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病疫防治

第五节 病疫防治


一、兽医机构沿革
  兽医站成立27年,主管人员先后更迭十一次,唯有配种员杨茂松连续二十六年在岗。姚和谨二十三年在岗。(见附表)
                 兽医站人事更迭



  二、兽药
  1958年至1963年,药品器械由转业来场的“五二医院”提供,后期由牡丹江农垦局兽医化验室供应。
  1964年至1968年“东总时期”,所需的药品和器械,到佳木斯总局化验室领取。
  1969年至1976年“兵团时期”,开始药品器械从六师富锦医药批发站进货。由于药品短缺,1969年开始,农场自办小药场,自制针剂:黄连素、三棵针、胜霉素,土霉素并将粉剂亚硒酸钠加工成注射液等。
  1970年6月杨明月研制的“两分钟止血粉”、马耳针炙麻醉、九一眼药水,钢胶粘裂蹄等药品和科研成果,曾在六师技术交流会上,做现场表演。
  1972年生物药剂从哈尔滨制药厂或莲江口兽医站进货。一般药品由六师师部(今建三江)医药批发站供应。
  1976年至1984年,兽药供应来自建三江管局医药批发站和饶河医药公司。为弥补药品器械不足,有从天津,上海、哈尔滨等地购进的。
  三、检疫防治
  牛马,从1958年建站起,一直贯彻“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防养结合"的方针。从1974年后,兽医站每年在4—5月定期普遍的对牛马进行一次检疫。
  建场初期,饲料条件差、劳疫过度、水缺料单一,致使牛马发生消化道疾病、如便泌,痉挛症等,呼吸道疾病如肺炎,胸膜炎等。这些常发病,严重的致死。1964年后,注意饲养管理,改善饲抖,减轻劳役,从此,消化及呼吸道的疾病只偶尔发生。
  本场牛马传染病的发生,是来自外进人员和引进畜禽带进的传染原,加上场里养狗多,易传染所致,如1973年从独立三团引进“黑龙江鞔马”,因马带有传贫的病原,进场又没有认真进行检疫,造成1974年在15队20队发生传染性贫血病,死亡两匹。由于控制不严,净化不彻底。1975年和1976年两年,又在全场14个单位发生马“传贫病”,死亡31匹。(见附表13)教训是深刻的,从1974年后,凡是引进的畜禽,必先检疫。如1983年从内蒙古引进12头三河奶牛,检疫发现有6头带“布病”,随之捕杀深埋。(见附表13—14)
  附表13        1974年贫血病和布病情况



  附表14            检疫统计表



  猪 1963年至1983年的二十年中,猪死于传染病、多发病的达2,200余头,特别严重的是猪瘟,猪口蹄疫和副伤寒(见附表15)
  由于常年采取了防、(每年春三月秋九月两次防疫注射)消,治隔,土洋结合,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方法,对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传染病都能得到控制,也摸索到一些成熟的经验。如本场是草甸白浆土,畜体缺乏微量元素硒,在仔猪生后第七天注射0.1%亚硒酸钠,可防止“白肌病”。用土法灌黄柏药水或三棵针水,口服连霉素对防止仔猪下痢效果显著。
  1972年10队防疫员宁德俊用针灸埋线对治疗仔猪下痢效果良好。
  羊 1975年我场检查出阳性“布病”羊34只,当年全部捕杀深埋。
  1975年至1980年一直没有发生“布病”。1981年至1983年,在私人户养中,共检出阳性“布病”奶羊七只,个人处理深埋。
  禽 1970年以前,本场禽无传染病。1970年以后,从六团调进部份职工,由于带进“鸡新城疫”病菌,引起全场内发生“鸡新城疫”。尤以场直地区严重。由于坚持春秋两季防疫注射,才‘得以控制。但至今还时有零星发生。原因是鸡雏没有滴新城疫苗,成鸡没有注射疫苗所致。
  蜂 蜂螨,痢疾,是蜂的常发病。因冬窖不保温、蜂团活动、常以白糖代饲蜜,引起消化不良,而大量死亡。
  1982年农场始用飞机喷洒农药。1983年春,全场一百箱蜜蜂突然死亡。防治办法:改善冬窖,有用锯沫在野外封箱过冬的,达到保温保安全。留足饲料蜜,备好杀螨粉。
  附表15           历年发生的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