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概述

第九章 畜牧

第一节 概述


本场地处三江平原东部,场域内有三河一江、水足草丰,是发展畜牧业的好场所。但优越的自然环境往往决定不了畜牧业的兴衰,而方针政策则左右着畜牧业发展的进程。
  本场畜牧业发展有过三落三起。1957年,农场从内蒙古引进牛马1,600余头(匹),进场途中和饲养管理不善,到1958年死亡过半。三年自然灾害、饲料短缺、上完达山伐木死亡,到1962年末,马存栏665匹,牛356头,猪1,547头,鸡1,458只。1960年上马的7,700平方米的养鸡大楼,也被逼下马,这是畜牧业的首次低潮。
  1963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后,1964年新八五九农场成立,对发展养猪业采取派养和公养相结合。1965年建立养马场(今11队)并引进三头毛驴。1967年引进东北细毛羊167只。对派养猪超交部分给予奖售棉布票和饲料。到1967年末马存栏达493匹、牛261头(其中奶牛16头)猪2,687头,(其中户养926头,集体养141头)蜂234箱,羊165只、鸡627只,这是新八五九农场成立后畜牧迅速发展的初峰。
  1967年农场进入“文化大革命”高潮、职工养猪说是发展资本主义,是时提倡“斗私批修”,“割资本主义尾巴”,招致1968年养猪业日落千丈。年底猪存栏仅有1,032头,集体和户养的猪没有了,猪肉不能自给,其它牛马羊蜂有所减少,这是畜牧业的第次低潮。
  1973年农场贯彻毛泽东主席关于养猪的一封信,把养猪放在六畜首位。1975年兵团提出“粮、豆、猪,林”一起上。1976年二十三团确定14个养猪队、并提出了养猪“十化”与“五定”、“五有”,并对户养饲料放宽供应,每养一头肥猪供应200—400斤精饲料。到1979年末,马存栏484匹、牛270头,(其中奶牛23头),猪10,103头,(其中户养1,948头,集体养586头)、全场有两个分场(一、二分场)23个生产队,实现一人一头猪。全场2,663户,平均每户出售肥猪1.93头。有13个生产队实现了每户上交肥猪超两头,受到总局的表彰。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场畜牧业发展的第二次高峰,也是八五九农场畜牧业的“黄金时代”。
  1979年总局提出“压马,增牛,稳猪”的方针。粮食调价、饲料增价,使养猪成本加大、又遇上猪疫病马外销,到1981年末,马存栏跌到356匹、牛228头,猪2,934头(其中户养879头,集体养129头),羊231只,蜂208箱。马是压下采了,牛并没有增上去,猪反而江河直下,这是出现的第三次低潮。
  1982年农场贯彻联产承包责任制,畜牧业搞专业承包,当年亏损是明显减下来了,比头三年各减亏近三十万元(见附表9)。但由于受“压马,增牛、稳猪”的影响,加上饲料涨价,1980年至1982年,畜牧业发展缓慢。
  1983年中央发表一号文件,授予企业自主权、广开生产门路、发展多种经营。从此农场放宽政策、饲料敞开供应(豆饼、小麦纵任购),户养毛猪不限、允许个人养牛养马,并贷款给个人买奶牛,这一年畜牧业长足增长。1983年末猪存栏达4,289头(其中户养1457头),猪肉开始敞开供应。1984年猪肉自给有余、并上交总局肉联厂600头猪,年末猪存栏6345头(承包户及户养的猪),奶牛增加到125头。从1984年后,畜牧业象登山运动员、正在向珠穆拉玛峰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