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通讯

第二节 通讯


一、机构改革
  1957年初,总场装设十门磁石交换机,配话务员3名,机线员两名,隶属基建科管理。科长郭少仁。
  1958年底,场社合并,所有通信人员及设备归属饶河县邮电局管理。分场设有交换台,配话务员两名,机线员两名,行政隶属分场办公室。
  1964年3月,新八五九农场成立,农场装有50门磁石交换机,配话务员两名,机线员两名,隶属工业交通科领导。科长王三明。
  1969年4月,农场改为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十三团,机关按部队编制,设通信股(开始为参谋股),股长王宝田。股内配通信参谋,收发员各一人。股以下设警通排,编制26人,其中电话班10人(话务员3人,机线员7人);通信班4人,分步骑、机要、摩托通信员;警卫班10人(包括警卫员和公务员)。同时六个营和东安镇7个单位设有交换台,各配话务员两人,均属通信股领导。此时全团有通信人员43人,是建场史上人数最多的阶段。
  1977年春,恢复农场体制,通信股改为通信科,撤销警通排,保留电话班。
  1978年春,通信科与电力科合并,称通信电力科,科长于占斌,配技师、技术员各一人,电话班和分场机线、话务人员不变,电力设技术员一人,发电班一个,外线班一个。
  1979年初,通信与电力分开,单设通信科,科长付志友,其他人员未变。
  1983年,通信科改称通信站,科站合一,对外称通信科,对内称通信站,站长吴喜文。通信站分话务、机线、传真、载波、电源等业务。在编30人,其中各分场和东安镇分机有话务员10人,机线员4人。
  二、概述
  通信工作是领导机关的血管和神经,是首长的耳目,是实施现代化大规模生产指挥的重要手段,也是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有线电话网路,不仅为本场生产、生活服务,更重要的是,由于本场地处边疆,也为有关边疆军事、外交事宜服务。
  建场二十七年来,我场有线通信网路的建设,是随着生产发展而发展,随着建点延伸而延伸,居民点扩建到哪里,电话线路随之延伸到哪里,以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我场的通信工作,由1957年建场初期的徒步开始,逐步发展为摇把式磁石电话单机;单线串联电话,双线电话线路;直至1981年采用高频信号,多路传输的通讯载波新技术,引用黑白光信号的传真技术。充分体现了农场通信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现在,我场已经拥有有线通信网路236杆公里,490对公里。其中塑料电缆线60对公里,空架电缆线路4杆公里,油柞松木线路51杆公里,水泥杆线路26杆公里,杨木线路55杆公里。电话机188部,其中供电电话机138部,总机270门。其中供电总机150门。会议电话总机一台,分机7部;单路载波机20部;无线电台4部,文字图表传真机一部;组成了有总机室、载波室和传真室的通信系统。1983年度本场通信工作及传真室在全管局总评中双获第一名。以农场部(四平镇)为中心枢纽,联结场内东、西、南,北,以至场外长距离的通信网路已经形成。通信事业的发展,适应了农场生产建设事业和边防斗争的需要。全场电话机密度,已达每百人1.60部。
  三、有线通信网路建设
  我场通信网路建设,是在总结解放前的伪满时期的临时线杆和解放初期区、乡政府时期的简易线杆经验教训基础上,逐步发展起采的。现将我场东、西、南、北四条干线情况分别记述如下:
  东部线路:
  由场部沿公路往东北方向,经二分场部(9队)三分场部(12队)至40队(石头山),沿途联结20个生产队,总长128杆公里,203对公里,其中,塑料电缆10对公里,标准化水泥电杆26杆公里,杨木、白松木电杆102杆公里。安装磁石电话机40部,两个分场部及二砖厂安装262型30门磁石交换机各一部,二、三分场部设有B84—C单路载波电话机和BDH一2型会议电话分机各一部。这条线路的开设情况是:1960年,由场部至二分场部(9队),沿途3个生产队(7、8、9队)架设简易线路12公里。1968年,由单线改为双线。1982年,建成永久性水泥标准化电杆线路,其中162AL铝线,4.0F铁线各9.5对公里。同时对分场部开设单路载波和电话会议分机各一台套。
  1964年,由二分场部延伸至12队(三分场部)、13队,沿途4个生产队(10、11、12、13队),架设简易电话线路13杆公里,1968年改为双线线路。1983年建成水泥杆标准线路。其中162AL铝线,4.0F铁线各9.6对公里。4.0F2铁线作为二、三分场部至农场的迂回线路,同时对分场部开设单路载波电话机、电话会议分机各一台套。
  1970年,由二分场部(9队)向东延伸至15队,架杨木电杆双线线路16杆公里,其中同线串联电话有24队。同年由三分场部(12队),延伸至26、30队,架设六米白松木电杆33杆公里,49对公里,其中同线串联电话有14、26、28队。
  1979场,由三分场部延伸至40队(石头山),架设杨木电杆线路42杆公里,64对公里。1981年在二砖厂(马小山)设30门磁石交换机一台,其中同线串联电话有东海林业站和33队。
  南部线路:
  由场部经水利大队、19队、20队、一砖厂至东安镇,沿途6个生产单位,总长23杆公里,79对公里,(包括东安镇地方设立的机构)共装磁石电话机17部,设30门磁石交换台一部,由单线简易线路变双线线路。1983年改为油炸松木杆标准线路,同时在东安镇下营设防窃听电话干扰网一道2.5杆公里,并架设东安至饶河县城边防军事专用电杆线路和地下地缆线路。详细架设情况是:
  1、由场部经水利大队、19年、20队、一砖厂至东安渔业队,全长17.5公里。建场前,已有简易单线电话线路。1958年春,为勾通总场(东安镇为八五九总场场部所在地)与五分场(四平镇)通信联络,在地方政府电话线路上加挂军用被服线。公社并入农场后,于1959年冬,重新架设杨木简易双线线路。1983年,改为油炸松木杆标准线路。
  2、东安镇及原八五九农场场部(东安下营,均设有通信机构,体制调整后,原有通信机构撤销,东安镇归属新八五九农场领导。接管后,为勾通镇内外通信联络,重设30门磁石交换台一部,电话八部。
  1969年,为适应边防军事需要,架设东安至饶河县城军事专用电杆线路,和国防地缆线路。
  3、1969年,在20队设10门磁石电话机8门,1983年装5门。
  4、1969年,由20队至21队,架设双线电话杨本简易线路4公里,1982年废旧线改迁至19队线路3公里。
  5、1978年,由一砖厂至20队,加设双线电话线路2公里。
  西部线路:
  由场部沿公路向西南方向,对场内勾通科研站、18队、17队、面粉加工厂、毛金沟林业站等五个生产单位的有线通信。对外经胜利农场通往建三江管局、饶河县邮局,勾通全国通信线路,是我场对外省有线通信线路。这条线路,于1968年架通通话。本场至胜利农场段全长20.5杆公里。沿线通往场内各生产单位线路计26杆公里,58对公里,其中油炸松木电杆标准线路22杆公里,162AL铝线,4.OF铁线各20.5公里,3.0F铁线17对公里。同时对胜利农场开设一套三路载波电话机,1980年,对饶河县邮局开设一套单路载波电话机,对建三江管局开设一套文字图表传真机。
  在开通与胜利农场对外通信线路之前,于1958年架设由五分场部至7队(今l?队)简易单线电话线路7公里,1968年改为双线电话线。1974年17队、18队加挂通往胜利农场标准线路上。1982年18队从加挂线路竖水泥标准杆1.5公里引入生产队。1983年由17队至毛金沟林业站,架设简易杨木电线杆4公里,其中同线串联电话有毛金沟林业站、面粉加工厂,有供电电话机五部。
  北部线路:
  从场部沿公路向西北方向经一分场部(2队)通往水泥厂、石灰窖、23队、一队、32队、3队、4队、5队、22队、16队及宏山林站十二个生产单位,共有有线通信线路45杆公里,88对公里。1970年,一分场设JGC—8型50门供电交换机一部。1979年安装B846—C单路载波电话机,BDH—2型会议电话机各一部。供电电话机21部,磁石电话机4部,其中同线串联电话有石灰窑,宏山林业站、5队、22队。具体分布与架设情况是:
  1、场部经一分场部(2队)、水泥厂至一队,全长15公里。建场前已有单线简易线路,1961年更新。1967、1968两年,先后将单线改为双线线路。1982年,场部至一分场部更新改造线路,更换8米油炸杆178棵9杆公里,162AL铝线,4.0F铁线各9对公里,3.0F铁线12对公里。
  2、3队经4队至5队,全长12公里。其中3至4队6公里,建场前已设有简易单线线路,1968年更新,改单线为双线。1969年由4队延伸至5队。1983年,又由4队延伸至22队,9.5公里。架设简易松木电杆。
  3、1970年,由水泥厂至32队,4公里,架设简易杨木电杆线路。1979年更新。
  4、1970年由水泥厂至23队2公里,架设杨木简易电杆线路。
               八五九农场通信示意图



