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九节 植保

第九节 植保


一、三大作物经常发生的主要病虫害
  1.小麦:病害有赤霉病、根腐病、黑穗病。虫害有粘虫、芽虫、黄条跳甲。
  2.大豆:病害有褐斑病、根腐病、叶斑病。虫害有大豆食心虫、芽虫、草地螟(1982年一大害)、潜根蝇。
  3.玉米:病害有黑粉病。虫害有玉米螟、粘虫螟、蛀茎夜蛾。
  4.主要的农田杂草:单子叶草有稗草、谷莠、狗尾草等。双子叶草有灰菜、蓼吊,兰花菜、苍耳、苣荬菜等。以上这些病害,虫害及杂草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使农作物受到损失。
  二,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一)小麦:
  1.赤霉病:1960—1992年,小麦受赤霉病的严重危害,病粒占10—30%,这样的麦子加工成面粉,人吃中毒。赤霉病的发生,除小麦品种本身抗病能力差以外,主要是没有进行药剂拌种,消灭病原,或拌种质量不合要求。麦收时高温多雨,场院没有及时凉晒,使赤霉病菌扩散漫延,发病率高。
  病因找到后,采取针对性措施,把过去用大锅,木锹拌种,改为木制拌种器拌种。并要求做到四准:种子数量准,药量准(千分之三),拌种器转速准(每两秒转一圈)和圈数准(反正各转60)。并做到合理换茬。麦子进到场院后,‘要及时出风晾晒,加强麦场管理。从1964年以后,措施得当,基本控制了赤霉病的大量发生。
  2.黑穗病;1980年钢108和克丰1号,黑穗病发病率达4—5%;严重达8—12%。1981年采用了0.2—0.3%多菌灵拌种,基本防治了黑穗病的发生。
  3.粘虫:1972年7月上、中旬,正是小麦抽穗期,粘虫大量发生,据凋查每平方米幼虫100多只。靠近小山和荒草地边尤为严重。 当时由于思想上和药物上准备不够充分,没有采取防治措施,被幼虫吃光的叶片达50—60%。
  (二)大  豆:
  1.褐斑病:1981年以来,大豆褐斑病发生比较严重,降低了大豆品质。为解决褐斑病,要引进无病大豆品种。在农业措施上,采用双多灵,克菌丹拌种,做到合理换茬,才能控制褐斑病的发生和漫延。
  2.潜根蝇;据1981年和1982年调查,6月中、下旬潜根蝇危害幼苗根系是相当严重的。瘠薄的白浆土更为严重,危害率达90%以上。其症状是:根系膨大呈肿瘤,瘤内部组织呈蜂窝状,根皮破裂,木质部褐色坏死。根尖枯萎,根瘤少,烂根,易拔掉,豆苗发锈,植株生长纤弱。近两年来,用5%与20%的六六六粉拌上已经粘有粘着剂(柴油)的种子上。又合理施肥、合理轮作,及时中耕,控制了潜根蝇的危害。
  3.草地螟:1982年6月中旬,我场初次发现草地螟幼虫危害大豆。 它是一种杂食性暴食害虫,把大豆幼苗叶片叶肉食光,危害的重点地段是有荒草的地头地边。开始发现时每平方米只有3至4只,过了3至4天,增加到三百多只,最多时有千多只。虫情来势之猛,虫口密度之大,危害程度之重是从来没有的。在这种情况下,管局、农场召开了紧急防治草地螟会议,用药剂进行重点地段防治。
  防治方法:(1)用30%敌敌畏乳油,幼虫三龄期前每亩用一两,三龄以上用二两,稀释二十公斤药液液用机引喷雾器喷酒。(2)用90%的敌百虫,虫令小时,用药1—1.5两,机引喷雾器对水二十公斤,飞机喷每亩三公斤水,进行喷杀。据调查,杀虫效果达90%至92%,利用6—7天时间,控制了草地螟的危害。
  三 防治草荒:
  杂草是农业生产的大敌,是我场粮豆减产的原因之一。造成草荒的杂草有数十种。但主要有稗草、蓼吊、灰菜、兰花菜、苍耳、谷莠六种。杂草传播途径广泛,生育期参差不一,有共生、伴生,也有寄生的。其繁殖能力和抗逆性胜过农作物。因此,对防、除就十分困难。1964年以前,是用人工除草。1964—1977年以前机械灭草为主,以人工铲草为辅。但是由于气候因素的影响和地多人少的限制,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草荒,严重的几乎绝产,轻的也减产3—5成,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1978年引进了灭草农药,有氟乐灵(播前除草剂),拉索(播后除草剂)和拿扑净(苗后除草剂),几年来的喷药面积达80%左右,灭草效果达90%以上。逐渐形成了化、机、人一整套的综合灭草措施,大豆种植基本消除了草荒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