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三江大型生产队建设掠影
建三江大型生产队建设掠影
孙 成 钰
近几年来,建三江管局以国内外先进机械武装起来一批大型生产队。这些大型生产队以它崭新的风姿,展示了北大荒翻天覆地的变化。她象颗颗璀璨绚丽的“明珠”闪耀在三江平原上“建设好商品粮大基地,为四化建设多贡献财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了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调动了北大荒建设者的积极性,加快了开发三江平原的步伐。从1979年至今的三年多里,全局土地面积净增二百多万亩,万顷荒原变成肥沃的良田。为了发挥北大荒独有的土地和机械优势,把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得更好,建三江管局大批大型生产队,沐浴着三中全会的春风诞生了。现今全管局三百多个生产队中,已建成九十八个耕地面积超二万多亩的大型生产队。最大的生产队耕地面积达六万至八万亩。三年实践证明:大型生产队在农场现代化建设中显示了巨大威力。它的粮豆总产占全局生产队总产的百分之六十,经营利润占全局总额的百分之四十。
在三江平原的大生产队“明珠”群中,还有许多“珠中之王”更是耀眼夺目。创业农场六队、三队、青龙山农场十八队、十四队,勤得利农场三十六队,前进农场十六队洪河农场的六个作业区等,耕地面积达六万亩以上。这些生产队和作业区,都是用国内外先进机械武装起来的特大型生产队,每个队大都配有二十台以上的耕作和收割机械,反映出八十年代北大荒农场现代化生产水平。
建设大型生产队不仅提高了土地和机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而且还合理调配了资金,减少了管理人员,有利于山、水、林、山、路的综合治理,有利于田间作业标准化。日前建三江垦区大部分生产队,都拥有部分先进耕作机械,如果用这样的先进机械在千亩以下的农田地号进行小区域作业,机械空载运行多,时间、油料浪费很大,在万亩以上的大区域作业就可避免这些问题,使机车发挥最好的机动和突击作用。而且诸多机械集中在同一区域作业,劳动竞赛的效果也非常好。一个生产队即使在短时间内有少数机车出现问题,也不影响全局的正常耕作。这些优势都是小生产队无法实现的。
大型生产队的建立,使建三江垦区精简合并了四十四套生产队的领导班子,把节省的人力和资金投入到建设垦区新镇和多种经营事业上。青龙山农场十八队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这个生产队现有耕地四万亩,历年经营成果都比较好,多次受到农垦部和总局的表彰奖励。1980年春,为了改善职工的生活和居住条件,他们首先在亘古荒原上盖起了一栋一千二百平方米的二层楼房,全队的公共、集体福利设施全部搬进新楼,既实现了北大荒人住楼房的美好夙愿,又方便了工作生活的管理。
大型生产队不仅在田间作业中达到了标准化、现代化,而且生产队各行各业的生产责任制也十分严格。青龙山十八队按工作性质,全队划分成机务、农业、畜牧、林业等十二个专业承包组,每个组不但有严格的岗位责任制,而且有明确的生产责任制。各项工作分工细致,管理井然有序。创业三队就是管局实行责任制最早和比较好的大型生产队。这个生产队从一九七四年开始,就试行了“以分计奖责任制”,把干部、职工的职、权、责、利四者紧密地统一起来,一举改变了连年亏损的被动局面,当年就盈利九万一千元,这在黑龙江农垦建设史上是少见的。三中全会后,这个队全面完善了各种形式的责任制。1979、1980两年迈出两大步,生产粮豆503.6万公斤,为国家盈利 102.2万元。1980年,全队职工除工资外,每人年终都分到了超产奖金,生产队提取了大量留成。现在这个生产队户户有存款,住房砖瓦化,道路沙石化,营区园林化,鱼、米、肉等副食自产自销富富有余,被人们称为“北国江南鱼米乡”,曾多次受到农垦部和总局的奖励。
大型生产队的建立,不仅促进了荒原的开发利用,还加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创业农场六队,在一九八一年遭受特大洪涝灾害面前,因他们在建设大型生产队初期就重视了农田水利建设,所有地号的设计规划,水利设施都比较好,遇涝能排,逢旱还能部分灌溉,大大减轻了灾情。在重涝的情况下,他们硬是从“龙口”里夺回粮豆三百万斤,创造年终盈利七万元的好成绩,在建三江垦区三百多个生产队中名列第一。这些大型生产队在基建和绿化事业中也都显示了优越性。它在各个方面都冲破了小农经济的束缚,不断向农业现代化方向迈进。今年建三江局近百个大生产队经营形势非常好,大灾之后的第一年全部可望盈利。
北大荒的建设者在四化大业面前,并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五十年代的“马架子”创业精神仍在发扬光大。北大荒儿女要让每一块土地都金波翻涌,明珠闪光……
原载1982年9月30日《农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