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农机技术革新

第五节 农机技术革新


为更好的发挥机具作用,建场二十七年来农场机务干部、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一起,根据不同的工作条件和生产环节,努力进行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率。现将几个主要革新项目记述如下:
  1、加宽拖拉机链轨和五铧犁行走轮,改装犁铧
  1957—1959年的开荒是在没有任何排水设施的条件下进行,当时荒地水份大,草皮子厚,作业时常陷车,严重影响开荒进度。草皮子厚使垡片翻转不好,农场机务技术员吴树绵为拖拉机和大犁安装加宽木,用以降低地面压力。加大犁壁曲面;增加了垡片翻转速度,犁铲尾部加一个延长板,长150毫米,宽50—70毫米,用以切断垡片。2、三角平地器
  平地器的改装形式多种多样,如在中耕机上按装木刮板平地;在联结器上按装木刮板平地:单面液压,控制刮土平地器等,其共同特点是以线接触不平的地面,具有随地面高低运行的仿型特点。所以平地效果不好。而三角平地器则是以面对不平的地面,不具有仿型之特点,所以平地效果最佳。三角平地器用材为200—250厘米的槽钢,底边长10—12米,斜边长为8—10米或等腰三角形,有两个点是悬挂在—11联结器上,合并的另一端通过条挂接在拖拉机牵引板上。由此三角平地器的入土深度可自由调整。此项改装是1982年十九队机务副队长李连方同志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试验而设计出来的。
  3、侧深施肥
  我场大豆产量在1981年以前,单产在37—90公斤左右,其原因是白种下地不施肥料,若施用化肥,必须解决种肥不能同位,也不能同属的问题,即不烧种又能充分发挥肥料的作用。1982年在场长李忠山的提议下,机务科组织有关人员去外地农场参观学习,较成功的改制成播种机48行和播种24行的侧深施肥装置。1983年全场大豆平均单产125公斤粮豆平均单产达168.5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
               三角平地器安装示意图



  4、鱼鳞大铺的改装
  在前悬挂割晒机的出口位置上,安装一个能够转动的滚子,动力由木翻轮代动,滚子的切线速度与大帆布的切线速度相同,在小麦割晒的过程中,放出麦铺的形状是鱼鳞状即麦穗全部朝上。该项改装是1982年机务科工程师姜永宏与三队机务副队长王怀建共同研制成功的。



  5、苗带喷雾:



  6、 中耕追肥的改装:有两种改装形式,一种是肥料箱动力通过行走轮传动:另一种是特制一个传动地轮,把动力传给肥料箱,该地轮随中耕机升降传递动力。1983年参观云山农场,克山农场学习制成的,两种形式的改装效果良好,用于大豆始花期追肥。
              中耕追肥改装示意图(—)



             学克山农场的改装示意图(二)



  7、牵引茎杆粉碎抛撒器
  为了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培肥地力,要求茎杆还田,必须粉碎其茎杆才能方便翻地作业。机务科工程师姜永宏和修配厂副厂长张宝珠参观学习八五○农场、五九七农场生产的牵引茎杆粉碎抛撒器,综合其各自的优点,以八五0农场的为基础,1983年设计制造成功,共生产32台,外援两台,经使用效果良好,班次工作量三至五百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