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修旧利废

第四节 修旧利废


处于“文革”后期,为解决生产上急用的工具。1972年物资库成立了修旧利废小组,并建立一个工作车间,设白铁和粘补两种工艺,这个小组由四个人组成;有段吉贵、董以发、李广富、仪广志,他们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到1974年,他们利用收回的废品,制作了洗桶机、扒胎机,砂轮机、压力机、压桶机、压楞机、还自制工作台三个,卸车台一个,倒换油桶装置一个等。用扒胎机扒下的胶皮(利用废轮胎)制作各种规格的胶皮桶,解决了当时需用的基建桶,畜牧喂大罗和民用水桶。
  1973年,这个修旧利废小组就完成修旧利废2,167件,其中板金(白铁)1,831件,其中包括播种机各型漏斗及锁片等933件,康拜因反射器、杂余推运器32件等,补好内外胎60个,胶皮桶40个,马后辙、搭腰100件,日常维修136件等。1974年和1975两年,修旧利废更上一层楼。(详见附表)
              两年修旧利废件数、金额         单位:件、元



  我场修旧利废,在“文革”后期,物资短缺,以物易物的时候,为农场机务,畜牧、基建、食堂等解决了生产上和生活上急需的用具,起到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就是到了八十年代,各种物资比较丰富的今天,人们仍然需要自力更生,需要像及时雨那样修旧利废小组。
  社会在发展,事物在变化。1981年粘补工作停止了,1984年老板金工董以发退休了,修旧利废也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