  5、1961年,由7队至9队(今17队、16队)架设简易单线线路3.8公里,1969年改为双线线路。1971年由16队延伸至宏山林业站3.5公里。1974年废除17队至16队旧线路,改16队至一分场部新线路7.2公里。16队至宏山林业站线路不变。
  6、到1983年底,全场唯有39队尚无有线电话通信设备。
  四、通讯设备
  我场现有通信设备有JGL—8型100门供电交换机两台,50门两台。供电电话160部,262型100门磁石交换机一台,30门4台。磁石电话65部。BDH—1型会议电话总机一台,BDH—2型电话会议分机7部,BDz—3型三路载波电话机一部,B84—C型单路载波机18部,122型文字,图表传真机一部,ZYR--81型引入试验架,DPH81型电流铃流架, DZWOl可控硅整流器,b14C电子交流稳压器各一部,71型二瓦电台3部。
  五、无线电通讯设备及其运用
  无线电通讯在我场,还是作为一种辅助通讯工具,是弥补有线通讯之不足和特殊情况之急用,仍不能成为普遍通讯手段。
  1969年至1972年间,边境地区战备紧张,我场备用71型二瓦电台,构成与东安渔业队小规模无线电报通讯。
  1976年起,以二瓦电台对胜利农场,建三江管理局开通联络。
  1979年,对越南自卫反击战期间,开通对东安边防驻军的无线电通讯联络。
  同年为开发石头山附近荒地,组建四分场,开设60公里距离的无线电通讯。1981年开发22队、39队荒原时,开设35公里距离的无线电通讯。
  1981年,农场遭受特大涝灾,为了实施对下层产生队的生产指挥,确保有线通信畅通无阻,一方面抢修歪倒的线杆,另一方面开通无线电通讯,使用了文字,图表传真先进技术,使收割进度,水涝灾情,机车收割防陷改装的经验,图纸,当天发生的变化和工作情况,通过传真机,及时、迅速、准确汇集到省。勾通上下联系,对防涝抗灾起到极大作用,受到黑龙江省的表彰。
  附:有线通信网路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