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章下序

第七章 农业机械

章下序


概述:
  本场农机事业随着农场生产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体制变化,先后经历了四个主要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1957—1963年的老八五九农场时期。这一时期机务工作的特点是:队伍新 第一批拖拉机驾驶员,除从外场调入一部份外,均为刚来场的复转官兵和山东支边青年,所以作业水平低,驾驶技术不熟练。开荒是当时的主要任务,条件艰苦,边开荒边生产,耕作粗放;机务管理不善,夏开荒、冬伐木,机车损坏严重。纵观建场初期的机务工作,对开拓荒原,立住脚跟,建设农场,使耕地面积迅速扩大是立了第一功。并且为农场以后的发展,培养了技术骨干。
  第二个时期是1964—1968年的二级制新八五九农场时期。这一时期是农场机务工作有明显进步的时期。农场体制变化之后,农场总结了过去农机工作上的经验教训,针对存在的问题,重点抓了三件事:一是组织全场车长,驾驶员由机务副队长带队到机务工作管理好的农场参观学习,二是办好业务培训班,请外地先进拖拉机手来传授经验和技术,三是抓了岗位练兵和标准作业。在各个生产主要环节召开现场会议,规定作业标准。在机务管理上提出五个标准化,即;田间作业标准化;技术保养标准化;管理标准化;技术档案标准化和修理标准化。从此,农机管理出现了可喜的局面。
  第三个时期是1969—1976年的兵团时期。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冲击,刚刚建立起来的规章制度遭到了批判。专业管理人员被下放劳动,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1973年以后,开始重视机务工作,在机关设机务办公室,连队设机务副连长,一部分专业人员恢复了工作。并着手建立机务管理上的规章制度,使机务工作又开始好转。
  第四个时期是1977—1983年,这一时期兵团解体,恢复了农场体制。首先从组织上恢复了机务管理机构,农场设机务科;分场设机务副场长,生产队设机务副队长,健全了指挥管理系统。并且开展了机务管理标准化运动。出现了一个标准化分场(一分场),21个标准化生产队,占全场农业生产队62%,使整个机务工作向前迈进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