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畜牧业发展一、引进优良畜禽品种
1957年从内蒙古引进牛和马。
1958年从哈尔滨引进“苏白”和“长白”种猪。
从牡丹江种畜场引进荷兰黑白花和西门达尔(乳肉兼用)奶牛。
从北京引进青紫兰、安哥拉和力克斯种兔。
从牡丹江种鸡场引进来航鸡。
从牡丹江种马场引进苏重鞔种马。
1964年从哈尔滨引进克洛米夫、约克和吉林黑种猪。
1965年从牡丹江种畜场引进三头毛驴。
1967年从曙光农场引进东北细毛羊。
1969年从满州里引进内蒙古细毛羊。
从绥棱鹿场引进梅花鹿。
从佳木斯种貂场引进水貂。
1970年从吉林延边引进朝鲜牛。
从龙头马场引进苏重鞔,阿尔登种马。
1971年从852农场引进沃洛夫种马。
1972年从哈尔滨王岗引进黑白花奶牛。
1973年从独立三团引进黑龙江挽马。
1974年从853农场引进苏高血种马。
1979年从呼兰县外贸局引进比利时种兔。
1983年从内蒙古海金山种牛场引进乳肉兼用的草原红牛。
附:历年引进畜禽状况表。
畜牧机构人事变动表
二、饲养队伍
本场在一九五八年设畜牧分场一个。场社合并后,取消畜牧分场,各农业分场分别成立畜牧队。到1959年全场有九个畜牧队,77个饲养班。1964年新八五九农场成立后,建立,一个养马场(今11队)两个畜牧队(今4队、38队)饲养班11个。
1976年为重点发展和管理,农场确定14个养猪队,结果猪肉不能自给。1978年后原来停止养猪的单位又开始养猪。到1981年全场计有35个饲养班、一个畜牧队。
1982年全场畜牧搞专业承包、牛马猪羊蜂全包给个人户养,原来畜牧卫生员,多数承包猪房、饲养队伍变为个体饲养户。
三、饲 料
饲料是稳定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其生产供应和质量的优次,直接影响畜牧业的产品、成本、繁育、改良、疫病以及发展的全过程。本场畜禽饲料有—七类四十余种。
(一)种类
1、精饲料:破半豆、谷子、玉米、高梁、荞麦、大麦、土次小麦,豆饼、小麦麸、土豆、豆腐渣等。
2、粗饲料:大豆秸、豆皮子、玉米秸、谷草、青草、青干草、苜蓿苜蓿干草、甜菜渣,麦芋子、酱渣、酒糟等。
3、青绿饲料;榆树叶、柞树叶、甜菜叶、小叶樟、向日葵叶、大头菜叶、白菜帮、三棱草、胡萝卜缨、南瓜、西粘(田)谷,稗子草、四叶草、五花草、苋菜、车前子、灰菜、仓耳、苗蓿、水生细绿萍等。
4、青贮饲料:青割大豆、玉米秸青贮。
5、动料性饵料:鱼粉。
6、矿物性饲料:骨粉、贝壳粉、石粉、食盐等。
7,添加剂饲料:抗生素,保健剂、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如铁、硒、钴)。
(二)来源
种植:西粘(田)谷、首蓿、甜菜、南瓜、谷草、青割大豆,玉米秸、水生细绿萍等。
野生:榆树叶、柞树叶、青干草、灰菜、小叶樟、三棱草,苍耳、车前子,四叶草、苋菜等。依季节视幼嫩而采集之。
外购:动物性饲料、矿物饲料以及添加剂饲料均属外进的。
(三)供应:
主要是精饲料供应。1958年秋之前,牛马猪的精饲料,靠东安粮库供应,如豆饼、小麦麸。同年秋后,自己生产小麦和大豆,场院的土次粮豆开始自给。
1963年农场在东安建立面粉加工厂及榨油厂、各分场也相应建立粗粮加工车间和简易榨油车间。从此,其加工的副产品,供应本分场。
1964年新八五九农场成立,东安面粉加工厂及榨油厂划归我场,其加工副产品,供应全场。
1970年在场部建立米油加工厂(今工业三连),东安面粉加工厂迁至17队东侧;从此,油米和面粉加工的副产品一一豆饼,玉米皮、小麦麸等成为我场精饲料供应的来源。
(四)加工
牛马饲料;建场到1963年,青干草均由人工用铡刀铡草,豆饼浸泡拌草喂饲。
1965年起用铡草机,由开始18台到1983年增添到29台。牛马草料从1976年后全用机械铡草(无电力单位例外)以迄于今。
羊鹿饲料:以玉米叶,谷草、树叶、豆秸、豆皮子等整喂,豆饼泡发后补饲。
猪饲料:1965年以前,精,青饲料均用人工剁碎而后混合煮熟饲养。1966年进一台粉碎机。1968年推广叶洪海发酵饲料。普遍使用粉碎机是在1970年后。精,粗,青贮饲料均经过粉碎后混合煮熟喂饲。
1975年后才开始把粉碎后的粉料生喂,同时还搞发酵饲料。1977年本场自造打浆机,青饲料经过打浆后拌精饲料生喂。1980年后提倡科学养猪,才开始使用“多维”、“微矿”、 “抗生素”和“保健剂”等添加剂饲料。
总之,猪饲料由开始囫囵熟喂到后来粉碎打浆生喂,由单一精、青饲料发展到多种的精、,粗、青贮、动物性、矿物性以及添加剂饲料。
禽(鸡)饲料:场院下风头的土次破碎小麦及玉米、干喂整喂,豆饼浸泡和小麦麸拌水混合喂;青菜叶切碎生喂。
