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机务队伍1957年春,从二龙山、友谊、集贤,伏尔基河、查哈阳,永安几个农场调入一部分驾驶员,还从宁安技校,红星技校、东北农学院和哈尔滨农业机械化学校分配来场的部分学员,总共250人,担任各级机务工作干部和车长,驾驶员。他们是农机事业的奠基者和机务队伍的骨干。首批配备的助手和学员,是经过短期训练的铁道兵复转士兵和佳木斯市招收来的青年工人约300人。随着生产发展和机械增加,又相继从1958年转业官兵中和1959年山东支边青年中选配一批机务人员,这就构成了老八五九农场的机务队伍。每台大型车配9人,中型车6人,小型车2人,康拜因2人,总计在干人以上。
  1964年新八五九农场成立时,由于耕地面积减少,机车数量也相应减少。机务人员从一千余人,下降到三百余人。此时除机务技术人员外,机车驾驶员、助手以山东支边青年为主力。
  1969年到1978年的10年间,机务队伍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的机务人员,一部分因年老退出,一部分当了各级领导干部。所以当时大批来场的城市知识青年,便成为这一时期机务队伍的主要力量。这批人员多是初、高中毕业生,文化程度较高,接受能力快对农机事业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1979年大批城市青年返城,少数留在农场的也不在机务战线。从此,机务队伍则以本场职工子弟为主要力量。到1983年止,全场有1204人的机务人员,知识结构有65%以上是初、高中毕业生,有5%左右是大,中专毕业生,在年龄结构上有70%在30岁以下。这时机务队伍的素质比以往都好。
                 机务人员配备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