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交通运输一、陆路运输
1968年前农场与外界没有公路可通,汽车在场内务队之间运种子、口粮和饲料、运上交粮到东安镇,从东安码头运煤,油料、肥料到各生产队。
封冻后汽车可沿乌苏里江冰道到饶河县运日用百货和生产所需的物资。
1969年“胜七公路”修通后,进出场物资可从佳木斯、福利屯、建三江管局运进,出场粮豆也可通过“胜七公路”运出。
(一)货运
1964年至1983年陆路汽车运货量在6—12万吨之间。运出物资主要有大豆、小麦和农副渔业产品,运进的物资是化肥,原煤、油料、另件材料以及日用百货。
货运量统计(1978—1982) 单位:台、吨
(二)客运
1964年秋农场汽车队配有一台和平牌客车,但因对场外无公路,客车只能在冬季封冻后在冰雪道上不定期的往返于场部至佳木斯,因风雪封道多数时间还是以敞车开路后随客车。1969年底,新增加一台长白山牌客车。从1972年“胜七公路”路面铺砂石后,每两天一趟,往返场部与建三江管局,途经胜利、红卫、创业三个农场,全程119公里,票价三元六角。每逢元旦春节期间旅客流量多时,客车也通往福利屯,佳木斯等地,每年客运量约两万人次。1978年增加一台嫩江产大客车。1980年又增加四平大客车一台。从此,三台客车倒班往返建三江管局。旅客多时日出两台客车。到1983年累计客运量约二十六万人次,售票收入一百七十万余元。
去饶河的旅客,1982年由饶河县运输公司客运站承担客运。
(三)专业汽车运输队
汽车队建于1964年,开始有型号不一的各种汽车17台,全为载重汽车,另有油罐一台。随着生产发展,车辆也不断淘汰更新,到1982年止,全队有解放牌汽车28台,东风牌汽车9台,油槽车2台,嘎斯车4台,吊车2台,另有客车3台。
修理设备有;摇臂钻一台,台钻一台,刨床一台,电焊机一台,镗缸机一台,30瓦发电机一台,天吊一台,车床2台,两吨锅炉一座。
1964年建队时,全队人员30人,其中21名驾驶员,多为转业官兵。建队后共选配三批学员,第一批1964年选配5人,第二批1965年选配7人,第三批1969—1976年之间,选配36人。三批共选配48人,今车队共有职工142人,其中汽车驾驶员57人,修理工43人,行政管理人员和其它职工42人。
二、水上运输
以东安码头为起点,沿乌苏里江分南北两条航线。南线东安经饶河至虎头,航程130公里,北线经抚远入黑龙江、松花江达佳木斯市,航程650公里。
1963年以前,总场有机动船10艘,农场所需物资全由水上航运。1964年以后,农场自己的船队停航,所需油料、燃料(煤)均由佳木斯航运局承运。1974年起农场自造两艘机动货轮(燎原401——油船,载重量400吨及燎原02——船头)开始航运,江上运输又开始活跃起来,从每年五月中旬至十月下旬为航运期,每年平均航次在20~22个之间,货运量在八千到一万吨。是农场物资水上运输之重要通道。
八五九农场公路交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