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共青团一、机构沿革
1957年,八五九总场按军队组织形式,建立共青团工作委员会,隶属政治部。分场在政治处内设一名青年干事负责团的工作。生产队建立团支部。
新八五九农场成立后,1965年8月,成立共青团八五九农场委员会,在政治处领导下,设团委办公室,配备两名专职团干部。
1967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团委停止工作。
兵团期间,1972年恢复共青团工作。在机关组织股内设专人负责团委工作,并于1973年2月正式成立二十三团共青团委员会。此时各营(今分场)也相继建立团工委,连队建立团支部。
1977年兵团解体后,共青团无专门组织机构,工作处于被动局面。1979年8月,农场机关正式设立团委,隶属政治部。并且在三个分场和工交系统分别建立团委,生产队建立团支部。
1983年,根据体制变动情况,除三个分场团委没有变动外,撤消了工交团委,成立教育中心团委和机关、直属、基建公司、商粮贸公司和运输公司等五个团总支。生产队仍成立团支部。
二、历届团代会
(一)八五九农场团代会
八五九总场期间,共召开三次团代会:第一届1959年9月17日至21日在饶河召开,第二届1961年在饶河召开,第三届1963年在饶河召开。在此期间,侯一峰、张绪柱先后担任团委书记。
(二)新八五九农场首届团代会
新八五九农场成立后,重新建立共青团组织。于1965年8月成立,由陆龙波、冯维国、洪渭昌、韩英玉四人组成的首届团代会筹备委员会。同年10月,在场部召开第一届团代会。这次会议出。这次代表120人,由11人组成大会主席团,领导大会召开。会议议程有三项:(一)审批陆龙波代表筹备委员会作的“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促进农场青年革命化”的报告。(二)讨论通过会议作出的“发挥团员的带头作用,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高潮”的决议。(三)选举产生共青团八五九农场委员会。
会议期间,农场政治部主任王建元到会致开幕词,场直小学少先队员为大会献词,饶河农垦分局也派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大会历时三天,在“全场青年团结起来,为实现思想革命化而奋斗”的口号声中闭幕!
(三)第二届团代会
1973年2月,共青团二十三团委员会组织召开了第二届团代会。到会代表200余人。会议听取并审议了杨殿绪代表团委所作的关于兵团组建以来共青团工作总结和今后建设的报告,选举产生了以团政治处副主任杨殿绪为书记的二十三团委员会。
(四)第三届团代会
1975年9月7日,召开第三届团代会,会址在团俱乐部,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221人,其中138人来自生产第一线,占代表总数62.4%,代表中女代表91人,占总数的41%。
这次会议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是建场史上空前的一次青年盛会,会议开始的第一天即9月7日,200多名代表,到离团部20里的9连参加豆收。当年的豆收由团代会开了第一镰。它象征着青年是战斗的突击队,是生产的排头兵。下午各代表团举、预备会议,学唱革命歌曲,晚上举行开幕式。在开幕式上,团党委常委宋承武(女)首先致开幕词。随后,六师团委副书记王建、二十四团(今胜利农场)团委书记陆士龙、上海市知青慰问团代表朱惠英分别致词祝贺大会召开。接着代表们登台表演文艺节目。首先是大会主席团的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然后,团长齐廷焕、政委陈才德和其它代表团分别唱歌、跳舞、朗诵等。会场气氛欢快热烈,体观了青年集会的特点。
会议第二天,传达了上级团代会的恨神,上届团委书记杨殿绪作工作报告。全国共青团十大代表二十五团(七星农场)七营副教导员朱守成(女)介绍经验。晚上在修造厂小礼堂举行联欢晚会。
会议第三天,大会选举、表彰先进。通过无记名投票选出由25人组成的团委会,宋承武为书记,陈留纪、姜萌为副书记。大会对科研站等五个先进团支部,六连团支部第一团小组等14个优秀团小组以及省建勋等80多名优秀团员分别给予奖励。
(五)第四届团代会
1979年8月,八五九农场第四届团代会在场部召开,历时两天。大会总结了上届团代会以来的工作。一致认为自1975年以来,团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几年来为党组织输送一百多名优秀青年入党,同时接受一百多名青年入团。1977年以后,由于农场体制变革(兵团撤销),团的工作处于被动。为此,大会认为,必须重新整顿团组织,加强团的工作。会议制订了基层团支部工作条例(共五项一十八条),最后大会选举了以刘希彪为书记的共青团八五九农场委员会。
三、组组状况
1965年全场有团员350人。1983年有团员1,401人,增加75%,团支部由1965年的2个,发展到1983年的73个,增加68%。
历年团组织发展状况
四、组织活动
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八五九农场的团组织活动,主要是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宣传、生产鼓动和文体活动。组织“地头演唱队”,把食堂布置成俱乐部。出墙报,板报,开会之前读报、教歌等。青年干事下队组织“三八包车组”,“青年突击队”、“大豆姑娘班”,开展“飞刀手”竞赛活动。
