌415栋,77060平方米,冲毁道路5054公里、桥梁210座、水库3座、冲走鱼苗40万尾、电杆917根,全局有 82个生产队被水淹,几乎所有菜地都没有种上,职工入冬生活没有保障。
  四是多年经营的良种,一次搞垮。第二年从外地调运种子14650吨,增加费用715万元,地也不能耕翻,给下年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五;是给干部和职工的情绪,也带来—些新问题。
  重灾面前,各级党委是顶住了,并没有被吓倒。管局党委做认真做了研究和安排,并提出“全党动员抗灾自救,一年恢复,二年翻身。”的战斗口号,动员全局党员干部、职工家属在各级党委领导下,上下左右,团结—致,抗灾渡荒,下定决心,实现管局党委提出的奋斗目标。
  大水冲醒了我们的头脑,使我们认识到三江垦区要害问题是:“吃亏在路,受害在水”。
  1982年春,在上年重灾的情况下,又遇春涝。国家下达播种面积 430万亩的指标,到6月2日仅完成119万亩。其中小麦 90万亩、大豆30万亩,情况十分紧急。在这种形势下,总局党委决定,在建三江组织—次规模空前的大会战,抽调兄弟局大批机力、人力、物力,从 6月初奋战20天,抢种大豆250万亩。合计粮豆播种面积达到282万亩。由于总局党委的支持,兄弟单位的支援,以及全局上下齐努力,到年底生产粮豆2.7亿公斤,盈利 1750.7万元,实现了一年恢复的奋斗目标。
  第四、三江管局在农业发展上,主题是“水”。三江管局位于三江下游汇合口,总面积为1813.56万亩,从理论上计算可开垦1333.6万亩,实际也就是1000万亩。
  这个地区在五条河流两岸大片漫岗地可开垦,但又处于占总面积三分之一的重沼泽利泛滥地,区内地势低平, 平原的海拔高度54米,最低40水,最高 60米。要想开发这个地区就需要搞大量的农田基本建设,当时有过计算,要保证 500万有耕地不受内涝危害,在六师的基础上,从1976年开始,还需要搞5000万土方,投资额一亿元以上。
  在兴修水利这个问题上,三江局组成后,提出治水方针是“排灌结合,以排为主,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在此方针指导下,使我们认识到要想保证现有耕地不受内涝,必须彻底根治别拉洪河。别拉洪河两岸有八个农场,受益面积可达 300万亩。于是管局党委在六师基础上,重新规划治理别拉洪河工程设计任务书,并专门组成治理拉洪河汇报小组,向国务院有关部、省有关厅、局和总局有关部门进行多次汇报,千方百计争取列入国家计划。并在原基建处副处长李玉洁带领下,于1976年在别拉洪河出口处,搞了试验段工程,当年冬季水电部、省、地、总局有关领导等技术人员都到过试验段工程,进行现场查看。
  1977年国家正式列入计划,同年7月1日在总局统一指挥下,开始动工兴建。1977—1978年由总局组织七个管理局五百多台施工机械和二千余人进行施工会战。1979年以后由总局组织四个专业队继续完成主河道遗留工程,从1980年—1984年又继续修建洪河、前进、前锋的支渠以上的配套工程。
  从1977一1983年底,累计完成主河道、干、支渠工程 446条,1562公里,4009万土方,桥涵266座,完成投资804.7万元。虽然目前配套工程尚未完成,但别拉洪河两岸的农场,确实得到受益。除此而外,在这七年间,各农场自行组织机力、人力,还完成1736.2万土方,投资1136.6万元。
  虽然我们在水利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1981年出现的大涝,暴露出我们的农田基本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个时期的治水方针提得并不错,但几年大旱,助长了我们的轻敌思想,提出灌溉,忽视了治涝的配套工程,往往是“遇涝思排,逢旱思灌”,处于应付的局面。在1981年底总结教训时,有三个关系处理得不够好。
  1、排涝和灌溉的关系,谁主谁次是清楚的,但由于几年太旱, 在执行上考虑灌溉多,忽视了排涝的配套工程。
  2、新建和配套工程的关系。 从六师到三江局一个深刻的教训,都是半截工程,有干无支,有支无头,甚至主干也不到头,有的还把排干截死养鱼。大水一来,到处扒口放水。不少工程费力不小,效益甚微。
  3、开荒和排水的关系。 干旱几年,大量开荒,有些沼泽地、河滩地不应开而开了,只考虑当年得利,忽视长远内涝问题。所以,一遇春涝就有相当一部份土地种不上。
  第五,这七年中,管局党委尽了一切可能的力量,解决了一些职工生活问题。当时过度紧张的是职工住房。据1981年统计(1975年底情况找不到数据),尚有8890户住房透风漏雨,3055户没有房子住,甚至有的还住着1958年建场初期的马架房。管局党委在这个问题上曾做过决定:为了切实解决一些职工生活,特别是住房问题,对农场应交管局包干提成 600万元,暂且不交,缓几年再说。这几年除国拨给一部分投资外,各农场都拿出大哥的自筹资金,盖了一些砖瓦房,从1976—1982年底,七年时间,拿出6552.92万元,盖 847667平方米房屋,缓冲了职工住房的紧张状况。
  教育事业也是全局广大干部职工家属最为关心的一件大事。前几年连队小学没有教室,场部的中小学教室,也是破烂不堪,教员不足,质量不高,特别是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后,造成书没有人教,八、九年级被迫停课,有条件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外地上学。在这种形势下,这几年管局党委把教育工作提到了重要日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重新组建教育队伍,加强教员培训,提高和整顿教育秩序,制定了各种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加强小学教育;提高和调整初中教学质量;普遍建立和健全职业高中制度。
  总之,这几年教育事业发展很快。到1982年底全局已有小学 336所、中学41所、职业高中11所、师范学校1所。在校学生41624人,其中普通高中578人,职业高中生6411人,初中生11783人,小学生22852人,教职员工3326人。
  这七年共投资1067.34万元,盖教室82517平方米,盖教学大楼投资的有建三江一中二次投资81.2万元,红卫二次投资58万元,创业二次投资99万元,青龙山一次投资24万元,七星—次投资54万元,勤得利二次投资126万元,大兴投资58万元,八五九投资67.4万元。
  为了丰富边疆人民的文化生活,管局党委决定由各农场集资 120万元,只用一年时间建成一座180米高的电视转播台。于1982年底正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