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渔业生产

第一节 渔业生产


本场地处乌苏里江中下游,远离工业区,江水受污染较小。场区内的挠力河、阿布胶河,别拉洪河,河道多迂回曲折,河两岸低洼多沼泡,水浅土肥,杂草丛生,生物饵料丰富,水温度适宜,是鱼繁殖、生长的天然场所。
  每年秋季,大麻哈鱼由海上逆流入乌苏里江,白露前后产卵繁殖成鱼后,随水流入海生长,约3—4年长大后,再回游乌苏里江。如此往复,经常不断。
  其它鱼类有五十余种,每年四月初,冰雪在融化时,鱼群开始由乌苏里江逆流进入河套泡沼,在水浅处寻食产卵。到八月后,进入秋季,气候凉爽,水温下降,鱼群便顺流进入乌苏里江,准备在水深处越冬。渔工们利用鱼群繁殖、生长越冬的活动规律,在不同季节,使用不同网具与捕鱼方法进行渔业生产。1961年鱼产量达2,339吨,其中鲑鱼生产达14.5万尾。从1966年后,本场鱼产量明显下降,到1983年止,年量在35—312吨之间。为振兴渔业生产,从1982年开始发展养殖业,到1985年底,水产公司养鱼池水面达一千亩,投放鱼苗120万尾,有41户个体也挖养鱼池一千亩,投放鱼苗60万尾。1985年水产公司的养鱼池生产商品鱼3万斤,这是养殖业初见成效的第一年。
  一、捕捞业
  (一)定置渔业
  定置渔业生产,即挡鱼亮子,这是一种古老的捕鱼方法。它借助于河床平缓,河岸高陡,河面不太宽的有利地形,设置鱼亮子。具体做法是:在4—5月间,冰雪融化后,渔工们将直径20—30厘米的柞木大桩,桩长10—12米,分三排栏河成——线,每隔三米距离打一桩,依次排列,用吊锤楔入河床,木桩栏河竖起后,再用直径15—20厘米的柞木紧贴水面用铁丝横绑在大桩上,上中下三道。然后把编好的箔条片(宽2—3厘米,用直径8—10厘米,长6米的柳木或杨木杆编成)在每年10月之前,水位还未上涨,鱼群尚未回游时机,将箔条片斜倚在三道横梁上,在水深流急处,开一豁口,下面用箔条编成的三角鱼穴。白露后,河水回落,鱼群回游,当鱼群随急流冲入鱼穴内(鱼只可进,不可出)渔工们手持操罗,站在梁箔的第三层横桥板上捞鱼。鱼群入穴的顺序是:先鲤鱼,后狗鱼、里鱼,鲶鱼,最后是鲫鱼和杂鱼。每年从10月开始到12月底是鱼梁子冰下捕鱼的;最好季节。但要注意每年11月中旬左右,河上的冰块冲击鱼亮子,需要昼夜值班用冰耙耙打冰块,保护鱼亮子的安全。在捕捞期间要注意箔条片的基部有没有漏洞,要经常检查加固,避免跑鱼。
  今东安鱼亮子(前称船营鱼亮子)1946年以前是私人经营1947年至1950年船营鱼梁子由抚远县“裕东公司”经营;1951年划归饶河县水产科经管。
  (二)游动鱼业
  游动鱼业生产,分明水期和冰冻期。
  明水期:从4月到11月进行。多以两人为一组,配舢板木船(今铁皮船)一只,圈网60块,扒网5片。
  春汛开江期,即4月下旬至5月上旬,用两只木船为一组,4人组成,每组配兜网一台,每台4片一个兜。
  秋汛大麻哈鱼期(9、10、11月)每只木船配摊网1台,每台4—6片。
  冰冻期鱼业生产:为每年11月中旬至来年元旦止,网具用大拉网,每台3至10片不等,20—30人组成,也可用于秋汛大麻哈鱼明水鱼生产。
  (三)鱼具种类规格及使用方法
  鱼具是随着生产的需要而不断改进的。五十年代用毛、钩块、钩滚钩,大拉网、兜网等鱼具,六十年代改进为圈网、扒网、滩网等新型鱼具。这些网具的规格及使用方法是:
  扒网:长六十米,宽3米,网眼2.5寸,网线为尼龙或胶丝,上纲浮子为塑料泡沫,下纲网脚为铅。其优点:下网快,起网快,耐用又不粘草泥。使用方法:顺水流而下或横截河口水泡处,只要鱼群沾网即获。此网具四季适用。
  兜网,与大拉网结构相似,只不过网眼小一点,网片少一些。每台网具由两只船顺流横排(拉开距离)在河叉或江河口汇流处使用,顺水流由上往下拉,拉1—2华里后起网,返复使用。在春季开江的半个月内,抓住鱼群从江中向河套河叉逆流游动觅食的有利时机进行捕捞,有时拉一网可捕千斤。