小结:饲料单一与全料;整喂与粉料;熟喂与生饲;都对畜牧业发展直接有关。1965年以前,是有啥喂啥,有豆饼喂豆饼。有麸皮喂麸皮,结果过料严重、消化不良,常引起肠胃病、下痢。如1973年秋玉米不成熟,1974年春12队养猪房有母猪95头,仔猪900余只,由于较长时间而又单纯喂大豆、致使母猪仔猪消化不良,引起肠胃病及下痢,结果死亡600余头。
又如1976年经总局检疫,发现我场缺乏“微矿硒”,是使当年五队和六队的猪群发生“白肌病”,而死亡200余头的致命因素。
农场从1970年后,注意到畜牧机械的建设对发展畜牧业的重要,便着手配备粉碎机、打浆机、电动机等(见附表3)。
机械粉碎精、粗、青饲料,既便于消化吸收、喂饲,又省工省料,对发展畜牧业起到促进作用。
从1975年后,农场注意畜舍配套建设。养猪点建砖瓦结构的畜舍(猪舍、牛马棚)饲料粉碎间、产仔房、母猪房、喂猪场、打浆池,饮水井等。由于畜舍保温清洁、促仔猪成活率提高、生长快、肥猪出栏多,又减少疫病。1978年和1979年,养猪业大发展,与畜舍的建设是分不开的。
附:历年畜牧机械及畜舍建设状况表
四、饲养
主要有两种饲养方式:
(一)放牧:非役用的牛马常年放牧, (冬季圈养)每年5—6月青草幼嫩,是放牧的好时节。7月后草老、蚊虫多、气温高、只能起早放牧兼人工打草喂饲。羊是常年放牧,每年开春在向阳的山坡地或未秋翻的豆茬地,玉米地放牧,冬天到菜地,苞米地、和场院边放牧,吃树叶吃青草,傍晚归圈。
历年畜牧机械及畜舍建设状况 附表3
(二)、圈(舍)养:役牛、马和猪皆为圈(舍)养,(但每年五月草嫩和秋后有豆茬地时,牛马猪也有放牧的)。猪分群、自由采食,吃饱为止。
禽:群鸡舍养、分群管理,人工饲养、昼夜投食,自由采食。
蜂:人工分箱育王管理,视蜜源、寻花采蜜,随地转移。每年11月初至来年三月末入窖保温饲养。1976午后也有在野外用锯沫封箱,达到保温防寒过冬的。
五、经营规模及效益
畜牧业历经27个年头,三起三落,到1983年末,牲畜存栏是:马277匹,牛283头,(其中奶牛59头),鹿77只,猪4,289头,羊273只。蜂76箱。畜牧点有36个,畜牧工人198人(见附表4—5)。
1966年到1983年的18年中,畜牧总产值是568.9万元。畜牧工人人均产值:最低是1969年,人均产值是373元;最高是1983年(承包后的第二年),人均产值是2,414元。 (就是畜牧业“黄金时代”的1979年,人均产值也只有1,834元。)由于搞专业承包,节省劳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见附表6)。从1965年至1983年的19年中,共生产猪肉354.6万公斤,上交96.76万公斤,生产羊毛3.02万公斤,上交2.93万公斤,生产鹿茸3,093两,上交2,631两;生产牛肉2.54万公斤,上交7,880公斤,生产蜂蜜8.55万公斤,上交4.7万公斤。特别是1978年和1979年两年,全场人均年吃猪肉分别为47斤和58斤。(见附表7、8)
六、畜牧业盈亏
从1959年至1983年的25年中,畜牧业有一年盈利,24年亏损,盈亏相抵,尚亏507.18万元。(见附表9),原因何在?
(一)生产条件差,生产水平低。
1、圈舍建设差,建场到1970年都是简易畜舍,冬不保温防寒、夏不通风防潮。1970年在5队、10队、17队始建砖瓦蓄舍,而大批盖砖瓦畜舍是在1975年之后。1975年之前、多数猪房的猪都是泥里来水里去,像泥猴似的。1975年后开始建砖瓦畜舍,其设备配套也不完全。
2、饲料单一、过料严重。1975年前,特别是猪,有啥吃啥,自由采食,直接影响繁殖、成活和肥猪出栏。本场母猪年均产仔1.7窝,窝活5.7头;仔猪60天龄断乳,平均窝重90公斤左右;肥猪出栏70%,肉料比例是1:4.5。(三低一高)。
(二)不应有的分摊、加大亏损。农场重农轻牧,把畜牧业放在从属地位。为保农业总产,每年决算,有些农业队把土次粮(给牛马羊猪房当饲料的)折成好粮,定价分摊给畜牧,据畜牧科测算。从1979年至1981年每年多分摊给畜牧的费用在10—15万之间。
(三)粮肉比价不合理,增加支出、减少收入。1951年每斤生猪可换玉米8.24斤,大豆4.76斤,牛肉可换玉米19.6斤。到1982年每斤生猪只能换玉米6.3斤,大豆1.8斤。牛肉一斤半才能换玉米9.4斤,特别是1979年饲料涨价,如豆饼由原来每斤8分提到11.5分。详见附表4—8。
历年畜牧生产状况(一)
历年畜牧生产状况(二)
附表5 历年畜牧生产效益
附表6 历年畜产品生产及上交情况 单位:公斤、两
附表7 每年人均吃猪肉量 单位:公斤
附表8 历年畜牧业经营盈亏状况 单位: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