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党的组织工作一、组织部(科)
建场初期,总场政治部下设组织科,干部科,分场设政治处,组织、干部分别各设一名助理员进行管理。1959年1月15日,公社党委决定,党委下设组织科,承办组织、干部监察、妇女四项业务。利里有科长一人,组织助理员三人,干部助理员二人,监察助理员一人,档案兼统计助理员一人,妇女工作助理员二人。1959年5月9日恢复农场之后,总场党委下设组织部,主管组织、干部工作。1962年4月2日,根据牡丹江农垦局政治部颁发的新编制,农场党委决定成立政治部。原党委组织部改为组织科,主管组织,干部工作。分场仍设政治处,1964年5月,随着农场体制变动,老八五九农场解体,由五(四平农场),六(平原农场)分场组建新八五九农场时,农场政治部下设组织科,科内有副科长一人,干事二人。1967年10月,农场革命委员会下设政治组,有二名服务员兼管组织工作。1969年4月,兵团组建以后,政治处下设组织股和干部股,再次实行组干分管。1977年4月恢复农场,撤销政治处,成立党委组织科,编制4人。1980年改组织科为组织部,编制5人。
历届组织(干部)部门工作人员
二、各级党组织
1、农场党委
建场初期,农场党委是由铁道兵农垦党委批准认定的。没经党员代表大会选举。1958年12月初,召开首届党代会,正式选举产生了八五九农场第一届党委会,到1962年9月,老八五九农场召开五届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了五届党委会。每届任期一年。历届党委都设有常务委员会。第四届党委除设常委外,还有由六人组成的书记处,有第一书记一人,书记五人。
1964年新八五九农场成立。由于领导班子配备不齐,党委工作上级指定由耿国栋负责。1965年8月,新场召开首届党代会,选举产生了新八五十农场第一届党委,委员15人,并设常委五人。1967年1月,农场“文化大革命”进入高峰,党委被夺了权,书记和大部分委员被“打倒”。从此,停止了党委的正常工作。1968年底,现役军人到农场开始筹备兵团组建工作,同时开始恢复党的生活,成立了四人组成的临时党委。二十三团成立后,于1970年5月召开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第二十三团委员会。1975年,兵团解体恢复农场时,由上级指定临时党委主持工作。1979年6月,召开第三届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八五九农场第三届委员会,委员27人,常委8人。根据上级规定,确定任期三年。1982年6月党委任期已满,因当时正处于企业整顿,推迟改选。到1983年12月召开第匹届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四届党委会,根据上级精神,本届党委实行党政分开,行政副场长以上干部,不一定全部参加党委,分场级党委书记,副书记不参加农场党委,所以本届农场党委委员只设6人,任期仍是三年。
2、分场级党委及总支
1957年总场下设一分场(今八五九农场)和二分场(今胜利农场)两个分场党委。随着生产发展和场社合并,农场范围不断扩大,单位不断增多,到1959年,分场级党委(总支)14个。有一分场(今饶河镇公社)党委,二分场(今饶河农场)党委,三分场(今小佳河公社)党委;四分场(今胜利农场)党委,五分场(今八五九农场)党.委,六分场(今八五九农场)、八分场(今西丰公社)党委;基建大队党委,林业一、二分场(今完达山林管局)党委,医院党委,农校党委,场立党委和修配厂总支。1962年场社分开后,分场级党委减少到9个。
1964年,新八五九农场成立时,改为农场和生产队两级制农场,从此,取消了分场级党委组织。二十三团时期,1971年2月,分别建立一、二、三、四、五、工副业营和机关党委。1972年增设六营、反修营(即七营),全团共有营级党委9个。兵团结束,恢复农场后,从1977年至1980年,设7个分场级党委,3个总支。即一、二、三、四分场,机关、工交、直属党委。学校、修造厂,医院总支。1983年,有分场级党委5个,总支4个。即一、二、三分场,机关、直属党委,教育、基建、商业、交通总支。
3、基层党支部
农场的基层党组织,就是生产队和相当于生产队一级单位的党支部。每个基层单位,凡是有党员3人以上的,便建立党支部。农场基层党支部其数量变化是:一是老八五九农场时,1959年共有党支部151个,二是新八五九农场时,1965年有党支部28个,三是二十三团时,1976年统计有党支部52个,1983年有党支部77个。
基层党支部设立支委会,个别党员少(通常7人以下)的支部,只设支书或副支书,不设支委会。党的支部委员会任期一年,每年年终总结工作进行改选。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之后,改为任期二年。
