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农田水利工程

第二节 农田水利工程


一、水利建设发展过程
  本场的农田水利建设是伴随着开荒和建点同时开始的。从初期的镐刨锹挖,到目前的机械化施工。二十七年来水利投资二百六十余万元,完成土方六百余万立方米,修建排干、支沟86条,长242公里,受益面积十万余亩,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三。还修建钢筋混凝土桥梁六座,涵洞五十个,水库一座。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大体可分三个主要阶段:
  1、奠基阶段。1966年以前的十年间,是农场水利工程的奠基阶段。这一阶段的施工方式是人工排水,以创造条件开荒和环山挖截流沟,防止桃花水下山为主要日的。施工期以冬季施工为主,少数小工程在农田夏锄之空隙进行。1962年以前还有由劳改人员组成的专业水利工程队常年排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产条件的改变,当年的排水渠道有的现已平掉,尚存有里小山第一干渠(位于今二十五队西北部)及两条支沟一一“洪一干”、“洪二干” (位于十二队北十三队南),全长二十余公里,靠山地区截流沟五十余公里。这些工程当初发挥过良好的排涝作用。尽管有的地段没有开通或标准不高,但它为后来的水利工程逐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曲折阶段。1967年至1976年的农田水利建设,曾组织过阿布胶河取直和小青沟会战等较大的水利施工,至今尚存。但这一时期的水利建设以虚充实的现象较甚。因每年都要按上级布置的土方量完成任务,否则要受批评,所以层层虚报,甚至冬季以挖雪充数。1975年全场上报完成排水总土方量为117.8万立方米,后经核实仅有二十余万立方米。由此可见,这一阶段的水利施工是虚而不实。这是建场二十几年来农田水利建设成效不大的阶段。
  3、大发展阶段。1977年至1984年,特别是1982年以后是农田水利建设大发展阶段。前期以人工作业为主,采取排水与修路相结合的办法,加上别拉洪河新河道改造成功,使东部十几万亩农田排除内涝创造条件。
  1982年以后,总结本场历史上旱涝年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认识到。涝灾是粮豆生产的主要灾害。它左右着整个农场的农业生产形势和经济形势。如1970年天旱,年降雨量为410.8毫米(本场平均年降雨为557.2毫米),是降水最少年份,但粮豆平均亩产仍在110.2公斤,保住了当时生产条件下的正常产量水平。1972年天涝,年降。水738.5毫米,粮豆平均亩产72.8公斤,低于当时生产条件下正常水平百分之四十。因此,决定在排水治涝上要花大本钱,下大力气。这一阶段排水的重点是十队以东的低洼易涝地,解决了十队、十一队全部和十二生产队的部分涝洼地号,受益面积在十万亩左右,占全场总耕地面积的23%。仅1982年就完成土方196万方,创造了本场农田:水利建设史上的最高记录。从1977年至1983年全场排水与修路结合, (排水的同时修路60余公里),完成土方80万立方米,解决了九个生产队的交通运输。全场现有的73条221公里、的干、支、沟配套排水工程中,除四条是原有渠道外,均为这七年修建的。而且从1981年起施工方式由以前人工作业为主转为机械施工为主,专业水利施工队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水利工程分布
  (一)排涝干支沟的分布。
  1、三十五排干;位于十二队附近的别拉洪河总干渠至二十五队公路南,全长9.5公里,配套支沟13条,总长37公里,工程土方23.1万立方米。1979年开始施工,1983年主干完工,配套支沟九条,长26公里,土方10.5万立方米。全部工程竣工后,可使现有耕地一万亩受益,并可开垦荒地四万亩。
