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自然灾害
						
							
第十节 自然灾害
在当前农业生产与自然因素的关系密切,建场以来影响大豆生产的,主要是低温寡照,秋霜来得早,大豆不能成熟。小麦由于旱,涝常造成减产。
  1960—1962年,由于涝灾,机械不能作业,小麦播期推迟,保苗不足,人力管不过来,杂草丛生,草荒严重,造成严重减产。所收到的粮食将够种子用,口粮还不能自给,吃返销粮,省里又无力调剂。农场没有其它办法,只有压缩口粮标准。1960年有三个月每人每月口粮18斤,机关干部15斤。这一段的群众生活是“低标准瓜菜代”。
  1969年,大豆、玉米生育期,六月的气温比常年低1.6℃,七月低1℃,八月低1.5℃,九月低0.9℃,大豆成熟不好,减产3—4成。
  1973年,由于8、9、10三个月降雨430毫米,比常年多降131毫米,再加上春雨多,因涝小麦播种从5月2日开始,播至6月18日才结束,错过农时,全场小麦亩产只有41.5公斤。
  1981年,从小麦播种到小麦成熟,风调雨顺,长势良好,  预计每亩可收获175公斤,可是8月份,降雨26天,共降雨245毫米。7月末放片的小麦,还未拾禾,遇雨生芽50%以上,站杆发芽率10%,落粒很多。到9月,麦地杂草生长凶猛,有三分之二的小麦掉在地里,全场平均亩产34.1公斤,大豆因种子不好,播得过深,缺苗、草荒严重,亩产只有17公斤。
  1982年6月份,降水7.5毫米,7月份降水47.8毫米,小麦遇卡脖旱,植株矮小,亩产只有50.5公斤。
  要抗御自然灾害,就要采用综合性农业措施。搞好排水工程的配套,大田作物早、中热品种各占50%,还要牢牢树立常年促早熟、抗灾夺丰收的思想,才能战胜各种自然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