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建置沿革与行政区划建置沿革与行政区划1955年8月14日,王震部长“关于开发北大荒问题向中央的报告”,得到中央批准后。1956年2月25日,八五○农场场长余友清(原铁道兵五师副师长)根据王震部长的指示:“要老母鸡下蛋,帮助扩建新场……开发密(山)、虎(林)、宝(清),饶(河)辽阔荒原”。便组成三个勘查小组,分赴宝清、南横林、饶河沿江一带进行勘测荒原,为尔后创建852 853 854 858、859……农场打下基础。1956年3月驻在汤原县的铁道兵九师(部队代号8509)部份干部和老,战士就地复员,只留6名军官和80名战士继续在汤原建场,所属8个中队1200余人,加四个劳改中队,共1800余人,由吴占奎(政委),孙培军(大队长)、龚伯言(副大队长)带领到虎头开荒建场。1956年6月5日正式成立虎头大队(8509部队为主体),经过三个月的开荒踏查,发现虎头地区,地势低洼,沼泽地多,大块连片地少,不经排水,很难开荒。
1956年8月铁道兵农垦局指示虎头大队派人到饶河东安地区进行踏荒勘测。9月初大队部指派生产股长陈绍龙和两名踏测员王其超和姜兴权奔赴东安地区进行踏察。按踏测结果发现这一地区不仅可垦荒地多,而且地表障碍物少,土地集中连片、土质肥沃,优于虎头地区,于是便写了建场任务书。同年十月上旬农垦部批示:“同意8509部队迁移到饶河县建场”。十一月三日已被改编后的虎头开荒大队,由大队长孙培军带领分水旱两路从虎头迁往(坐船)饶河地区开荒建场。
大队部设在饶河镇。有四个中队留在饶河。三个中队到胜利屯。(今胜利农场)另四个中队六百四十余人到东安地区(今859农场)——第一、二中队驻民主,(今一队)三中队驻大板(今18队),四中队驻和平。(今水利大队)还有四个劳改中队,约四百八十余人(由850农场转来的)分驻二龙、四平、和平、解放四个屯。1957年1月在饶河正式成立牡丹江农垦局八五九农场。赵明高(原新疆农一师参谋长)为第一任场长兼党委书记。农场下设两个分场 14个农业队 5个基建队。
1958年3月,总场搬到东安下营。同年十二月场社合并,成立虎饶县饶河(八五九)人民公社。
1959年1月公社搬到饶河,而在东安设指挥部。公社名称存在时间不长,经上级批准,于同年五月九日又更名为八五九农场。
总场时期,下设七个农业分场,80个农业生产队;2个林业分场,1个渔业分场,2个农机修配厂;3个砖瓦厂;8个米面加工厂,生产队总数达117个,这一时期是本场规模最大的时期。
公社各大队分布及更名一览表
根据局县党委的“两个方案”,即“关于过渡到国营农场的人民公社变为集体所有制的工作方案”和“关于场社分开若干问题处理原则的补充方案”。1962年3月进行场社分家,分离出原农村队23个。公社退出后的五分场成立四平农场。六分场改为平原农场。四分场改为胜利农场。一分场改为饶河农场。东安指挥部相继成立东安农场。其它二、三、八农业分场仍归公社管理。林业一、二分场划归完达山林管局。1964年1月,八五九总场撤销,成立饶河分局。鉴于布局不合理,经营规模小,分局决定:将平原农场并入四平农场 成立新八五九农场(今八五九农场)。撤消东安农场,所辖明山屯(一队)归胜利农场。其余二,三、四队及东安地区划归新八五九农场。新成立的饶河农场和胜利农场不变。1964年3月,新八五九农场正式成立。这一时期,农场下设13个农业生产队;2个畜牧队;1个工程队,1个渔业队,一个米油加工厂;一个农机修造厂;一个砖瓦厂等。
1968年中央批示:“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与省属农场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1969年4月正式成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十三团。这一时期体制,按军队编制,设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三大机关;团下设7个营,61个连,再次改革体制。
1977年4月撤销二十三团建制,成立前卫农场,隶属建三江农管局领导。根据广大职工、干部的意愿,为纪念铁道兵8509部队当年开拓北大荒的业绩,1977年11月28日场党委分别向总局、合江地委报告、申请恢复八五九农场名称。1978年8月3日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正式批准恢复八五九农场。这一时期农场下设了3个分场;35个农业生产队,3个林业站,2个砖瓦厂;还有科研站、工程队、水利队、桥梁队,钻井队、副业队,渔业队、汽车队,制材厂、面粉厂、米油加工厂,修造厂等。1983年初,在上半年企业整顿的基础上,机关编制再次改革。将具有企业、半企业性质的行政科室,改成生产经营型的经济实体。成立了基建、物资、畜牧、林业、农建、运输、商粮贸和劳动服务八个公司,其它科室仍然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