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制砖厂砖厂原建于1959年。厂址在饶河县城北门外,由总场基建大队领导。厂长田桂荣,指员陈寿康。1963年体制改革,由张靖宇带领44名职工从饶河迁移到东安下营桥头建点,后因土质不好,于1964迁移到龙山洞桥头(今19队和水利大队之间)建点,当年投产。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因地理条件不适应生产发展需要,于1966年冬,又迁到和平村(今水利大队),成立八五九农场砖瓦厂。又因受土质土量限制,20门小轮窑所生产出的红砖,远远满足不了农场基建的需要,于是在1975年冬,由吕文悦、方樟茂带领职工到蛇山村东建点,经两年建设,一座36门轮窑巍然屹立在蛇山之东——乌苏里江,畔,高耸的烟筒拔地而起甚为壮观。
建厂初期,从备料、制坯,烧砖到出成品,都是手工操作,砖窑是用土坯临时砌成的,烧砖数量少,时间长。由于人工拌土,渗水均匀,砖坯质量较好。1965年建20门小轮窑一座,为提高工作效率,解脱笨重的体力劳动,购进制砖机一台,增添搅拌机,推土机和小型运输车等设备。由于机械质量不过关,不配套,因而使泥水搅不均匀,砖坯质量较手工脱坯差。1981年,派出一名职工到北京学习制砖先进工艺流程技术归来,对机械进行改装,增加制砖用土的含沙量,砖坯质量明显提高。1983年被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定为合格红砖,抗压力居总局第二位。
1983年有职工165人,季节性临时工80人,年均生产红砖六百万块,1981年生产1040万块,轮窑1850平方米,主要设备有制砖机两台,搅拌机两台,推土机四台,柴油发电机两台,小型车4台,36门轮窑一座,固定资产774,012元。1983年实行经济责任制,砖厂根据农场下达的利润和生产任务指标,把任务下到车间。从备料到产品成型,全部由车间负责。超额完成任务部分,按10%提奖,没有完成部分按5%处罚 大大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1983年完成红砖1,200块,比年初计划多完成100万块。而且生产周期比历年最短的1982年还缩短41个台班次。
经营盈亏状况 单位:万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