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自然灾害

第六节 自然灾害


建场二十七年来,旱,涝、风、霜、雹和病虫灾害常有发生,据1963年到1983年二十一年的统计,在农业上平均每年有47.3%的面积在不同程度上受灾,而危害较大的是涝灾。
  一、涝灾
  总结二十七年的历史,本场形成涝灾的因素是:
  1.降雨集中多在七、八月间,并多为连阴雨或大暴雨。
  2.耕地多为白浆土,表面黑土层仅15—20厘米,耕层底部的白浆土和黄粘土有30~50厘米,质地粘重,透水透气性不好。
  3.排水工程不配套。1982年以前,多以人工挖排水沟,又窄又浅,常有淤塞,达不到容泄目的。
  由于上述原因,农作物因涝灾减产最多。1973年全场受涝成灾面积130,464亩,其中26,003亩绝产。1981年全场465,120亩耕地全部受涝,绝产267,959亩,小麦平均单产17.5公斤,大豆平均单产8.5公斤。
  纵观历史,自有详细气象资料记载以来,在1963年至1983年二十一年间,重涝有七年,从来因乌苏里江和别拉洪河洪水泛滥而造成,都因大雨成灾。因此,本场虽有“一江三河”通过,但不受乌苏里江和别拉洪河的洪水威胁,只受阿胶布河山洪瀑发的威胁——今24队。
  二、旱灾
  从1963年至1983年,有过八年春旱(见附表)多出现在四至五月份,持续时间不长,虽对种子发芽和苗后生长有影响,但能保证适期播种,与涝年相比损失较轻。如1968年旱,作物生长期降水325.5毫米,比平年少60毫米,但粮豆平均亩产仍达103.5公斤,略低于当时条件下的平年。1979年重旱,有两个月无雨,粮豆平均亩产88.5公斤,比旱前预测减产11.5%。
  三、虫灾
  本场耕种的三大作物(小麦、大豆、玉米)常见的虫害有:小麦的粘虫、金针虫,大豆的食心虫、草地螟;玉米的玉米螟,地老虎、食心虫。最严重的是1972年小麦发生粘虫,受害面积达55,710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31%,有的地号麦叶全被吃光。但由于灭虫措施得当,损失不大,亩产仍获100公斤。1982年全场25.02万亩大豆全部发生草地螟,有三分之一受害严重,是建场二十七年虫情最大的一次。由于措施得力,扑灭及时,使当年大豆减产不大,亩产仍保104.7公斤。
  四、病害
  本场农作物病害较重的是小麦赤霉病和大豆灰班病,尤以小麦赤霉病为甚,多发生在夏秋连续阴雨缺乏日照的年头。如;1963年因小麦品种的关系加上收割期连日阴雨,小麦得赤霉病的颗粒占10%以上,其面食后常有轻微中毒,人称“头痛面”。1981年麦收前后连续阴雨六十三天,收回的小麦赤霉病占颗粒的5%以上。
  五、风、霜、雹灾
  风、霜、雹在本场虽有出现,但对农作物损害轻微。风,主要以夏季干热风影响小麦生长,但历年发生不多,由于受山区小气候影响,西部靠近山的生产队在夏秋雨季时有局部雹灾出现; 1966年以前有过秋霜早至,使晚熟的玉米、大豆等作物受害,后因气象预报及时和作物品种择优,故霜害已无威胁。
  附历年自然灾害一览表
             历年自然灾害一览表               单位: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