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人口 民族

第四章 人口 民族

人口 民族


本场人口,1957年建场初期为2386人,大部分是铁道兵九师的复转官兵,还有河北,佳木斯的支边青年,以及从老农场调来的拖拉机手。
  1958年12月场社合并,并入的饶河县各公社人口一万零一百人,加上1958年转业官兵3475人;1959年山东支边青年2698人,到1959年底全场人口达到一万九千余人,是本场人口之高峰时期。
  1964年3月成立新八五九农场时,因规模缩小,人口减到5452人。1966年从沈阳军区转业来场官兵312名,佳木斯青年150名。1968年到1971年,先后有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佳木斯,齐齐哈尔等城市青年6366名来场。1978年后,大批青年返城,留在农场的不过百分之三。1979年为弥补劳力不足,从红光农场调入373人,从肇源农场调入455人。从1976年到1983年,每年平均流入人员50人左右,到1982年6月30日止,全场共有3698户,人口16,311人,比建场初期增加近七倍。
  民族成份:原饶河县是汉族占95%以上。少数民族有瓦尔喀族、赫哲族、朝鲜族、俄罗斯及少数日本人。由于1958年大批转业官兵来场,又是来自祖国四面八方,尤以广西,湖南、四川为多,南方少数民族战士也复员来场,使民族成份增加了苗族、土家族、水族,僮族,仫佬等。但在民族比例上,仍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仅占2%左右。
  在人口中,1964年不识字(含识字很少的)有2983人,占总人口54.7%。而1982年不识字的3671, 占总人口22.6%。经过十八年的扫盲和普及小学教育,不识字的比例减少了。1964年中学生有576人,占总人口10.5%,而1982年的中学生人数达7168人,占总人口43.9%,这一对比,全场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明显提高了。
  关于大学文化程度,1964年全场有31名,占总人口干分之六。1982年达37名,占总人口的干分之二。相比之下,后者反而下降了。(详见附表)
           两次普查文化程度一览表



             历年人口统计表



             历年民族成份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