基层党支部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中央和上级党组织以及本支部的决议,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组织党内外干部、群众搞好本单位各项工作,组织党员学习,严格党的组织生活,监督党员履行义务和保证党员权利不受侵犯,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对党的意见和要求,关心群众生活,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吸收新党员,收缴党费,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组织党员和群众提高革命警惕性,同反革命分子和其它破坏分子的犯罪行为作斗争。
建场27年来,1966年以前,党支部活动比较正常,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表现较好。1967年到1969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党支部停止活动。1970年初,陆续恢复了党的生活,党支部进入了最活跃时期。但是,由于过份强调“一元化”领导,党支部在基层包办一切,造成了党政不分局面。1979年以后,在基层逐渐实行党政分开,党支部集中精力,抓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党的自身建设等。
几个时期党支部分布情况
三、党员队伍
1,党员队伍变化过程
八五九农场是以复转军人为基础组建的。特别是1958年接受大批转业军官,故初期党员数量较多,到1958年底,全场党员达2350人。八五九总场期间,虽有大批干部调出支援全国各地,但有不断接收均新党员补充,到1962年保持有2366名党员。1964年,新八五九农场成立时,由于体制缩小,党员人数为376人,是农场党员人数最少的阶段,“文化大革命”停止了党员的发展。1970年,恢复党的组织生活时,全团(场)有党员400余人。兵团期间,强调党员发展速度,到1978年,全场党员达到士1261名。目前(1983年底)全场党员总数为1148人。
发展党员统计
2、党员分布
建场初期,党员队伍的构成都是部队复员转业官兵,这些人绝大部份工作在基层,再加上初期文教、卫生和服务行业甚少,故当时党员80%以上分布在农牧业和工副业生产第一线。据1959年统计,1959年全场有2798名党员,从事农牧林工作有2,380人,占党员总数85.2%。1964年以后,由于部队转业干部大批调出和农场体制的变化,基层党员明显减少。1964年全场376名党员中,工农业基层单位214人,占57%。1970年开始在城市支边青年中大量发展党员,使当时的营以下单位党员增加。从1970年到1977年的八年中,营以下党员占总数的70%左右。1978年,青年开始大批返城,造成了农牧业和工副业生产单位党员减少。从1979年到1981年,农牧林业和工副业的党员占党员总数的58%上下。1982年进行企业整顿,注意了党员分市,使农、牧、工、副业基层单位党员比例上升到76.2%。1983年为79.6%。
从全场党员分布情况看,1978年以来,文教、工生界比较稳定,一直保持在占党员总数的5%左右。交通运输业一直保持在4%左右,商业、服务业1978年占5.5%,1979年下降为2.9%,机关党员也从1978年占全数12%下降到1983年的10%。
1983年全场党员分布情况
3、党员质量
建场初期的党员,大多数来自部队,并且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多数。这些党员,经过战斗和军队生活的锻炼政治素质好,有吃苦精神,但文化程度偏低,专业技术人才少。1970年以后,有大批知识青年入党,党员平均年龄下降,文化程度提高,并且女党员人数增加。1979年大批城市青年返城,青年党员和女党员比例下降,而从1980年起,接收新党员甚少,四年全场仅发展104人,所以,党员年龄过大,党员年龄越来越大。据1983年统计,党员年龄在46岁以上的有423人,占党员总数的36.8%;36至45岁的352人,占总数均30.7%而25岁以下的党员仅有40人,占总数的3.5%,从党员的文化程度看,比建场初期有所提高,但比青年回城之前却有下降。1978年党员中,小学以下文化的占46.8%,大学文化的占1.5%,而1983年小学文化以下的59.6%,大学文化的占1.1%。从现有党员入党时间看,“文革”期间入党的占38.3%, “文革”后入党的占24.2%,两者占62.5%,这两部分党员党内教育时间短,政治素质差,是当前党员素质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党员状况统计
四、干部工作
1、农场干部队伍的构成
