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抚远三角洲的英雄儿女
开发抚远三角洲的英雄儿女
红旗飘飘战草原,誓让抚远山河变。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某部指战员,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战,已把沉睡的抚远三角洲初步开发成为“千里豆花吐芬芳,万顷麦海滚金浪”的生产:粮食的基地,为开发富饶的抚远三角洲挥写了一部壮丽的诗篇。
迎风斗雪踏荒原 正确认识了抚远三角洲
1969年冬,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某部部队长,肩负着开发抚远三角洲的任务,来到了白雪覆盖的抚远荒原。
抚远三角洲位于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卧虎立山之间。 自古至今,一直未被开发。
对于抚远荒原的开发,这位部队长听到了不少议论。有的说:这里的原始荒原是一片沼泽地,黑土少,白土多,种上也不活;也有的说:这里常年积水,晴天水茫茫,雨天漫无疆,既不蒸发,又不下渗,开了也白搭。
沉睡的抚远荒原,到底能不能开发?
很多人都感到,要开发抚远荒历,必须首先认识抚远荒原,要把革命精神和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不久,这位部队长和一些垦荒战线的老同志,不顾北大荒的风雪严寒,开始了对这古老的抚远荒原的全面踏察。他们每到一处,都用铁锹掀开积雪,挖开土层,测察土质。在对荒原的踏察中,他们发现:在五花草塘和黄花岗地带,地势较高,腐植层厚,土质肥沃;在生长小叶樟、大叶樟等植物的草塘地带,地势虽然比较低洼,但黑土层也比较厚,而且从草甸灰化土中发现有圆粒砂,土质也比较松散,具有一定的渗水能力,植物根系已经扎进了这种土层内;需要改造的河滩地,仅占四分之一左右。
这支深入抚远荒原腹部的踏荒者,披星戴月,沐风浴雪,经过几十天的艰苦远征,对于抚远三角洲的认识获得了第一个胜利。可是荒原上的地表水为什么常年不消?能不能治服它?部队长和垦荒战线的老同志反复研究和向群众作了调查。
在抚远三角洲的边缘地带,过去曾设过垦荒点,在低洼、蓄水的沼泽地里开过荒地,开荒以后,地表水一是蒸发了,二是下渗了,三是流走了;刚来这里不久的垦荒战士曾在常年蓄水的塔头甸子上打过一眼水井,一直打进地下十几米深才引出地下水。这就证明这里的地上水和地下水不是连在一起的,地表的草皮子揭开以后,地上水可以蒸发,可以下渗可以排走。
部队长和垦荒老战土,在分析了这些情况和资料的基础上,不顾疲劳,不怕风雪,在三角洲腹部的挠力河两岸,在土质肥沃的大兴岛上,在黑龙江下游的广阔草原上,进一步测察和分析了水文情况,最后得出结论:抚远荒原完全可以开发。
这时,这位部队长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垦荒战土们对开发抚远三角洲的意志和士气怎么样啊?
一天晚上,他和一位副政委从小佳河踏察归米,途中遇上两个来自北京的女战士。部队长说:“开发抚远荒原很快就要开始了,你们怕不怕苦啊?”
一个女战土说:“苦是暂时的。今天的苦,正是为了明天的甜。我们是来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军垦战士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另一个女战士坚定地说:“首长,我们一切都准备好了,就等着命令呢!”
不久后,部队党委根据对抚远荒原的踏察情况做出了决定:
立即迅速向抚远三角洲进军!
披荆斩棘战荒原 唤醒了沉睡的抚远三角洲
垦荒战歌飞云天,垦荒红旗似火焰
1970年春,数万开发抚远三角洲的垦荒火军,在数百台拖拉机的配合下,开进了古老、沉睡的抚远荒原。广大垦荒战士,继承和发扬了市泥湾人生产运动的光荣传统,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披荆斩棘,艰苦奋战,抡大镐,驾机车,破开了抚远荒原千年土。
一支由共产党员、上海女知青年邵春芳带领的垦荒大军,高举着一面“向荒原进军”的红旗,进发到荒原腹部的浓江河北岸。担任指导员的邵春芳领着十三名垦荒队员组成一支远征伐木小分队,白天顶风冒雪伐木,晚上升起簿火,夜宿森林,在开荒季节到来之前,盖起了两栋“地窨子”,迎来了大批垦荒战友。
战斗在挠力河中游的垦荒战士,为了多开荒,多打粮,他们把连队周围的大片荒原开完以后,驾驶着拖拉机,带上粮食、油料,到几十里以外的原始荒原继续开发。知识青年、拖拉机手刘学增和年青的战友李贵忠、 张殿成等,在拖拉机爬犁上支起四根立柱, 苫上雨布,架成“野营爬犁房”。因为风大透,雨大漏,他们就风趣地称它为“野战风雨楼”。这种“风雨楼”,在挠力河畔连成排,每到夜晚,他们自己创作的“身居风雨楼,胸中怀全球,垦荒为革命,苦累我全丢”的《垦荒之歌》,便从一排排“风雨楼”中传向远方,有力地激励和鼓舞了广垦荒战士开发抚远荒原的革命意志。
