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农机休造业

第一节 农机休造业


一、农机修造厂:
  今八五九农场修造厂,是在原五分场修理所发展起来的。1957年,设有烘炉两盘及一些简单修理工具。所里有九名机务人员,从事简单的农机修理工作。1958年,增添两台车床,一台钻床,建土木结构厂房300平方米,全所有干部、工人28人,陈庚申任所长。1959年建土坯草房修理车间400平方米。工种有:修理工、锻工,车工,承担本分场的拖拉机保养,小修及农具维修等。1961年,黄立威任所长。同年建砖墙草盖机床车间224平方米,发电间84平方米。1963年,杨君任所长。1964年,新八五九农场成立。原六分场修理所合并,成立新八五九农场修配所,王富国任所长,职工增加到45人。并购置几台车床,从此,承担农场农机具的修理。工种有:修理工、车工、钳工、锻工、电焊工,电器修理工、板金工等。同时还能自行生产部分拖拉机、康拜因及各种农具配件。1965年11月老八五九农场修配厂(东安修配厂)解体,主要机械设备和部分工人、技术人员与新八五九农场修配所合并,成立八五九农场修配厂,崔庆之任厂长。合并后,职工增加到88人,技术力量加强了,任命四名技术员。从此,修配项目与生产规模随之增多与扩大,农场的拖拉机、康拜因大修均可自行解决。1966年厂长韩景发。
  1967年春,厂革命委员会成立,主任严昌奎。1969年改为修理连,连长徐治臣。1970年连长袁庆年。1973年连长张福勤。1976年连长卜宪仁。1968年后,由于大批知识青年来到农场,生产扩大,机修任务加重,所以修理连职工人数增加到234人。
  1977年兵团撤消。修理连改为修造厂,厂长卜宪仁。1981年厂长曲文亭。1983年厂长吴国玉,到年底全厂职32135人,技术员11人,有砖瓦结构厂房3,330平方米:分主修车间;机械零件加工车间,铸造车间,锻工车间,电器修理车间;制造车间,修旧车间与物资库等。另有460平方米办公室及集体宿舍楼一幢,锅炉房120平方米,固定资产五十九万三千元。修造厂承担农场的拖拉机、收割机及农具的大修和配件业务。每年冬季集中修车70—80台,全年150台左右。另外根据生产需要,制造各种农用机械及其它生产设备,如制肥机、喷药机,入囤机、抛撒器、打浆机、粉碎机、扬场机、输送机、孵化器、大豆精选机、车床、刨床、环形镇压器、油罐、滚丝机、拔丝搓丝机等。特别在1973年和1975年,自己动手建造了400吨位机动船燎原401和燎原2号船头各一艘,担负农场化肥、油料、原煤等的水上运输任务,年产值达60万元左右。
              历年机械设备增置情况



  历年生产情况
  八五九农场农机修造厂。从建所到1965年期间,生产规模小,生产经营保持收支平衡。1965年与东安修配厂合并后,虽然生产规模与经营范围都扩大了,但这一期间,受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又经历了十年的动乱,生产曾一度受到影响。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生产全面开始恢复,经营状况好转。1978年至1983年的生产经营状况见附表:
               六年的经营效益               单位:元