农场干部队伍的来源,一是部队复员、转业军人,其中有1957年复员的铁道兵;1958年的转业官兵,1966年转业军人,在农场建设中,曾是干部的主要来源。二是1959年来场的山东支边青年,这些人在1978年以后提干,仍在基层发挥作用。三是1968年至1971年来场的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各大城市的知识青年,在1969年至1979年,他们在各级领导岗位上发挥过作用。四是逐年分已来场的大、中专毕业学生和本场就业的职工子弟。他们文化程度较高,将成为农场建设中坚力量。上述四批人员,先后构成农场干部队伍的来源。
2、干部管理
干部任免权限;老八五九农场时期,科以下(包括分场场长,书记)任免权在总场,总场副场长以上干部,任免权在牡丹江农垦局。新八五九农场时期,农场正、副场长,党委书记,由东北农垦总局任免,科级干部,由饶河农垦分局任免,队级干部由农场任免,兵团时期:前阶段,副连职以下干部,任免权在团党委,正连职和副营职(副科)任免权在师党委,正营职以上干部,任免权在兵团,后期(1975年以后),正连职和副营职(副股)干部,任免权下放到团。兵团解体恢复农场后,队以下干部由农场任免,正、副科级(包括分场正、副场级)干部由建三江管局任免。副场长以上干部,由总局任免。1983年以后,正、副场长级干部由管局任免。
干部管理办法:建场初期,总场设干部科(后并入组织科),负责对各级干部审查、和提出使用意见,经党委决定后,由场长、书记下令任免,分场设干部助理员,在分场党委和总场组织(干部)部门的指导下工作。从1964年新八五九农场成立开始,干部管理工作由政治处组织科负责,任免权限在农场,由农场党委下令任免,任免权不在农场,也有党委提出使用意见,报上级任免。有关干部培训、考核和奖惩等工作,由组织(干部)部门同有关部门组织进行。
3、干部质量
农场干部是部队转业官兵,下乡青年和从工人中选拔。经数年的生产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有干劲,能吃苦,热爱农场工作。因文化水平偏低,与现代化企业管理,不相适应。从几个主要时期干部的文化程度情况看,老八五九农场1960年有干部2463名,大学文化的47人,占总数的1.9%,高中文化的293人,占11.9%,初中以下的2123人,占86.1%;兵团时期1973年统计,干部总数951人,大学文化的34人,占3.6%,高中文化的166人,占17.5%,初中以下的751人,占78.9%。1983年干部总数531人,大学文化的36人,占6.8%,高中(含中专)161人,占30.3%,初中以下的334人,占26.9%。上述统计说明,干部,队伍的文化程度逐步提高,但幅度不大。
干部年龄结构,近年来上升幅度较快。25岁以下干部1973年322人,占总数34.9%1983年仅有55人,占10.3%,26至35岁的1973年297人,占总数37.2%,1983年132人,占总数24.9%,而46岁以上干部,1973年50人,占总数5.2%,1983年173人,占总数32.6%。
1983年干部基本情况统计
4、科技干部
1957年从农学院毕业的梁明泉…等,就到我场参加建场工作。“文化大命”期间,科技人员被下放到生产队劳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场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生产建设上来,科技工作得到重视,并加强对科技干部的管理和使用。1977年2月,农场成立科技科。1981年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农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特别关心科技人员的生活和工作,并创造条件,使科技人员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1980年10月至1983年7月,全场先后晋升工程师28人,助理工程师51人,各类技术人员114人,形成了一支科技队伍,活跃在各条战线上。科技人员名单,详见第三十五章——科技。
5、老干部工作
按上级规定,1949年9月31日以前参加工作的为老干部’。从1979年起,老干部工作列入农场党委的议事日程。1980年发放了《老干部证书》,生活上给予照顾。农场规定每月补助豆油一斤,白糖二斤,在市场肉食紧张时,供应猪肉三斤。1981年农场为老干部盖二栋各两层住宅楼,有六户抗日时期的老干部搬入新居,每户建筑面积70平方米。
从1980年起,办理老干部离休,退休工作,到1983年底,全场74名老干部中,有43人离休,占总数的58.1%,其中1945年9月2日以前参加工作的8名老干部,每年增发一个月工资。1982年,农场为离休老干部建立文化活动室,设有阅览室、游艺室,有20英寸彩色电视机,有象棋,报刊杂志等丰富老干部离休后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