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引言
引言
引言
场志办的同志约我为场志作序,因到八五九农场时间不长,对本场之历史了解甚少,实感不能胜此重任。
据悉,一百多年以前,乌苏里江两岸直至东海滨,都是我国的领土。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之后,乌苏里江以东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被强行划归俄国。从此,今八五九农场这块地方便成为祖国的边陲。所以,在这里办农场具有屯垦戍边的双重意义。
自1956年铁道兵8509部队的转业官兵们在这里拓荒建场以来,到现在已有二十九年的历史。二十九年来,农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复而从大化小,再而从小发展到今天的规模,确实走过了崎岖曲折的历程。然而,在这一段漫长又非寻常的过程中,农场汲取了丰富的经验和严肃而又沉痛的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有助于资政、教育、继往开来。使后人牢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的工作重点发生了转移,农场在这次工作重点转移中,紧紧与中央保持一致,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生产建设得以顺利发展。这二十几年不平凡的历程,大有认真总结的必要。
我国历史上素有编修地方志的传统,从东汉光武帝下诏撰写《南阳风物记》起,历代编史修志均有先例,相沿不衰,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都曾倡议编修新方志,并询问过地方志编写情况。到1960年6月止全国已有二百五十个县编写出初稿。但是,“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横行的十年里,编史修志事业夭折了。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在全党大大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对各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根据这一精神,在国家统一布署下,一个全国性编修地方志的热潮又一次掀起。我们乘此东风,编修《八五九农场志》意在总结经验汲取教训,认识规律,促进发展,使其“前有所记,后有所鉴”,得益当代,惠及子孙。
八五九农场的历史进程,由于体制多次变更,人员来去频繁,加之“十年浩劫”的破坏,使许多重要的历史资料散失殆尽。经场志办多方查找与考究核实,兼有许多老同志的支持帮助,终于使编修场志工作付诸实现。全书对本场的自然地理、经济、政治,以及乡土人情、风俗习惯等都作了较系统的记述,这对于了解前人和教育后代必将起到应有的作用。使今天和明天的人们知道,前人是怎样在这块土地上披荆斩辣、栉风沐雨、历尽艰辛的,才使这块荒原变成初具规模的机械化国营农场。
珍惜历史,就是珍惜事业,尊重历史,才能继往开来。我希望今天和明天的人们,都要珍爱这块地方,把这块地方建设得更加绚丽多彩。为繁荣边疆,振兴边疆,做出自己的贡献!
李忠山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