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妇女

第三节 妇女


一、机构沿革
  1957年,随着总场组织机构的健全,进成立妇女工作委员会。
  1958年下半年,场社合并,农场妇女工作委员会和饶河县妇联合并办公。
  1959年,总场又成立妇女工作委员会,编制五人。但只配备了三人。
  1962年6月,恢复工会后,妇工委即解散,而在工会内配备一名专职女工委员,负责妇女工作。
  1967年,“文革”运动开始后,妇女工作中断。
  1972年,农场恢复妇女工作,由组织股兼管,设妇女主任一人。
  1979年2月,八五九农场次复工会,仍在工会内设一妇女干事,负责妇女工作。
  1083年4月,农场重新成立妇女委员会,仍在工会办公。
  各时期妇女工作负责人:
  1959年,总场妇女主任崔淑芝,副主任葛秀珍,付式敏。
  1962年,工会女工委员杨茜媛。
  1972年,妇女主任韩丽霞。
  1979年,工会妇女干事刘凤云。
  1980年,工作妇女干事徐继贤。
  1983年,妇女委员会主任徐继贤。
  二、代表大会
  1960年9月4日,八五九总场召开了第二届(和饶河县妇联“妇女代表大会”相沿续)妇女代表大会。出席代表有各分场、生产队的妇女干部,各行各业的优秀工作者354人,姚友董向大会致开幕词。大会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经验,研究今后工作,改选妇女工作委员会,
  农场党委书记刘纯德,在会上作了“目前国内外形势和妇女当前任务”的报告。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崔淑芝代表一届妇女委员会作了“一年来工作总结和今后任务”的报告。最后改选了妇女工委。崔淑芝再次当选主任。副主任葛秀珍、付式敏。
  三、妇女工作
  随着1956年铁道兵和1958年复转官兵以及1959年山东支边青年来场,农场的妇女队伍逐渐形成。
  1957年,八五九总场成立妇女工作委员会,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一人,干事三少,分场政治处配有专职妇女干部,生产队设立妇女副队长(有兼职的,也有专职的)上下构成一条线,层层有组织。
  建场初期到六十年代初,农场党委对妇联工作非常重视,把妇女工作列入党委议事日程,定期听取妇女工作汇报。每年农闲,总场妇联把全场的妇女干部集中到一起,学习妇女工作知识和文化、理论知识。还轮流派人到总局进修,用以提高妇女干部的政治、文化水平。对当时的妇女工作起了很大作用。这些妇女干部回到基层单位后,掀起妇女工作的高潮。她们围绕各时期党的中心工作,结合我场的具体情况,组织妇女,对她们进行了政治思想教育,开展生产劳动竞赛,把家庭妇女都组织起来搞副业生产,搞好连队的后勤工作,为男职工解除后顾之忧。同时还大抓了妇婴卫生工作。生产连队都建立了托儿所或幼儿园。这一时期的妇女工作,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工作搞得非常活跃。1956年到1961年,总场妇联连续三年被授予“东北农垦总局先进单位”,总场托儿所也两次获总局“一类院所”光荣称号。董桂芬参加了全国“三八”红旗手表彰大会。六分场“三八”包车组获全国“三八”红旗先进集体。同时还出现了金秀兰、韩英玉、黄淑嫣等一批总局五好标兵。建场初期,生产和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妇女们和男职工们一样,战斗在开发边疆,建设农场的第一线上。开荒春播,她们组织妇女队,起早贪黑地进行人工点播大豆。六分场的“三八”包车组,于1960年在原来的基础上,成立了“三八”机耕队。三台东方红拖拉机创造班次开荒112.8个标准亩。在后勤,建立了“三八”食堂, “红旗”托儿所,解除职工后顾之忧。鼓舞了职工的劳动热情。东安分场的田美珍、宋桂珍组织“三八”渔船,参加了总局召开的水上生产运动会,平均日捕鱼57.3斤,获得了二级捕鱼能手的光荣称号。
  秋收,她们成立了“大豆姑娘班”、挥舞镰刀投入秋收战斗。她们天不亮就下地到看不见太阳才回来。就这样创造了日割小麦10亩,日割大豆9.8亩的最高纪录,1960年麦收,六分场“花木兰”班,在班长于兰花的带领下,和本队小伙子进行了挑应战活动,结果平均日割小麦10亩的好成绩,把小伙子们甩得远远的。
  北大荒的隆冬,寒风飕飕,寒暑表已降到摄氏零下三十多度,但妇女们仍然战斗在生产第一线。或者参加上山伐木,或者参加草甸排水。她们就象腊梅——样与霜雪争艳,与严寒搏斗,挥舞着大镐斧头,刨开坚硬的冻土,放倒粗大的树才,为农场的生产和建建设立下汗马功劳。
  二十三团组建后,妇女工作归团组织股领导。除组织妇女进行正常的活动外,主要抓了家庭妇女工作,把她们组织起来。团直地区成立家属连,连队成立家属排。当时的口号是:“我们也有只两手,不在家里吃闲饭”。家属连(排)每人拨给五亩地,主要种植大豆、玉米、蔬菜等。平均每人每年收入二至四百元。
  1977年,恢复八五九农场后,场直家属连改为家属大队。由农场委派大队长、指导员、会计,成为一个独立经营,单独核算的集体生产队。现已拥有农机具二十多台件。经营农、牧、副等十余种生产项目。
  1979年恢复工会后,为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在工会里设立妇女工作委员会,配备一名专职女工干事。负责组织广大妇女参加“两个文明”建设。向她们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妇女中间,大力提倡“计划生育”,对违反政策的妇女施以思想教育和行政处理,使我场的计划生育工作搞得很有起色。农场计划生育办公室于1983年,被授予黑龙江省先进单位。连续三年被评为农场先进单位。
  1982年,工会重新组建了妇女工作委员会,更进一步完善妇女组织。更进一步地关心全场妇女的生产劳动,生活福利事业。
             全场妇女分布情况           1983年12月统计






