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党的宣传工作
第四节 党的宣传工作
一、概述:
农场的宣传工作,在党委的领导下,围绕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和思想发动工作。建场初期,以宣传艰苦奋斗,扎根边疆为重点内容。场社合并时期,以宣传“三面红旗”为中心。1965年以后,以学习毛主席著作,抓阶级斗争为主1979年以后,又转入宣传实行经济责任制和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
主要宣传形式,建场初期,1958年~1962年,曾办《乌苏里江报》和《乌苏里江文艺》,以后多以有线广播、板报,墙报,文艺演唱和上政治课等方式进行。
建场27年来,宣传工作对农场的经济建设和职工队伍的思想建设,起过积极促进作用。由于“左”的思想影响,起过消极作用。
二、机构沿革
1958年,农场设宣传部。1962年改为宣传科,编制5—8人。1964年,新八五九农场设宣传科,编制3至4人。196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党委被夺了权,宣传科改为革命委员会领导下的宣传组。1969年,随着兵团组建,在团政治处下设宣传股,人员编制最多达14人。1977年恢复农场,同时恢复宣传科,1980年改为宣传部至今。
附宣传部(科,股)历届人员名单:
1958年宣传部部长崔占武,助理员有:武德、李万年、沈锡太、马国栋、郑维汉、高庆和,郑淑珍。
1960年宣传部部长孙行涛,副部长杨明,助理员秋玉谨,沈慰祖、王后征。
1964年,宣传科副科长梁衍山,助理员方银发。
1986年,宣传科长梁衍山,副科长林家祥,助理员方银发,张士凡。
1969年,宣传股长何鹤,干事张士凡、宋连福、韩敏、宋华然、刘卫东、李志健、陈礼、景长康、宣国江、林民、赵文华、韩丽霞。
1972年,宣传股长陆开盖,干事宋连福、韩敏,宋华然、李志健、刘卫东、于爱民,张宗斌、宋文才、范瑞先。
1976年,宣传科长李勋之,干事宋连福、韩敏、李宝国、胡卫国。
1980年,宣传部长宋连福、干事吴立辉,胡卫国。
1983年,宣传部长宋连福,副部长陈宏有、顾镜明;干事张乾坤,许学友。
三、宣传教育
党的教育工作,历来是农场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的重点。在政治部(处)统一领导下,由宣传部负责。1958年至1959年期间,以党内开展“双五比”为主要教育形式,形成一个支部与支部,党员与党员之间,全面竞赛的局面。党支部五比内容是:比政治思想工作,比生产劳动,比工作作风,比集体领导;比支部建设。党员五比内容是:比党性,比作风,比学习,比劳动,比发明。评比方法:党员个人和小组每评比一次,支部每季度评比一次(或根据任务的阶段性定期评比)。通过“双五比”教育活动的开展,对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均有很大推动。
1964年,新八五九农场成立后,党员教育以“党员十条标准”为基本教育内容。农场编印了“党员十条标准讲课参考提纲”,其十条标准是,第一条、执行党纲党章,站稳无产阶级立场,坚持“三面红旗”,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第二条、坚决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执行党的政策决议,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第三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关群众,遇事同群众商量,和群众同甘共苦,第四条、个人眼从组织,个人利益无条件的服从党的利益;第五条、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完成党分配给自己的任务,在生产劳动和各项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第六条,对党忠诚老实,如实反映情况,第七条、遵守党纪国法,遵守共产主义道德,第八条、积极参加组织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和一切不良倾向作斗争,第九条、警惕敌人的阴谋活动,保守党和国家的机密;第十条、(资料模糊不清,略。)
1966年以后,由于“文革”动乱,党的正常教育停止。1970年末到1971年初,开展了整党运动,这时的党员教育,以开展“忆、批、颂”(忆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批判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颂扬三主席的丰功伟绩)活动为主要内容。而忽视了党的基础知识教育,致使一些党员对党的知识缺乏了解。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逐步恢复,党的教育以“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为重点内容,以坚持党课制度和举办党员训练班等方法,系统地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使党员素质有了提高。因过去的政治思想工作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而现在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政治工作。致使一些党员和党的干部感到办法不多,所以在基层党的教育中,也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现象,有的中断了正常的党课学习。
四、理论教育
1958年至1959年期间,为配合人民公社化运动,农场普通开展共产主义教育,其内容有:1、全国一盘棋;2、人民公社的优越性;3、社会主义建设的标准和条件;4、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区别和联系;5、社会主义经济法则;6、关于生产与分配问题;7、大集体、小自由和家庭问题;8、党的领导和作风问题。
1964年以后,学习毛主席著作运动掀起高潮,理论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如何把毛泽东思想学到手,落实到行动上。主要教材是:《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思》,以及《实践论》、《矛盾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毛主席著作。以后又进行过儒法斗争史的学习。
中央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理论教育开始转向宣传党的现行政策和基础理论学习。1979年初,在全场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学习和讨论。农场宣传部培训了一批以支部书记为主的理论学习骨干,然后在全场重点讨论了“什么是真理”,“检验真理的标准”等专题,从而对澄清“左”的思想影响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980年至1983年四年中,农场举办了四次后备干部培训班。学习内容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和中国近代史,以及部分生产经营管理知识。虽然只学了梗概,但对提高干部素质却起了很好的作用。
五、战略教育
根据农场地处边疆,又以复员、转业官兵为基础组建的特点,形势教育则以“屯垦戍边”为主要内容。教育方法,多讲形势课,有线广播,办简报为主。1968年1月5日,在乌苏里江主航道我侧七里沁岛,苏军无理干涉我方渔民正常生产,发生冲突。我场一个基干民兵连参加了反干涉斗争,有四人牺牲。从此,中苏边界紧张,战备教育就经常化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以一手拿镐,一手拿枪,备战备荒为人民,建设边疆红哨所”为内容进行宣传教育。
1970年,毛主席“五·二O”声明发表以后,贯彻沈阳军区战备会议和省政治边防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了战备教育。遵照毛主席“全党都要注重战争,学习军事,准备打仗”的教导。在战备教育中,开展了分析国内外阶级斗争新动向,讲形势,论思想,以此激发对帝修反的仇恨,克服和平麻痹思想,增强战备观念。大搞军事训练,一年内搞了大小型军事演习130次。在全团进行战斗村建设,共构筑战壕4,630米,交通壕4,668米,坑道22米,掩蔽部167个,单人俺体1,480个,使战备工作进入了一个高峰。
1978年以后,战备教育转入了正常民兵训练,不再列入全场政治教育内容之中。
六、新闻报导
1、场内报导:
1958年5月,农场有线广播建立,从此,场内宣传报道工作开始。总场宣传部设一名宣传助理员,每天在30分钟的自由节目中,报道本场涌现的好人好事,相沿至今。
1958年底,为加强场内报导工作,在宣传部主持下,开办《乌苏里江报》,每周三刊,开始时油印,后改铅印。1962年下半年停刊。报社编辑人员有:米盘石、杨联元、陈木石、柳斯雨、龚宗涤,林哨、白丁。
2、对场外报导:
1958年起,农场设一名专职新闻干事,负责对外报道。
1964年,新八五九农场成立时,新闻报导工作由一名宣传助理员负责。
1969年4月,二十三团宣传股,开始设专职新闻干事,并组成“红哨所”报导组,从此,地区以上报纸,电台时有本场稿件。
1983年,新闻报导工作,除宣传部有专职新闻干事外,全场还有八名业余报道员经常对外报导,这一年被地区以上报纸、电台采用的稿件就有6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