1965年6,月,社教运动结束,青年团的活动电空前活跃。第一次召开了全场24个团支部选出的代表参加的体育活动和文艺演唱比赛,八五九中学团支部栽种了“青年林”(现科研站的松树林),各支部开设了“青年活动室”,五队(今九队)于连浩包车组,在麦收中,突击24小时,日割小麦414亩,成为全场联合收割机最高记录。
1965年7月,根据共青团全国代表大会精神,我场开展了“健全团的领导核心,督促团干部搞好工作,掀起一个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新高潮”的活动。同时,农场团委还组织每个支部开展“四好团支部”活动。四好条件是:政治思想工作好,组织青年开展劳动竞赛好,占领社会主义文化阵地文体活动好,领导班子,生活制度健全好。在具体活动中,除了正常的团组织生活“三会一课”外,各支部都建立了“毛主席著作学习小组”,“政治文化夜校”,“青年活动室”和“红六员活动”等等。(红六员是:毛主席语录宣传员,毛主席著作辅导员、读报员、板报员,故事员,教歌员)当时“红六员”活动是比较受欢迎的群众性活动。曾被誉为“工农宣传活动家”,“生动活泼的宣传员”等。1966年4月,春播期间,全场团支部在四队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青年活动现场会”,推广了四队“红六员”的先进经验。
这时期,团员、青年们思想稳定,上进心强,工作热情,热爱边疆,热爱农场。在农忙时节,他们起早贪黑地工作,有时搞一搞“会战”,“夜战”,还经常参加义务劳动,不讲时间,不计报酬,不要奖金,每天晚上还开会,学习,形成了一个良好的风气。
1967年末,由于“文革’运动的影响,团组织停止了正常的组织活动。
1973年至1975年,团组织恢复了正常工作,配合当时形势,团组织对全团的团员,青年进行“热爱边疆,扎根边疆”教育,经常组织扎根边疆的先进青年报告会。
1978年至1979年,团组织工作出现了新局面,许多基层支部种了“青年田”,并用活动经费购置了文体活动器材。1980年,团委根据基层团支部书记普遍存在的工作热情高、水平低的状况,于二月上旬举办了为期五天的团支部书记学习班。“五,四”青年节,召开了全场性的表彰新长征突击手大会。表彰了五个新长征红旗单位,70名新长征突击手。1981年,11队张玉国同志获总局建设吐会主义青年积极分子光荣称号。1982年,商店韩静、七队李娟获总局建设社会主义青年积极分子光荣称号。同年底王维河、毛锦云、王军庆管局优秀团干部的称号。有50名青年团员、青年获场青年突击手称号。
1982年5月是全国第一个文明礼貌活动月,全场的青少年,在团委的组织下,积极响应中宣部、团中央、中华全国总工会等九个单位的倡议,开展“五讲、四美”活动,治理“脏、乱、差”。农场团委在服务行业的青年中,开展争当最佳营业员,服务员、医护员的活动。组织了近百个多种形式的“为您服务队”深入到社会上,为广大群众服务,共做好事万余件。机关团支部和中学团支部组织青年学生成立“五讲四美监督岗”,主动维护街道卫生,维持会场、影院等公共场所的秩序。农场团委还组织了两次集体活动,场直地区的团支部一起出动、打扫场区卫生。
1983年的“双月文明礼貌活动”中,农场团委结合学雷锋、张海迪的事迹,把创“三优”活动开展的更具体、生动,为“五讲四美”活动在我场制度化和经常化,打下了良好基础。3月5日,农场党委召开了干人动员大会。双月活动结束后农场团委召开了表彰大会。会上受予运动中成绩突出的商店团支部等三个单位为“五讲四美”先进集体,授于李春祥等“名青年为“五讲四美”先进个人。
1981年以来,全场青年积极响应党中央植树造林的号召,平均每人每年义务植树11棵,同时还大力开展造林活动。1982年,全场72个团支部共完成550亩的造林承包任务。1980年~1982年,全场团支部共种青年田1,720亩。1983年种青年田,获得活动经费一万多元。有27个团支部办起青年之家,拥有电视机、录音机、照像机和大量图书,以及各种文体器材。极大地活跃了青年们的文化生活。
1982年和1383年,农场团委围绕着农业生产在青年中组织了各种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如生产大忙季节,开展争当“标兵车组”,“飞刀手”、“新长征突击手”等活动。组织青年突击队21个。1982年在总局团委组织的“为一年次复立功”的活动中,十二队副队长,共青团员周曙光等四人分别荣立一、二、三等功。崔效达等12人受到通令嘉奖。
为了提高团干部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农场团委于1982年7月,举办了两期团干部培训班,共有160人参加学习,每期7天,学习青工理论,交流工作经验,参观先进单位。大大提高团干部的工作热情和能力。
在胡耀邦总书记号召的“采集草籽”,“树种”,支援甘肃省建设的活动中,全场青少年踊跃参加、翻山越岭,不畏艰苦。1983年以采草籽树种超额完成任务的五倍成绩荣获管局的“优胜”奖旗,并受到省采种支甘领导小组的通令嘉奖。
1982年以来,农场团委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五、四”征文,集体入团宣誓,学习邓小平文选有奖征答,青年画展,首届青年排球比赛;“七一”歌咏比赛,集体婚礼,帮教后进青少年;乒乒球赛;春游,跳集体舞等。通过这些活动,陶冶了青少年情操,丰富了青年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有力地推动了我场社会风气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