  女工干事根据各个生产环节,组织发动全场妇女开展两个文明建设。广泛开展“三八”红旗手,“五讲四美三热爱”以及学习朱伯儒等活动。同时还评选出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妈妈、好丈夫、好夫妻,作为“五讲四美”的典范。在这些活动中,全场妇女中涌现出许多优秀人物,形成一个学先进,争先进的良好风气。
             1988年妇女先进集体和个人统计



  四、托幼儿少工作
  1958年总场有一个托儿所,各分场及有条件的连队也都建立了托儿所,并开办了托儿食堂,有专职炊事员。入托儿童一日三餐都在托儿所。
  1963年,农场精减职工,大批女职工被辞退,生产队的托儿所基本停办。各分场托儿所保育员相应减少。
  新成立八五九农场后,生产建设有所开展,有一部份辞退的女职工又复职了。从1935年起,随着儿童人数的增加,保育员及托儿所也相应增加。
  1969年,组建二十三团后,大批城市知识青年来场,充实了幼教队伍。
  1974年,随着生产形势的好转,入托儿童大量增加。因此,保教员也增加。团直托儿所重设了儿童食堂,入托儿童分为大、中、小三个班,自编教材,分别上课。同时组织儿童编排小节目和开展各种小游戏,以开发儿童的智力。
  恢复农场后,农场于1978年投资十三万五千多元,为场直幼儿园新建637平方米的教学,食宿用房,扩肄了一千平方米的活动场地,增添了文体活动器材。1982年底,从职业高中高三班择优选11名同学到建三江管局参加幼师专业培训班学习半年。结业后又回场实习三个月,有六人分配在场直托儿所,有五人分配在连队托儿所。与此同时,派出25人到上海、北京、哈尔滨、佳木斯、管局以及附近几个农场参观学习。吸取先进经验,增强知识。并定期举办观摩教学、评教、评学活动,一改过去的老化、病化,文育化,而形成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保教队伍,使其更好地做好幼儿保教工作。为了抓好幼儿的保健工作,入托儿童都建立健康登记卡片,定期为儿童检查身体。正因为幼儿保教工作做的较好,场直托儿所,曾多次被评为管局、农场卫生进单位,两次获总局“优质一类院所”称号,三次获管局“先进集体”称号。
  1983年,在“六、一”儿童节前夕,全场广大职工为发展幼儿教育事业,捐款2,851元。同年农场还成立儿童少年工作委员会。现全场有托儿所、幼儿园36所,学前班20个,入托(园)儿童910名,占儿童总65%,全场有保教人员92名,对独生子女实行免费入托(园)的优惠待遇。