在开发抚远荒原的战斗中,垦荒战士们有一个响亮的战斗口号:当年开荒,当年播种,当年打粮,当年为国家做出贡献。小佳河边的垦荒战士、机械力量不足,他们充分发扬了南泥湾的“镐头”精神,在半个月内就开了一千多亩地。这时,离“芒种”只有六天的时间,又加阴雨连绵,仅有的两台拖拉机进不了地。十九岁的指导员、上海知识青年陆士龙,充分发动群众献计献策,大家提出了用木棍点种黄豆的办法。第二天一早,陆士龙率领八十余名垦荒战士,每人身背一个装满豆种的挎包,手拿一根小木棍,顶着大雨下地种黄豆。他们抢晴天,战雨天,在“芒种”之前,把刚刚开起来的黑土地播下了“满仓金”,秋后收获了 6.5万公斤金黄的大豆。他们自豪地说:“我们手里虽然拿着原始的工具,创造的却是开发抚远荒原的奇迹!”双双茧手送走千年荒,副副铁肩担来万担粮。垦荒战士们,挥汗水,劈荆棘,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战,到1971年底,已开荒117万亩,耕地227万亩,为国家生产了22310万公斤粮食。
高歌猛进织锦绣 红旗插遍抚远三角洲
抚远荒原的变化,大大激励和鼓舞了垦荒者披荆斩棘的革命意志。然而也为垦荒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考题:是高歌猛进,还是轻舟漫游?
“抬头一看砖瓦房,低头一石一片粮”。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有人产生了一种“轻舟漫游,稳步前进”的思想,认为抚远荒原的继续开发,可以“在巩固中发展”。
不久,部队党委召开了四级干部会议,解决了这种“稳步前进”的思想,激励了广大垦荒战士继续披荆斩棘,高歌猛进的战斗意志。他们提出了:“在发展中前进,在前进中提高,积极发展,大干快变!”
1972年春,继续向抚远三角洲大举进军的号角响遍各个角落,几百丈垦荒大军伸延到三角洲的腹部。某部垦荒大军一马当先,出动八十余台拖拉机,在挠力河北岸的原始荒原铺开了新的战场。
一马当先,万马奔腾。
某部六百余名垦荒大军,驾驶一百多台拖拉机,在七星河以北布下八个垦荒点。他们当中,由三十三台拖拉饥,二百余人组成的远征垦荒队,到七十华里以外、土质肥沃的“蘑菇园”垦荒点,架起帐篷,支起“爬犁房”。部队首长来到这里,挽起裤腿,白天长同垦荒战士一起下地开荒、播种,夜晚跟垦荒战士一起在“风雨楼”总结经验,取补短,鼓舞和激励了垦荒战士的战斗豪情。拖拉机手、共产党员赵风龙精心保养机车,每天平均开荒一百四十多亩。他们在“蘑菇园”奋战三十五天,开荒五千八百余亩。
在这场高歌猛进的战斗中,有多少垦荒儿女为开发抚远荒原挥下汗水,有多少垦荒儿女为勾画抚远大地熬尽心血!某部年仅十七岁的女战士杨风清,在修排水渠的战斗中,累活抢在前,重活挑在肩,磨肿肩膀不撂挑,脚板起泡不退阵;某部女拖拉机手程希德、张慧先在垦荒战斗中,不怕展霜打,不畏夜风袭,驾驶着红色铁牛追星星、撵月亮,为垦荒战士树立了良好榜样。
垦荒战士们,不仅要把抚远荒原开发成良田,而且要用自己的双手把抚远大地织成锦绣。某部垦荒大军负责人林全朴,是一九五八年由部队转业到北大荒的老战士,他继续发扬当年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转战南北的革命精神,在开发北大荒的战场上不辞劳苦,率领一千一百多名垦荒战士,在挠力河中下游二十四万亩的耕地上展开了水利大会战。他们提出“以排为主,以小为主,当年修通,当年受益”的战斗口号,经过艰苦奋战,已修成以排为主的七条干渠和十四条支渠,全长达二百二十四华里,有的地块已形成纵横交错的沟网化,并栽上了成排成行的小绿树。同时,他们用修水渠挖出的土方,修成通向新的垦荒点的公路,沟上形成公路网,沟下形成排水网。他们兴修水利以后有十一万亩耕地受益,粮豆单产比兴修水利以前有大幅度的提高。
在英雄的垦荒者的开发和建设下,抚远荒原正变成沃土良田,抚远大地正被织成锦绣。今年已开荒87万亩,耕地320余万亩,修起了319条、长达1395公里的排水渠,使八十余万亩耕地受益,三年来为国家交售了大批粮食。在荒原深处的几百个垦荒点,都已修通了公路,架起了广播线,初步形成公路网,广播网和邮政网。很多连队栽上了果树,多种经营日益发展,江上扬帆撒网,山下瓜果飘香,抚远荒原已成为“北大荒”名酒的故乡。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原载1972年10月19日《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