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果园
第三节 果园
从1958年至1980年,农场先后分六批建果园,均因管理不善,病虫兽害,而最后荒废枯死或所剩无几。
东安果园:1958年建,是八五九总场的第一批果园、占地100亩,栽种果树有:黄太平、青太平、樱桃、葡萄、梨、杏等。由总场试验站管理。1959年总场搬到饶河,试验站也迁至饶河,只留胡金生等五人管理果园。1961年东安指挥部(总场派出机构)夏生祥提出:把胡金生等五人调出,由东安十几名老人看果园。1662年东安果园又划给东安农校管。1963年东安农校撤后,只剩胡金生一人管果园,一个人是管不了果园的。只好又划归当时六分场管,1964年六分场撤消,又将果园交给东安中学管,学生管不了果园。从1965年后,东安果园的果树任人挖走,不到一年时间,果树挖走的挖走,枯死的枯死,一个40亩的东安大果园就这样荒废了。
第二批建果园是在新八五九农场成立后的1965年,农场分别在3、4、5队建果园,各占地20亩,这批果园到1980年的15年中,结果比较好。1981年后,果树受涝受旱,见果很少了。
第三批是1968年分别在1、16、17、18,19队建果园,分别占地30—50亩。1980年是这一批果园产果最多的一年,平均每个果园产果4万斤。这一年全场果园产果达40万斤,是万史最高的一年。1981年以后也是受涝旱灾害、管理不善、濒临枯死、绝产。
第四批是1972年在7队及毛金沟建大果园,分别占地1—2百亩,7队果园由于管理较好,1981年以前,多数年份见果,产量较高。但占地两百亩的毛金沟果园,由于整地质量差,又受山林中的天幕大毛虫害、病害、兽害(鹿、兔、鼠吃果树皮,野狍吃果树梢)加上管理不善,当年栽种的果树,枯死过半,没有见果就荒废了。
第五批是]977年,分别在2队12队以及在南山下的园林队建果园。园林队果园,1976年由吴居沛、胡金生、孟凡中三人设计。1977年春由机关家属栽种的。 共栽果树7,000株,面积300亩。1977—1978年由农场宣传队负责管理,第一任队长徐永茂、指导员刘明启。果树品种有:黄太平、大秋、花红果、123苹果、及少量梨树。1978年没有见果。1979年只见少量的果。1980年产果一千多斤。1981年产果一万多斤。1982年后也因旱涝灾害,病虫害等,因而长势下降、生理失调、加上管理跟不上,果树一直发展不起来。
第六批是1980年分别在13、14、15、20、23、25、26队建果园。由于上述原因都没有建起来。
1981年总局提出建“家庭果园”。农场因地制宜,在场直地区每户发五株小苹果树苗,生产队每户也发了3—5株果树苗。实践证明,住家栽种的果树、管理好、长势好、结果好。公家的果树一年不如一年,而每家每户的小果树却是一年好于一年。原因何在?关键在于管理,其次是果园地点的选择,不宜在山林中建果园(毛金沟大果园的失败在于山林中毛虫多、病虫多、野兽多所致)再则土质肥瘦,整地好坏都有关。
由于果树没有发展起来,果品不能自给,每年只好从山东,辽宁等地运进苹果、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