  2、三十六排干:位于十一队东部,由别拉洪河总干至小青沟,全长6公里,配支沟八条,总长13公里,土方8.3万立方米,十一队全部及十队、十五队部分耕地,共两万余亩受益,并可开荒一万余亩,1982年全部支沟配套。
  3、三十七排干:位于三十队西,由别拉洪河总干至杨木林,全长12公里,1983年已完工3公里,土方5万立方米,整个工程完工后,可垦荒6万亩。
  4、别拉洪河副沟八条,西起一队二十八排干,东至十一队北部,穿过一队、二十三队、五队、四队、十队、十一队,总长33公里,控制面积四万亩,1983年竣工。
  (1)“洪一支”位于十二队北,由老别拉洪河至公路西,全长四公里,受益面积五千亩,土方3.6万立方米,1982年竣工。
  (2)洪二支:位于十三队南部,由老别拉洪河至公路西,全长3.6公里,受益面积七万余亩,土方约3万立方米,1982年竣工。
  (3)洪三支:位于十三队北,由老别拉洪河至十四队新道西,全长三公里,受益面积四千亩,土方2万余立方米,1982年竣工。
  (4)洪四支:位于十四队南,由老别拉洪河至十四队南,全长六公里,受益一万亩,土方量8万立方米,1982年完工。
  (5)洪五支:位于十四队北部,由老别拉洪河至十四队东部,全长3.6公里,受益面积五千亩,土方量5万立方米,1982年完工。
  (6)洪七千:位于三十三队与二十六队之间,全长5.2公里,受益面积一万亩,土方7.8万立方米,1983年完工。
  (7)里干一:位于二十五队西,由老别拉洪河至二十五队北,全长四公里,土方2,4万立方米,是早期四条老工程之一。
  (8)钓鱼台排干:主沟从十六队向西南至十七队公路桥,全场三公里土方2.4万立方米,受益面积三千亩,1983年完工。
  (5)截流沟:全长五十公里,靠山边生产队逐年挖通,规格不一,土方约50万方米左右,使环山坡地免受水涝和山洪冲刷。
  以上排干和支渠,按施工设计要求,底宽二至三米,上宽十米,深在1.2~1.5米之间,流速在0.3—0.8米/秒之间。
  (二)桥梁、涵洞分布
  新河桥:位于十队与十二队之间,是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长45米,桥面宽为7+2×0.5米,全长58.5米,横跨别拉洪河新河道主干渠上。1977年动工,1979年竣工,是本场内最大的主干公路桥。
  和平沟桥:位于水利大队东去东安公路上浆砌石桥台,钢筋混凝土桥面,长6米,桥面宽7米,1982年建造。
  三十五干桥;位于十二队东到三十队路上是本场内第一座微弯板钢筋混凝土桥,长13米,桥面宽7+2×0.5米,1983年建造。
  十七队桥:位于十七队西主干公路上,下部为浆砌石桥台柱,上部为钢筋混凝土桥面,长6.7米,桥面宽6.5米,1983年建。
  三十六干桥:位于十一队东三十六排干上,下部为浆砌石桥台柱上部为钢筋混凝土桥面,长7米,桥面宽7米,1983年建。
  场部南桥:位于场部南之阿布胶河上,又称一道桥,下部为浆砌石桥台柱,上部为钢筋混凝桥面,长6米,宽7米,1979年建。
  此外,截止1983年,全场有永久性涵洞共50座,分布在主路和各田间路上。
  (三)水库、鱼池分布
  大板水库:位于场部西一公里处。1958年冬施工,1981年竣工,投资15万元。属山峪地带,三面陡坡,一面筑堤,堤高6米底宽38米,顶宽6米,堤长630米,水库储水容量600万立方米。从1984年起开始人工养鱼。
  养鱼池:位于场部东南一公里处的阿布胶河岸南,面积570亩,分46个大小不等的单池,池水最深3.5米,最浅2米。总土方量为30万立方米。另有3.4公里引水渠道和一座渡槽、六座涵洞等配套工程。1983年春开始施工,十一月形成以上规模。总投资33万元。1984年继续扩大,年底鱼池水面达1,000亩。
  三、农田水利投资
  1964年新八五九农场成立后,农田水利建设共完成土方5268.1立方米,投资386.34万元。 (别拉洪河主河道改道工程及其付沟和新河桥工程的投资没统计在内)生产队自行组织的小型工程由队自筹资金,农场不予投资。(见附表)
             历年工程投资及工程量统计表



  附:水利工程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