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肥料一、化  肥
  肥料是作物的粮食。建场开始至1976年,总局没有肥料分配给我场,所以每年都是白种下地。1968年至1974年才陆续的分配一些过石,数量还不多,只有少数小麦地施上化肥。1975年以后管局分配的肥料有三种,过石、磷酸二胺和尿素,数量逐年增加。平均每亩施标准肥见附表:
               亩施标准肥数量
             1976—1983年施用化肥情况             单位:亩
  (一)施肥方法:
  1966年小麦初次施用化肥,是人工用脸盆摇晃制成的过石粒肥,硬度不够,粉面过多,施肥机经常出现堵塞,漏施比较严重,漏施处减产30—40%。后来用制肥机制造粒肥,硬度够,晒干后过筛。施肥方法;是把肥料拌入小麦种子之中,种子肥料一起播下。这样能克服漏施肥的现象发生,能播种就能施肥。如果种,肥搅拌不均匀,就会造成出苗稀稠不匀的现象。因此,要加强种,肥混拌质量,最少要拌翻三次才能灌袋。目前仍然使用种肥混播这种施肥方法。
  大豆施肥从1965年开始试验,1976年正式开始使用。所用的肥料是在“农业学大寨”的高潮时期,用一些过石混拌黑土制成的叫“有机无机粒肥”,每亩施量20—40公斤,播种机播不下去,就进行改装,把排肥盒改成搅龙式的排肥机构。种肥虽然分箱,但仍然施在同一苗眼内,因为过石少,黑土多,没有发现过石烧种的现象。可是有的单位没制“有机.无机粒肥”,直接播5—6公斤过石粒肥,就发现有烧苗18—20%。因此,在1980年派人到五九七农场、八五二农场,克山农场和北兴农场学习改装施肥机械,采用侧三厘米深四厘米施肥方法,经过鉴定效果很好,今推广使用。
  (二)施用化肥效果;
  开垦早的土地已有二十七年了。开垦晚的也有五,六年。过去用养结合得不好,土壤肥力每年按0.1%的速度下降,没有施用化肥的亩产量在70—100公斤之间徘徊,施用了化肥就增产。 (见附表)
                小麦施用种肥的增产效果
                秋施尿素的增产效果
               小麦芽期,苗期追尿素增产效果
  大豆施肥的增产效果:1978年和1979年,全场大面积施用化肥,平均每亩施过石9公斤。增产效果:
                大豆亩施过石增产效果
  二、有机肥
  1958年冬,一个轰轰烈烈大搞积造有机肥料运动在全场兴起。各队将附近地号的垡片,用镐头刨起,用铁锹切成块,然后一块块的集中成堆,在堆底放上几捆草和一把树条,把草点燃,不明火用其烟薰,土便成“有机肥”。这些“肥料”,不但不能当肥使用,反而防碍机械作业。为了平整土地,来年春,又把一堆堆熏黑的垡片散开。全场职工干了一个冬春的无效劳动。
  1977年,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又要积造有机肥料。管局下达任务。八五九农场要积36万吨。农场又把任务分给各队,大的队1万吨,中小队6—8千吨。有些领导还采用老办法,在地头、地边用拖拉机一翻,推土机一推,推成堆就是肥。有的在队附近的草地上,把草皮积成堆便是肥。38连被管局誉为“万吨有机肥的先进单位”,该队猪房一女青年,一天就完成150吨的积肥任务。积肥运动过去了,村边,路边、地头一堆堆土堆还在那里。
  1976年冬,10队在一号地南小塘挖了一冬天乌拉草根,充当草炭,施300亩地,2队在菜地水线边挖乌拉草根也充当草炭,施150亩。开春化冻后,一块块像海棉团,切不断,耙不碎,防碍机车作业,到后来只好将其集中烧掉。
  农场现有的有机肥料主要是人畜粪尿。1964年至1968年间,各队有专职积肥组,所积肥料仅供菜地和玉米、谷子等小作物施用。近年来,普遍采用秸杆还田和每年按一定比例青种,复种绿肥的办法解决培肥地力,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