  滩网;长60米,宽6米,每台4—6片连成。每片分三层,外内层网眼1.8尺,中层网眼4寸内外层(大扣)网眼装时对称,上下网纲浮与网脚的设置与扒网类同,只是在网的两端多加两个大的浮子,露出水面,夜间安上电池灯以指示网的位置。使用方法:在固定网滩内,横江栏截,顺水流而下,冲到1—2华里处收网取鱼。平时只白天撒网捕鱼;秋季大麻哈鱼汛期,昼夜不停轮番撒网捕鱼。鱼群游动只要触网即可沾网被获。
  圈网:以网身、网衣(即帐子)两部份联结构成。网身:用5个木圈或铁丝圈连成,最大外圈直径70厘米,最小内圈直径40厘米,长2米,网身内设两层倒叉,第一层倒叉为外口方形,位于第一与第二圈之间,第二层倒叉为扁形,位于第三圈与第四圈之间,第五圈为网兜。网衣高与网身外口直径同,长4米与网身外口垂直连接,网眼1.5寸。使用时,用4根木杆连同网身垂直插入水中,根据地形和鱼游特点,分背流,斜流插法。利用明水期江河泡沼的出入口处,鱼群上下左右游动,顺帐子进入网内,鱼大于网眼,进网出不来。渔工将网下好后,每隔24小时收鱼一次。少则几十斤,多则几百斤。
  大拉网:这种网具大而笨重,今只用于冬季冰下层冻鱼生产。
  滚钩:原用于大麻哈鱼生产,六十年代后被摊网取代,今不再使用。
  钝钓:用于5、6、7月鱼群最活跃季节钩捕鲤鱼。它是用纲丝弯成的钩状,把钩拴在1.2米长的线绳上,在钩后10厘米处,拴一块2厘米见方的豆饼(炒至焦黄有香味),然后在一根铁丝上,每隔80厘米拴一把钩子,连结成长300米,两端拴上石头横江坠入江底。钩与豆饼随水流摆动。鱼见豆饼便靠近,随水流摆动的纯钩正好打在鱼腮上,妨碍鱼吃豆饼,鱼为排除障碍,便一口吞下打腮的纯钩,不料通过腮时,被钩钩住,结果未吃到豆饼反而被捕。
  渔工们下好钝钩后,每隔24小时查钩一次,有鱼捕鱼,豆饼掉了补上。
  毛钩:纲丝弯成的,钩的尖部锋利;离钩尖3厘米处有一倒刺,钩上套上蚯蚓作鱼饵,在100—150米的胶丝绳上,每隔30厘米拴一把毛钩,顺水流放入江中,一昼夜取出,可捕获1—3斤重的鲶鱼或杂鱼。
  (四)冰下冻鱼生产:
  在江河水下撤、冰层下沉,鱼群归窝时进行。具体作业方法:选择鱼群集中河段,用冰穿每隔4—6米处将冰层穿一小洞,形成椭园形的圈,在圈的两个对称点,各打一个三角形的网具进出口,大拉网的两头纲绳(带网)从三角口进后,各延不同方向从冰层下由一个个小洞通过,到另一头的三角口出来,出来的纲绳也是两头,把人力分成两组各拉住两头的纲绳往外拉网,大拉网逐渐收缩前进,待近三角口见鱼时,便边捞鱼边收网,直到把鱼捞净。1959年冬,别拉洪河曾一网打2.7万斤,挠力河一网打3千余斤,菜咀鱼亮子打8—9千斤。
  本场渔业生产,在六十年代初,鱼产量高达2,339吨(1961年)从1966年以后,鱼产量大大减少,俳徊在35—312吨之间,到底原因何在?
  其一,渔船增多、渔网改进。据水产公司调查,抚饶两县加县境内农场的打渔船,到1985年底统计已达480只,比1963年以前增加8倍 (原50—60只渔船)。渔网由线网到尼龙网,今发展到胶丝网,网眼也由大变小,在五十年代以前,两斤以下的鲤鱼和半斤以下的鲫鱼不捕,而今一斤以下的鲤鱼和半斤以下的鲫鱼都捕获。
  其二、大麻哈鱼减产,异邦在入流口设电网,控制大麻哈鱼回游乌苏里江,幸免逃过层层电网的大麻哈鱼就不多了。
  其三、从六十年代以后,乌苏里江水浅了,内河水也小了,不利渔类繁殖生长。
  以上原因,是本场渔业生产由旺到淡的根本所在。
  (五)养殖业
  由于江河捕捞业不景气,所生产的江鱼满足不了生活的需要。从1982年开始,本场转向发展养殖业,当年在大板水库投放鱼苗9万尾,收回鱼苗2万余尾。1983年投资45.7万元(总局23万元、农场自筹22.7万元)在本场部前阿布胶河南岸,动用几十台推土机,推成养鱼池570亩。当年投放鱼苗30万尾。1984年继续建造养鱼池430亩,到1985年水产公司拥有养鱼池水面1,000亩,共投放鱼苗120万尾,当年生产商品鱼3万斤。
  个体户发展养殖业,到1985年底有41户,开挖养鱼池水面达1000亩,投放鱼苗60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