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第六节 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一、林木病虫害和其它自然灾害
1974年和1982年5—6月间,在我场发生天幕毛虫灾害,人工林和次、散生林受害严重,尤以杨树为著,柞树次之,危害严重的地区,散、次生林及人工林的叶片全部被吃光。
1982年又发生干旱,有20—30%的落叶松枯死。这是建场以来发生较大的灾害。对于大面积的病虫害和自然灾害,农场难以抵御和控制。
火灾:从建场到1984年,危害森林的大火有两次。一是1967年3月29日七队(今十七队)因烧荒不慎跑火,顿时大火冲天,虽经三个小时的打火、终于熄灭。但喀尔喀山的次生林部份受到火害。二是1982年三分场烧荒跑火。火势蔓延到25、26、28、30、33、35、37、40等队。……大片的草原和附近的散、次生林都遭到火灾的危害。
二、果树病虫害
△冻害:本场冬季最低气温在摄氏零下35度到40度之间,保护不好的果树、往往受到冻害,造成来年腐烂病的发生。尤其是123苹果最为严重。这种由冻害引起的腐烂病,是发展果树的最大障碍。对这种冻病害,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控制措施。
△鼠害:本场荒地多,地里粮食也多,所以野外老鼠也多。每年冬季果园受害鼠严重。老鼠专啃果树主干的皮,一旦主干四周的树皮被啃光了,树皮就失去了输送养分水分的功能,最后导致果树因得不到养分和水分的供应而枯死。
△果树腐烂病:属于囊菌瓦尔沙寄生菌。分溃病型和枯枝型。溃病型发生主干枝和大枝上,初发病呈水浸状,有红褐色病斑,逐渐肿起,腐烂处流出有酒精气味的汁液。一旦病菌漫延到树干四周时,便切断了树皮输送养分和水分的功能,最后使主干和大枝木质化而枯死。
枯枝型主要发生在衰弱的树和小枝上,病部无水渍状,也无酒精气味,腐烂斑的形状不规则。在不长的时间里,也因患部切断养分和水分的输送,而导致最后枯死。
1980年对腐烂病采用碱水洗刷的办法,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因本场地处高寒,冻害严重,树体受冻后长势减弱,腐烂病菌容易感染。是腐烂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花腐病:有性世代属于子囊菌纲,无性世代属霉知菌类,主要危害叶、花后梗面,使叶花腐败。本场一般在5月上旬开始发生叶腐, 5月中旬开始发生花腐。在嫩叶尖端边缘和叶脉旁边,出现赤褐色小病斑,沿叶脉形成放射状,直至叶梗基部呈现腐烂状,使整个花部凋落。叶腐和花腐期在15—20天左右。
1980年以后,在萌动前和花期喷洒石流合剂和波尔多液进行防治。因喷后遇雨效果不佳。
△天幕毛虫:属枯叶蛾科,母幼虫群集拉网并蚕食树叶危害果树。一株果树如遇上一群幼虫,几天之内树叶便被吃光。天幕毛虫一般发生5月中下旬,主要危害果树新梢。对这种毛虫还没有好的防治办法。
△卷菜象鼻虫:发生期在5月中下旬,成虫专吃果树新叶新梢吸取叶汁。因成虫迁移能力强又卷缩在叶中,故药剂防治效果不明显。这种虫病每年在本场不同程度的都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