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一节 农业气象

第十一节 农业气象


一、气象站:
  本场气象站建于1964年初,隶属于农业科领导。从此开始了场内区域的气象观测。1965年开始对小麦,大豆,玉米三种主要作物的物候观测和土壤水份测定。
  初期,站配备气象工作人员两名。1978年前人员调动频繁,先后在气象站工作的有14人,变动较大。1979年以后气象站人员才稳定下来。
  气象站人员编制



  随着农场生产发展,气象站所需各种设备逐年添置,工作条件不断改善。1966年建工作室40平方米,1982年新建100平方米工作室。
  气象站逐年增加观测仪器和设备情况,见附表:
               历年购置仪器设备状况



  建站二十年来,虽然气象人员变动较大,但站长一直在职,所以保持了业务上的连续性和资料的系统性,基本掌握了本地区天气变化的规律和短期天气预报,其预报准确率年平均达到85%。气象在为农业生产服务上,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该站从1979—1981年,连续三年被总局评为先进气象站,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信誉。
  二、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温:本场区域全年》1.0℃积温为2397.6℃,稳定通过0℃日期在4月5日,稳定通过10℃日期在5月18日。一般在春末夏初,由于北方冷空气南下,造成本地区急剧降温,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影响较大。不同作物在不同的发育期所需温度各异:如播种到出苗期的下限温度:玉米为9℃,小麦为3℃,大豆为7℃,出苗后进入下一个发育期,下限温度:玉米为13℃;小麦8℃;大豆10℃;若低于下限温度,易出现烂种、死苗现象。如果长时间低温,将造成作物生长机能失调,或导致病虫害发生。
  根据1964—1982年19年的气象资料分析,5至6月份,气温比历年增高1℃,粮豆平均亩产可提高10公斤左右(个别其它因素除外)。
             五、六月份气温与产量关系对照表



  雨:本场区域雨量充沛,多集中在六至八月份,此期降雨量占全年总量的53.7%,并多连阴雨和大暴雨。对农作物夏管夏收影响很大。1961年和1962年,由于连续阴雨,小麦发生赤霉病。1981年从6月6日至8月31日,断续降雨63天,共计降雨量592.3毫米,比历年同期多降299毫米,使预测亩产150公斤以上的小麦,只收回34.1公斤。并且粮食质量低劣,入库小麦发芽率平均在60%左右,尚有不同程度的赤霉病,严重的在10%以上。当年大豆也由于雨水过多而发生草荒,机车下地无法作业,无法管理,全场平均亩产大豆只有17公斤。
  春旱春涝:春旱、春涝为本场地区性气候的特点。据1964—1982年19年气象记载,其中有8年春旱,6年春涝,5年正常。逢春涝使播期推后,错过高产期,甚至播不上种。1973年春涝,小麦播到6月18日结束,超过了正常播期,违时强行晚播,结果造成部分绝产。春旱一般出现在4至5月份,而持续时间不长,虽有影响种子发芽和苗后生长的一面,但春旱能保证正常播期,只要播后保墒措施得当,出苗一般不受太大影响。所以当地农民有“不怕播前地生烟,就怕春前连雨天”之说。
  风:场区大风天气多在4、5月份 历年平均为20天 占全年总大风天气的31.7% 风力均在6级以上,1978年5月13日 曾达9级大风 风速为32米/秒 由于防护林带尚未形成,春风将地表土吹走,使种子露出地面,造成缺苗。除春风外,秋季时有大风天气出现,造成作物倒伏,影响产量。
  冰雹:冰雹在本场地区出现较少。但受山区小气候影响,也有时出现,通常出现在西部靠山的几个生产队,造成局部地区减产或绝产。
  霜:场区年平均无霜期为131天,春霜一般在5月16日结束,秋霜在9月27日左右降临。所以农业生产必须根据霜期安排。1961年引进外地高产晚熟玉米品种“大马牙”,由于生长期遇早霜不成熟而绝产。
  总之,气候对农业生产关系密切影响较大,人们只有掌握气象规律,巧用天时,并且采取一些必要的抗灾措施,才能夺得农业丰收。
  三、地区气象谚语
  南山向北发黑云 二龙山下雨淋淋。
  和平沟起乌云,立刻大雨赛倾盆。
  连阴雨天暴雨到,庄稼冲着老爷(太阳)笑。
  闷热天,最难熬 不下暴雨下冰雹。
  蚊子咬人欢,有雨在明天。
             历年雨量对照表



           场区历年气温、霜期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