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邮电

第三节 邮电


一、机构沿革:
  现八五九农场邮政支局(四平支局)的前身是老八五九农场五分场邮电所。1957年,该所初建时,配邮电员一名,隶属饶河县邮政局领导。
  1960年,刘增贵任五分场邮电所所长,增设邮电员一名。
  1964年,成立新八五九农场,五分场邮电所,改为八五九农场邮电支局(四平支局),仍属饶河县邮局领导。局长刘增贵,职工增至5人。开始业务分工有;报刊、函件,包裹、汇款等,同时增设东道林邮电所,邮递员3人;民主邮电所,邮递员3人;毛金沟邮电所(17队)邮递员2人;东安邮电所,邮递员2人。刘增贵工作调离后,严顶水任局长,职工增至11人。
  1972年,陈善勇任局长。
  1974年,撤销毛金沟邮电所,由邮电支局直接投递。
  1977年,撤销东道林、东安两个邮电所,民主邮电所移交前锋农场邮电支局。
  1982年,赵玉柱任局长,职工减至7人,同年在四分场(新建点)建石头山邮电代办所。
  二、建立与发展;
  1957年,饶河县邮局在八五九农场五分场部所在地设立邮电所,仅有营业员,负责报刊,函件、包裹投递和电报、汇款等营业项目。当时邮件是通过水路(乌苏里江)从饶河邮局用船运到东安镇,然后再用“热特—28”(苏联产的胶轮拖拉机)运到邮电所。由于天气和江水变化无常,所以邮件都是不定期采的,一般为一个星期送一次报刊,邮件。从封江到冰道可以跑车通常是两个月不能通邮。当时只有一名营业员,在交通不便,缺乏运输工具,往往是报刊、邮件由生产队自己派人来取,或者让人顺路捎去。
  1964年初,邮电所增至2人,为使职工及时看到书报,使邮件迅速送到群众手里,农场派两人到邮电所帮助工作(工资由农场支付),遂于1965年开设报递业务,开辟四条自行车邮递线路共47公里。由于当时道路不好,没有砂石路,稍一下雨,自行车就无法骑了,但投递员仍风雨无阻,不能骑车就步行。冬天,大雪封路,他们就赶着马爬犁送邮件,使每个生产队都能及时收到邮件,及时看到报刊杂志。
  1969年,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建立建三江邮电局,在二十三团设四平支局,邮政信箱号码为607信箱,开始通过建三江邮局勾通对外邮递网路。1972年,设车辆邮递,专车往返于团部至建三江这条邮路。
  1972年,四平支局开始营业有电报业务,设专职电报员一名。1978年,恢复八五九农场以后,取消了有线电报。同时取消了东安、东道林两个邮电所,在四分场场部(石头山)设一邮电代办所。由于人员精简,四平支局除保持原有营业项目外,还得抽两名邮递员负责场部地区及十六队至场部这条线路的投递工作。在邮递员人手不够用的情况下,生产队只好派专人来邮局取报刊、邮件。
  在兵团时期,四平邮政支局曾尝试用摩托车投递邮件,但由于冬天天寒路滑,发动机不易起动,遇上大雪尤难行走,所以没有推广使用。
  三、报刊发行
  建场至1966年前,农场订阅报刊杂志的人很多,特别是复转官兵,他们都有读书看报的习惯,在机关、生产队有许多职工家属订阅报刊杂志,主要订阅的是:“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和沈阳军区办的《前进报》等理论性的报刊杂志,每年订户都在3500份以上。1967年以后,许多报纸、杂志停刊,订户有所下降。但《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的订户仍没有减少。兵团时期,报刊,杂志发行量有所增加,平均每年订户为三千多户。恢复八五九农场以后,随着农场职工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四平支局及时向职工群众做好宣传工作,介绍报刊种类,推荐报纸、杂志。因此,订阅报刊、杂志数量猛增。1982年,报刊杂志发行量达6千多份。1983年增至6800份。
  1969年以前,四平邮电支局的邮件,汇款数量一直不多,组建兵团时,大批城市知识青年来场,邮件,汇款额大幅度增加。1973年,收进包裹7,953件,汇款额(包括进、出),100,420元。这个高潮一直保持到1979年知识青年返城。1982年,营业额又开始增加,年完成财务计划,超过了兵团时期的营业额,1983年达到240,000元。
             两年的营业情况              单位:件、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