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机务管理

第四节 机务管理


一、管理制度:
  建场初期,由于农场各级领导干部多是从部队转业来场,对机务管理工作缺乏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所以对机务管理比较混乱。1963年开始,根据(1963)场机山字第51号文件精神,在机务管理上建立了以总场机务总工程师(机务副场长)、副总工程师,(机务科长),机械检查师为首,分场以机械师(分场机务副场长)为首;生产队以机务副队长为首的技术责任制。在技术保养上实行了“三八”保养措施,即:三项纪律(按时保养,逐条逐项,保证质量),八项措施(滑——坚持使用质量良好而又清洁的润滑油料,加油必须过滤;油——柴油必须经过沉淀96小时,地头沉淀48小时方可使用。加油必须过滤,保证燃油绝对清洁,水——使用煮沸清洁的软水;净——保养、修理使用过程中,必须经常保持机器内外清洁,温——正常掌握机器温度,起车温度最低应达到45℃,作业温度80—90℃;调——正确调整,标准作业,合理使用,不超负荷;检——班次作业中,实行停车检查制度,预防故障。从此,机务管理状况开始好转。
  新八五九农场成立后,进一步加强了机务管理工作。1966年3月3日至6日召开了八五九农场第一次机务代表大会,222名代表聚集在一起,专门讨论了机务工作。大会提出了机务队伍四过硬:即思想过硬,作风过硬,技术基本功过硬。从此,在管理上规定:
  1、坚持技术保养标准化。认真执行按时,按号逐条的计划保养制度;在方法上执行双班保养,明确分工,做到五净,三好,六封闭。即: (水净、油净、空气净、机具净,工具净,机车使用好,调整好,保养好,主油箱口、副油箱口、磁电机、机油加注油口、油尺、汽化器的封闭)。柴油管和输油泵回油孔的回油用封闭容器吸回,各种废件收回。执行工作程序制度,保养时不准乱拆大卸。加强附加保养制度,机务副队长有计划地参加班次保养亲自参加二号保养。机务科有计划地参加三号保养,四号保养在修配厂进行。
  2、管理标准化:农具场、停放场做到四好(排列好、技术保养好、清洁卫生好、交接手续好。)四无(夏无草、冬无雪,机无生锈与腐蚀、零件无乱放)。机车必须做到无油泥,不漏油,不漏水,不漏气,不缺零件。加强油料管理(细则略)。1966年6月10日至13日,农场组织机务副队长、包车组长、驾驶员和农具场组长30余人,对全场13个农业生产队,33台中型车,4台小型车,12个农具场和油材料库进行了检查。普遍管理较好,2队(今6队)获五项标准化流动红旗。
  1967年“文化大革命”在农场全面兴起之后,机务管理开始混乱。1969年兵团组建以后,按军队的管理办法管理农场,过份强调军事化,所以,这一阶段的机务管理,仍未按照机务工作自身的规律条理化。到1973年开始制定机务工作措施。从团到连配备了机务干部,从此机务管理开始好转。
  二、田间标准化作业:
  1、建场初期,机械作业以开荒为主,要求开过的荒地,尽快形成理想的地块,以便后期耕种管理。但由于一味追求进度,在作业质量上要求不严,边开荒边废弃。老八五九农场时期,开荒面积曾达到93万亩,但到1963年体制调整前,耕地仅有39.6万亩播种面积28.2万亩。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主要表现为粗放作业,广种薄收。1957—1963年七年粮豆平均亩产只有21.5公斤。
  2、1964年体制调整以后,总结前期的教训,对机械田间作业有了具体要求,主要是:
  (1)翻地作业:要做到适时耕翻,达到规定深度,耕深、耕幅一致,不漏耕,翻垡良好,覆盖严密,耕的直,地头地边整齐,不起明条。
  (2)整地作业:达到规定深度,(轻耙12厘米,重耙15厘米);粑碎、粑平(每平方米,五厘米直径的土块不超过五个),适时抢粑,墒情适宜。
  (3)镇压作业:达到土壤沉降,下墒上接,碎土保墒,少重不漏。
  (4)播种作业:播量准确,种子分布均匀,不伤种,不断条,不重不漏,播深一致,覆盖良好,播行直,行距一致,地头整齐。
  (5)苗期肥地,适时粑地,杀草率达70%以上。少埋苗,减少伤苗。
  (6)中耕除草。适期中耕,深度达到要求,培土要碰头,沟底有坐土,不埋苗,不压苗,不铲苗,不伤苗,护苗带控制在12厘米以内,不漏行,不漏耕,地头地边要耕到。
  (7)收获作业,适期收割,割茬低(小麦20厘米以下,大豆不漏夹),收净,脱净,总损失量:大豆不超过4—5%,小麦不超过3—4%。秸秆要集堆或抛撤返田处理。
  为达到田间作业标准化,要求做到五不准:即任务,质量不明不准作业,田间准备不好,(有障硬物,无标杆)不准作业,农具技术状态不标准不准作业,机车运行路线、作业速度不明不准作业,安全措施不全不准作业。
  由于田间作业要求标准化,这一时期的生产效益也是逐年好转,粮豆亩产逐年提高,1964—1968年,平均粮豆单产101.2公斤,比老八五九农场时期增加3.17倍。
  3、兵团时期对农田生产要求也是比较严格的,有五项具体要求:
  ①每个阶段作业前,连队机务副队长要根据连队阶段作业计划,向机车组下达作业任务,提出要求,明确责任,并进行安全教育。
  ②作业之前连队负责生产的连长和各包车组长,统计员共同检查田间作业的准备情况,并由统计员打堑方能投入作业。
  ③参加田间作业的机具,要根据土壤条件,作业特点,合理编组,执行多拉慢跑。
  ④每个作业程序完成后,必须由领导,车长和统计员进行作业质量检查验收,不合格的要返工。
  ⑤根据作业要求的特点,设法提高作业质量,减少作业层次,大力推行复式作业。
  4、1977年恢复农场以后,农场在田间作业标准化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使机械田间作业水平提高了一步。
  在播种作业方面:较成功的解决了大豆侧深施肥和垄作全层施肥。
  中耕管理作业,突出抓了常规灭草措施,苗前耙、蒙头土、三杆齿深松,中耕追肥和药剂灭草。
  整地作业,重点解决了翻严扣严、整平耗碎,特别强调平、用改制的三角平地器作业,保证了地面平整,为播种和苗期生长创造了条件。
  收获作业,突出解决了如下几个问题:小麦收获作业,在分段收割上成功的解决了放鱼鳞大铺的技术改装适时大面积割晒,降低粮食损失并争取了麦收主动,大豆收割较好的解决了炸荚、泥花脸和出现破碎粒;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证秸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