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章下序

第三编 经济

第六章 农业

章下序


概  述
  本场农业生产是从开发古原处女地开始的。建场二十七年来,农业生产先后经历了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57年至1963年(老八五九农场),以开荒为主。1957年开荒24.7万亩;1958年开荒37.9万亩;1959年开荒18.6万亩;1960年开荒11.4万亩;到1961年全场耕地面积达到80万亩。但这个时期,开荒前没有进行土地规划,开荒后没有及时管理,加上没有交通道路和排水设施,1962年又场社分家,让了部份土地给公社,撤销了两个分场和一些边缘生产队。1963年总场解体后,老八五九农场各分场的耕地合计仅有39万亩。在这七年里,只重视开荒,对种好已开垦的耕地重视不够,生产基础条件又差,农机具力量不足,所以耕作粗放,广种薄收,七年粮豆平均亩产只有37.5公斤。
  第二个时期:1964年至1968年。农场贯彻了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农场体制作了调整,两级制的新八五九农场成立了。在这个时期里,调整了各级领导干部,把有丰富生产经验和生产管理水平的干部调到领导岗位上来,同时培训了机务队伍,提高了作业水平,在农业技术措施上,淘汰了混杂、晚熟的劣种,更换了一批早、中、晚高产的品种,在种、管、收各主要生产环节上,贯彻了标准作业,从而使生产水平逐步提高。这五年粮豆平均单产达到98.3公斤,比前一个时期提高了1.8倍。
  第三个时期:1969年到1976年是农场大面积开荒建点时期。耕地面积从1968年的7.2万亩,增加到1976年的39.5万亩。新建两个营,扩建了二十四个连队,这是农场发展史上出现的又一次高峰。然而,由于当时贯彻以“阶级斗争为纲”,打倒了一批有生产经验的领导干部,下放了科技人员,同时又批判“唯生产力论”,砸烂一切规章制度,标准作业水平下降,使刚刚发展起来的农业生产遭受挫折。再加上新开垦的大量荒地熟化不好等原因,致使产量下降。这八年的粮豆平均单产79.7公斤,比前期每亩减产8.6公斤,下降19%。
  第四个时期:1977年至1983年。1977年兵团解体,恢复农场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又一次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恢复了田间标准作业,实行了科学种田。从1982年起,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农业生产稳步提高。除了1981年特大涝灾之外,这一时期,粮豆平均亩产107.2公斤,比前期提高26%。特别是1983年,粮豆平均亩产达到168.5公斤,标志着农业生产水平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建场二十七年来,随着政治形势和农场体制的改革,农业生产在规模和经济效益上,都是波浪式的向前发展。到目前为止,共有三个分场;三十五个农业生产队,有耕地47万亩。从1957年到1983年共生产粮豆592,373吨,上交给国家粮豆285,585吨,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在这边缘地区荒原上创建的大型国营农场已成为国家粮豆生产的主要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