  二 、—分场修理所:
  八五九农场一分场修理所,于1974年建,第一任所长吴国玉,当时有职工16人,有砖木结构生产车间500平方米,两台农场自造的皮带车床,一台刨床和两台小台钻。承担本分场农机具的日常维修。冬季拖拉机检修,由于受人力,设备,技术力量的限制,除担负日常的修理及保养工作外,尚能完成20台机车的冬检工作任务(占分场机车总数的30%,)第二任所长曾凡武,1978年后由杨金学任所长。
  随着生产的发展,技术力量,机械设备和工人人数逐渐增加,生产规模随之扩大。1981年建砖瓦结构修理间800平方米。1982年又建180平方米的锻工车间、发电车间及锅炉房。1983年又建车工及电器修理车间100平方米。机械设备除引进外, 并自制了吊车、铣瓦机、研磨机,拆装台等。
  1983年底这个修理所,有职工46人,有车床3台,刨床2台,小摇臂钻1台,充电机2台,电焊机2台。大修设备,除镗缸机,曲轴磨床和马力试验台外,其余已基本齐全。该所现有砖瓦结构生产车间158平方米,分为修理、车工、锻工、发电、锅炉及材料库等专业用房。同时还配有五台推土机和一台50型胶轮拖拉机。有固定资产340,950元,承担着分场各生产队的农机具修理及部分拖拉机冬检任务,由建所初期年冬检20台,如今增至50台。1980年以前,由于受“大锅饭,混着干”的影响,经营管理差,劳动力物资损失严重,一直处于亏损单位。1981年以后,落实了生产责任制,实行包干定额管理,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扭转了生产的被动局面。1981年收支平衡。1982年盈利6万元。1983年盈利4万余元。1981年至1983年年产值均达16万元以上。平均每个职工创造产值3600元。
  三、二分场修理所:
  二分场修理所,建于1976年,第一任所长王建信。全所当时有职工28人,有砖瓦结构修理车间600平方米,有两台车床(本场修造厂自己制造的),一台小台钻,一台研磨机(自制)一台弹簧锤(自制),一台电焊机,一台小发动机组,当年冬季开始修车。修理工人不足,从连队临时抽调补充,冬检后留用。第二年引进一些设备,除镗缸、磨轴外,其余设备,基本够用。1978年后陈庚申任所长。为发展生产、安定职工生活,1978年建发电间和锅炉房125平方米。1983年建办公室,职工宿舍100平方米。
  该所现有职工48人,生产用房及办公用房285平方米。固定资产283,400元。工种有车工、钳工、板金工,锻工、电器修理工、电焊工,锅炉工、修理工、木工、研磨、燃油、马力试验等。每年能承担40台拖拉机的修理任务。
  1981年以前,由于吃“大锅饭”,加之对资金材料管理不善,损失浪费较严重,年年亏损。1982年尽管落实了生产责任制,实行班组核算,定额管理。但由于人浮于事责任没有真正落实到人头仍未能从根本上摆脱被动局面。1983年增置五台推土机,承揽了农场的部分农田基本建设任务又落实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 收入增加,经营状况开始好转,当年盈利3.8万元。
  四、三分场修理所:
  三分场修理所,建于1970年,开始为23团四营修理所。该所成立后,随营部几度搬迁。曾在14队,15队,33队建过修理所。1676年分场搬到12队后,修理所才固定下来。李士香,曾凡武,李汉英,陈行远,姚玉龙等先后担任过所长。
  建所初期,全所有职工20名,机械设备有两台旧车床,(分场自制),一台小摇臂钻、一台电焊机,一盘小烘炉。从建所至1976年的六年间,由于多次搬迁,一直没有固定的生产车间,生产用房是向生产队借用的。当时每年修理能力为15至18台机车,占分场机车总数的30%。1976年所址固定后。1977年建砖瓦结构修理车间800平方米。并引进沈阳产6—20车床两台,牛头刨床两台,硅整流电焊机两台,65kg空气锤,燃油试验台各一台。同时还自制了吊车、研磨机、小型压力机、35mm立式钻床、行走拆装台,液压铆机、发电机试验台等生产设备。
  1983年全所有职2246人,有修理车间,锻工车间,钳工车间,锅炉房,发电间、仓库,木工车间等,计1,180平方米。工种有:车工、钳工、锻工、板金工、电焊工、电器修理工、木工、锅炉工、研磨;燃油、马力试验等。还有上海产50型胶轮拖拉机一台,全所固定资产278,00元,全年承担修车50台,年产值20万元。从建所至1981年的11年中,生产经营被动。1982年落实生产责任制,增置三台推土机,承包农田排水,开展多种经营,收入增加,经营状况开始好转。1982年盈利6.6万元,1983年盈利5.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