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八五九农场部——四平镇
第一节 八五九农场部——四平镇
一、四平镇
四平镇:位于阿布胶河上游北岸,四平山大漫岗南缘。东经134°02‘;北纬47°25‘。建场前是一片萋萋草莽和油桦灌木林。
建场初期,从1957年至1963年先后为八五九农场的一分场、五分场和四平农场场部的所在地。1964年以后,随农场体制改动,改为新八五九农场场部所在地,至今未变。1980年经饶河县人民政府批准,定名四平镇。迄今全镇户数1007户,人口4028人,有534户住进砖瓦房。占总户数53%;还有473户住土坯房,占总户数47%
1964年从场部至安镇修建十八公里砂石路,南可通东安江边码头。1968年场部经胜利至七星公路修通,从此打开内陆闭塞的局面。1968年后,西经胜利农场,可达建三江管局、富锦县、佳木斯市;南经小佳河镇可达饶河县,北通前锋、前哨农场和抚远县。在场内,场部至一、二、三分场部均有砂石路可通。
镇区东西长二公里,南北宽一点三公里。有东西及南北两条公路呈十字形把镇区分成东西两大区。东区是工副业、文教和卫生区,有米油加工厂、糕点房、酱油坊、皮革厂、冰棍厂、浴池、制材厂、副食品商店、农贸市场、粮油门市部、职工医院、场直小学、中学、职业高中、机关办公室等企事业单位;西区是商业、修造、运输、基建区,有百货商店、职工俱乐部、农机修造厂、汽车队,物资库、被服厂、银行、邮局,青年商亭、供电站、自来水公司、冷冻库、幼儿园,党校等单位。
如今四平镇是农场的物资集散地与工副业基地,是八五九农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饶河县的第二大镇。
二、东安镇(今渔业队)
位于挠力河口以下三点五公里,濒于乌苏里江边,东经134度10分,北纬47度20分。后有诺罗山。
挠力河原名诺罗,诺罗河两岸世居瓦尔喀和赫哲族。明、清以来曾以此为毛皮贡品集散和转送地。清末曾与俄国通商。镇区分两部分,诺罗山为本镇商业区,曾有十余户商号,盖有二层楼房,景观整然,繁华一时。东北坡为下营,是渔、农区,现为农场第二储备库所在地。
1916年饶河县城由小佳河迁至东安镇,当时户数一百二十余户,人口七百多人,十分之一为朝鲜族。
1924年县城迁往团山子(今饶河镇)后,东安一直是一个偏僻冷落的渔村。伪满康德五年(1938年)由饶河版图划归抚远县。1951年6月重新划归饶河县。1958年八五九总场设在东安曾繁盛一时,同年升为镇。1970年县革命委员会把东安镇移交给农场(当时是二十三团),从此镇属各行政单位全部撤消。二十三团接管后一直为一个连级单位。原有房屋,由于1969年战备转移后,大部分倾斜倒塌。现有砖房系农场重建。现除保留一栋原商店门市部,一所中学和小学,航运站及八五九,胜利两农场的油库和煤场驻在所以外,尽属渔业队的工人住宅区。现有户数125户,人口452人,其中职工197人。年产鲜鱼二十五万斤。
水陆交通;西至四平镇18公里有砂石路可通,水路向北沿乌苏里江经海青、抚远入黑龙江、至同江再入松花江,可达抚远县、同江县、佳木斯、哈尔滨,向南沿乌苏里江可抵饶河,虎头,是水上航运口岸,从建场至今,八五九、胜利两农场的煤、化肥和柴油多数从此口岸调转。
三、一砖厂(蛇山)
位于斯摩勒山东。东经134度09分,北纬47度22分。1977年建。今户数100户,人口450人,其中职工165名。平均年产红砖一千万块 临民主至东安公路,西北至四平镇1公里有砂石路可通。
四、二砖厂(马小山)
因有马家小山得名。东经134度25分,北纬47度45分。1980年建。今户数43户,人口185人,其中职工65名。1983年生产红砖二百八十万块,瓦三万块。西至四平镇44公里,有便道及砂石路可通。
五、水利大队(和平)
位于斯摩勒山北麓,东临寒葱沟。东经134度04分,北纬47度24分。伪满康德五年(1938年)建。原名太平镇。1951年由抚远县归饶河县,因与太平重名,方改为和平村。1958年底并入农场。今户数119户,人口544人,其中职工270人。南临民主至东安镇公路,西至四平镇4公里,有砂石路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